山奈是什么香料?
山奈是辛辣香料,山奈又称沙姜,将山奈晒干后制成粉,比一般的辣椒粉味更浓。山奈在香料的应用中,是被作为一种増香香料使用的。山奈在使用配伍时,在佐料、臣料的位置上比较多见,而在君料的位置上,则是除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应用外是比较少见的。
例如著名的沙姜鸡、一些水煮鱼的酱料熬制以及传统的桂林米粉,它们的香料配方中,便是以山奈为君料使用。
山奈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科山奈属山奈(Kaempferia galanga L.)的根茎。又名沙姜、三奈、三奈子、三赖、山辣等。
原产于热带地区,我国主产广西、广东两省区,广西主要集中在桂平、平南、横县等市县生产,其他一些县也有产。以根茎入药用,是传统著名的中药,又是著名的香料和食物调味料。
药材性状:
山奈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色淡绿色或绿白,具芳香气,味稍辣,根粗壮;无地上茎;叶 2~4 枚,几乎无柄,平卧于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无毛或下面被稀疏长柔毛,干时在上面可见红色小点;叶脉 10~12 条。
穗状花序自叶鞘中生出,具花 4~12朵,芳香,花期短;苞片披针形,绿色,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
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cm,唇瓣阔大,径约 2.5cm,中部深裂,2 裂瓣顶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无花丝,倒卵形,白色,长约1.2cm,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子房下位,3 室,花柱细长;果实为蒴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山奈
山奈香料作用
1、山奈味道:辛辣、苦。2、山奈,别名:沙姜、三柰、山辣,多年生宿根草本,为姜科山柰属植物山柰的根茎,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栽培。山柰根茎为芳香健胃剂,有散寒、祛湿、温脾胃、辟恶气的功效,亦可作调味香料。3、在民间,山柰一直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使用,其根茎、叶常用于白切鸡、白斩鸡的食用佐料。据中国药典记载,其味辛,性温,有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的作用;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山柰(学名:Kaempferia rotunda L. )是姜科,山柰属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芳香。叶通常贴近地面生长,近圆形,无毛或于叶背被稀疏的长柔毛,无柄;花顶生,半藏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花白色,有香味,易凋谢;花萼约与苞片等长;唇瓣白色,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果为蒴果。8-9月开花。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亦有,常栽培供药用或调味用。根茎为芳香健胃剂,有散寒,去湿,温脾胃,辟恶气的功用;亦可作调味香料。从根茎中提取出来的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定香力强。
山柰怎么念
shān nài
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地下茎块根状,有香气,可入药,也可作香料。原产印度,我国台湾﹑两广﹑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山柰(学名:Kaempferia galanga L. )是姜科,山柰属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芳香。叶通常贴近地面生长,近圆形,无毛或于叶背被稀疏的长柔毛,无柄;花顶生,半藏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花白色,有香味,易凋谢;花萼约与苞片等长;唇瓣白色,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果为蒴果。8-9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亦有,常栽培供药用或调味用。
根茎为芳香健胃剂,有散寒,去湿,温脾胃,辟恶气的功用;亦可作调味香料。从根茎中提取出来的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定香力强。
山奈的功效与作用
山奈根提取物有很好的防晒效果,酒精浓度越高,提取物的防晒效果越好。山奈根提取物中的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醋等成分在280~320nm区域有宽而强的吸收,对皮肤无刺激,安全性好,是一种理想的防晒剂。
有些食物亦以山奈作调味,以去寒湿,一般亦用来蘸白切鸡。不过,山柰亦“不宜轻服”。
扩展资料
山柰亦称三柰、沙姜、番郁金、三_、山辣、土麝香、埔姜花,原产印度,原产于拂林国,即今日南洋一带。现时主要在中国南方种植,如广东省中部。
Sulaiman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山柰的水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镇痛及抗炎作用,而且山柰叶子水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及抗炎效果比根茎的水提物更显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奈
山柰是什么?
