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是什么?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情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种子田。常发病区可到无病区调种。
(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可选用2%福尔马林闷种3小时(事后用清水冲洗)或1%石灰水浸种24小时;其他药剂还有:线菌清每包15克,加清水8千克,浸种6千克,浸24小时;25%溴硝醇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35%恶苗灵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50%多菌灵用种子重量的0.2%浸种48小时或强氯精10克对水3~5千克,浸4~5千克种子,先用清水浸种12小时,再按以上比例浸种72小时。
什么是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叫徒长病、马鹿苗病、枪杆、公稻子,此病分布广泛,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为害较重。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99%天达恶霉灵6000倍液,或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800倍三环唑液,或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1000倍天达裕丰药液交替喷施。每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防治效果良好。
请问水稻恶苗病是什么症状?
(1)苗期。
病株多表现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即典型的徒长型症状。少数表现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移栽后25天内枯死。
(2)本田期。
本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①徒长型。病株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②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③早穗型。病株表现为提早抽穗,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结实也不饱满。
什么是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恶脚苗,在秧田和本田均可发生,一般以秧田期发生严重。该病初侵染菌源为种子带菌,菌黏附在稻种上,随着播种出苗,病菌侵入,造成秧苗细弱、徒长而死亡。恶苗病发生轻重与初次侵染菌源多少关系密切,也受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的影响。发病还与土温关系密切,土温30~35℃时,病苗最多。脱粒时受伤的种子或移栽时受伤的秧苗,易于发病。旱育秧比湿润育秧发病重,湿润育秧又比水育秧发病重;长时间深水灌溉或插老秧,深插秧、中午插秧或插隔夜秧发病严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