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体可以形成哪些变态结构,其作用如何?
菌丝体可以形成菌索、菌核、子座,其作用是适应不良环境和利于繁殖。
菌索:形状根须状,顶端有生长点
菌核:坚硬块状物的休眠体
子座:容纳子实体的棒状或头部结构
真菌有哪些菌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现在成为自己的界,分为四门。
真菌(Fungus)一词的“拉丁文”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 1万属12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种为单位)。按照林奈(Linneaus)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担子菌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高等真菌,多数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银耳、金针菇、竹荪、牛肝菌、灵芝等,但也有豹斑毒伞、马鞍、鬼笔蕈等有毒种。另外,半知菌亚门中约有300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节瘟和谷里瘟等。
(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coenocytic hypha),后者称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chitin),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在历史上,真菌曾被认为和植物的关系相近,甚至曾被植物学家认为就是一类植物,但真菌其实是单鞭毛生物,而植物却是双鞭毛生物。不同于有胚植物和藻类,真菌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属于腐生生物——经由腐化并吸收周围物质来获取食物。大多数真菌是由被称为菌丝的微型构造所构成的,这些菌丝或许不被视为细胞,但却有着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成熟的个体(如最为人熟悉的蕈)是它们的生殖器官。它们和任何可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不相关,反而跟动物很亲近,两者同属后鞭毛生物。因此,真菌被归类自成一界。
什么是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hypha)。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mycelium)。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colony)。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μm,最大的可达100μm。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septum)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系进入菌丝体内。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吸器(haustorium)。吸器的形状不一,因种类不同而异。如白粉菌吸器为掌状,霜霉菌为丝状,锈菌为指状,白锈菌为小球状。有钱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组织体。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sclerotium)、子座(stroma)和菌索(rhizomorph)等。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有些真菌菌丝或孢子中的某些细胞膨大变圆、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而形成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它能抵抗不良环境,待条件适宜时,再萌发成菌丝。
蜜环菌有哪些形态结构?
1.菌丝体蜜环菌的孢子萌发之后,形成菌丝。由菌丝分支交错形成的菌丝团称菌丝体。菌丝体是蜜环菌的营养体。菌丝体又分为菌丝与菌索。
(1)菌丝初生菌丝乳白色,单个菌丝无色透明,以后逐渐加深呈淡红褐色菌丝,可无限生长,直径3~5μm,有分隔,由多细胞组成,未见锁状联合结构,隔膜是由细胞壁向内作环状生长而形成,当中有小孔。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直径差别较大,有粗细之分。
(2)菌索菌索是由无数菌丝结合在一起的根状物,又称菌根,是单个菌丝失去了它们独立性而构成复杂的组织,显示出高度的功能分化。自然界分布的菌索多生长在土壤中、树根或木段的外皮及木质部与韧皮部接触的部位,直径1~2mm,有的稍细,有的粗壮菌索直径可达5~6mm。幼嫩的菌索为棕红色,生长点为白色,有光泽。菌索衰老之后,颜色变成黑褐色至黑色,表面失去光泽,老化的菌索成空壳,失去再生能力。菌索在土壤里生长点向前延生,最长可达数米,也可纵横分叉,分化出数条菌索。菌索又可分为顶端、伸长区、吸收营养区和成熟变黑的菌丝区。
2.子实体菌盖40~140mm,浅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老熟后棕褐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肉粉色,直生或延生,稍稀,老熟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0~130mm,粗6~18mm,内部松软变成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着生菌柄上部,幼时双层,松软,故名蜜环菌。孢子无色或稍带黄色,椭圆或近椭圆形,大小为7~11.3μm~7.5μm。
3.菌球及叉菌体在摇瓶中菌丝体的形态多呈刺球状,或呈分叉菌体,刺球体大小为3~7mm。菌球及分叉菌体均能发荧光,振荡培养4~5天时发光最强,7天以后逐渐减弱。在培养中菌球生长密度的大小可代表该菌株长势的强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