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如何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增施硅肥,慎用穗肥。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及时摘除病粒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发病稻田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晒田。(2)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选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盖种,勿动。
(3)田间喷药。
第一次施药在破口前8天至破口抽穗20%时,可选用1:1:500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乳油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第二次在始穗期,可喷洒15.5%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5%敌力康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600倍液。
稻曲病是什么?
稻曲病又称青粉病、伪黑穗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品种的推广,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秕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
症状
稻曲病仅发生在穗部的单个谷粒,少则1~2粒,多则每穗可有10多粒。受害粒菌丝在谷粒内形成块状,逐渐膨大,使颖壳张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逐步增大,包裹全颖,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菌块,表面平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彩版六,32)。
病原
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绿核菌属。病菌在24~32℃发育良好,厚垣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以28℃最适,当气温低于12℃或高于36℃则不能生长。
发病特点
该病菌以菌核落入土内或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7—8月菌核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发病。
一般大穗型、密穗型品种、晚熟品种发病重;偏施氮肥,穗肥施用过晚,造成贪青晚熟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抽穗扬花期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发生重。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建无病种子田。
(2)清除病粒。及时摘除田间病粒,烧毁或深埋。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应掌握在水稻破口前3~5天喷雾。可选用50%DT杀菌剂每667平方米100~150克,或5%井冈霉素每667平方米200~250毫升或18%多菌铜乳粉每667平方米500克对水30千克。
什么是稻曲病?症状有哪些?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乌米”或“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膨大后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时外包一层薄膜,破裂后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后易脱落。该病全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
稻曲病菌的主要侵染源是落在田间的稻曲球和稻曲球厚垣孢子。稻曲球和厚垣孢子在稻田土中越冬,存活期可达5年以上。翌年,在水稻孕穗初期至齐穗期萌发,侵染稻穗造成发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