(黎廷芝)
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inn.) 别名沙姜、三柰。为姜科多年生草本。主产于广西、广东,此外,云南、福建、台湾亦产。以根茎入药,根茎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龙脑、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莰烯、对甲氧基苏合香烯等,黄酮类中有山柰酚、山柰素,其他成分有蛋白质、淀粉、粘液质等。药理试验证明,对许兰氏毛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味辛,性温,有香气。有温中散寒、化浊、行气、消肿止痛的功能。治胃寒疼痛、消化不良、跌打损伤、牙痛、风湿关节痛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根茎块状,芳香,根粗壮,无地上茎。叶2—4片贴地面生长,近无柄;叶片圆形或阔卵形,长7—13cm,宽4—10cm,顶端微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叶鞘长2—3cm。穗状花序自叶鞘中生出,具花6—12朵,白色,有香味;萼管长2.5cm。花冠长2.5cm;侧生退化雄蕊倒卵状楔形,雄蕊无花丝;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二细长棒状附属物,柱头盘状,具缘毛。蒴果(图14—16)。
图14—16 山柰形态图二、生物学特性
山柰原产于热带地区,对温度要求严格。在广西南宁栽培地区,海拔78—102m丘陵阳坡,气温高,生长快。7、8月气温在30—36℃时,是生长最旺盛期。花期6—8月,果期10月。
山柰是较耐旱的作物。整个生长期对水分要求不严,但干旱过长,叶子会出现萎缩,影响根茎发育,使产量下降,而雨水过多,地面积水,使地温降低,根茎发育慢,易发生根腐病,对产量也有影响。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山柰叶色浓绿,质厚,根茎粗壮,产量高,而在光照时数少的阴坡地种植,叶色黄绿,质薄,根茎不发达,产量低(表14—28)。
表14—28 光照对山柰产量的影响
山柰虽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栽培在新垦山坡,有机质较多、疏松的砂质壤土,生长特别茂盛,而栽培在低洼积水、易板结的粘土上,不利根系生长发育,易引起根腐病发生(表14—29)。
表14—29 不同类别土壤对山柰植株发病的影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及整地
选择向阳、土层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尤以新垦荒地为佳。
生荒地须在上年冬季翻土,使杂草腐烂,耕作地则于栽种前1—2月翻土。种植前10—15天,即第二次犁翻前,施足基肥,每亩施堆肥或厩肥2000—2500kg。经两犁两耙后,随即起畦,做宽100—150cm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当年收获的种子,晾干后于翌年3月中、下旬播种,条播或点播,行距10—15cm,株距5—6cm,覆土2cm左右,每亩用种量1.5—2kg,播后20—30天出苗。此法一般较少用。
2.根茎分割繁殖
(1)选种
在上年收获时,选留皮色鲜艳发亮,个子饱满而分芽多的根茎,贮于沙中越冬。芽头多而粗壮的根茎,发蔸多,幼姜多,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种植
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折取一年生的根芽(二年生根芽供药用),用草木灰把伤口涂好,随折随种,按20×20cm的行株距挖穴,每穴栽种三棵,“品”字排列,根茎靠穴边斜放,芽眼向两侧,不要倒放或平放,然后覆土,使栽种穴土高出地面,以利排水。每亩用种量60—70kg。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栽后一个月,幼苗开始出土,至植株封行前,杂草生长迅速,中耕除草要及时进行。中耕宜浅,并结合培土。夏末秋初,植株封行之后,两个月除草一次。
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追肥三次。第一、二次分别于5月中旬和7月中旬,第三次于8月下旬。每次每亩施堆肥或厩肥1500—2000kg。
3.排灌
山柰耐旱不耐涝,土壤水分过多对山柰生长不利。雨季要特别注意排水防涝,排除沟中积水,以免发生烂根。
四、采收与加工
12月至次年3月间,地上茎枯萎时采收,挖取二年生的根茎,洗去泥沙,剪去须根。平均亩产400—500kg鲜姜。加工方法是将根茎切成1cm厚的薄片,用硫磺熏一天后,铺在竹席上晒干。每100kg鲜姜可得20—25kg干姜。切忌火烘,否则变成黑色,缺乏香气,影响质量。
品质规格,以外皮黄褐色、粉性足、饱满、气味浓厚而辛辣味者(与生姜味不同)为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