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潜叶蛾用什么药最快,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
杀潜叶蛾用阿维高氯、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药剂比较快,一般每隔5-7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就可以有效防治。潜叶蛾主要危害果树的嫩叶和嫩枝,导致叶片后期会失去生命力。当果树新梢芽长到5毫米左右,萌芽率达20%左右的时候要立即喷药保护。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等药剂。
一、杀潜叶蛾用什么药最快
1、杀潜叶蛾可以用阿维高氯、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药剂比较快,一般每隔5-7天喷施一次,然后连喷洒2-3次就可以有效防治,在喷施的时候,要重点喷洒树冠外围和嫩芽嫩梢。
2、潜叶蛾主要危害果树的嫩叶和嫩枝,会啃食叶片并且在上面留下痕迹,导致叶片后期会失去生命力,造成叶片脱落。
3、在果树统一放梢的阶段,当新梢芽长到5毫米左右,萌芽率20%左右的时候要立即喷药保护,过后喷药需要间隔7天左右喷施,连续性喷施2-3次即可。
4、药剂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5%氟虫脲乳油1500-2000倍液或者10%联苯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等.
二、潜叶蛾在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
1、潜叶蛾在夏梢、秋梢是主要为害期,在这个时候防治效果比较好,在秋梢的时候被害会影响树势外,导致产量下降,潜叶蛾幼虫为害造成的伤口还是柑橘溃疡病发生的原因。
2、应该在潜叶蛾成虫期和低龄幼虫期的时候进行喷药,喷杀潜叶蛾幼虫在接近中午高温的时候进行比较好,要控制好农药的浓度,防止产生药害,防治成虫和产卵要在午后傍晚的时候喷药效果比较好。
3、在秋冬季节把病虫害的枝梢全部剪除,把园区里的枯枝烂叶、烂果和杂草全部在别的地方烧毁,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越冬虫源的产生。
4、还要及时在果树每个阶段抹芽控梢,控制统一放秋梢,及时抹除少部分抽生的晚夏梢和早秋梢,在果树大多数芽萌发的时候放秋梢,可以切断害虫的食物链,降低潜叶蛾幼虫的数量。
潜叶蛾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潜叶蛾(Phyllocnisitis citrella)又名绘图虫,潜叶虫。
【为害情况】
潜叶蛾的幼虫潜食嫩叶、嫩枝,多数在叶片背面表皮下取食,形成弯曲隧道,俗称“鬼画符”。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吐丝卷折幼叶叶缘部分,并在里面化蛹。叶片严重卷曲,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幼虫潜入造成伤口还诱发溃疡病。
【主要特征】
成虫体长约2毫米,为银白色小蛾,翅基部有1条黑褐色纵纹,约为翅长的一半,在翅约2/3处有“丫”形黑纹。卵极小,长0.30~0.36毫米,椭圆形,乳白色,透明。幼虫初孵时体长0.5毫米,淡黄色。成熟时体长4毫米,扁平,长纺锤形,黄绿色。蛹体长约2.8毫米,纺锤形,初为淡黄色,后为黄褐色至深褐色。
【发生规律】
成虫多在清晨羽化交尾。飞行敏捷,有趋光性,晚间产卵,每雌虫产卵量为10~57粒,一天中产卵最多是入夜后的3小时内。成虫在一天中的活动时刻与产卵时刻一致,白天多躲在草丛中。雌成虫的寿命以6~20天为多。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多产在0.25~3厘米长的嫩叶上,超过以上长度的叶片极少产卵。卵非常小,单个散产于叶背中脉附近。幼虫孵化后由卵壳下面蛀入叶片表皮下取食叶肉,边蛀食边前进,边排泄,逐渐蛀食成银白色弯曲虫道,中间有1条排泄物线。幼虫共4龄,1~3龄幼虫取食为害,3龄为暴食期,后期多数蛀食叶缘处,4龄幼虫不取食,专职吐丝结茧,建造蛹室。在广东的春季,卵期3~5天,幼虫期11~12天,蛹期10~11天,完成1个世代约26天;在夏季,卵历期2~3天,幼虫期5.5天,完成1个世代12~13天;在秋季,卵期2~3天,幼虫期5~9天,完成1个世代约16天。每年发生约15代。幼虫具有对食物不足的高度适应能力,1个叶片可以多头幼虫并存,并不影响其存活,仍能正常化蛹羽化,只是蛹体长度变小,羽化出来的雌蛾产卵量较少。常常在新梢不多时,成虫在嫩叶上高密度产卵,以使种群保持一定的数量,而使下次新梢普遍受害。又因繁殖快,每头雌蛾产卵较多,故越冬后潜叶蛾死亡虽然常常高达95.8%左右,春梢上发生很少,可是从夏梢开始,经过几个世代的繁殖,虫口密度便迅速上升,到了秋梢期,为害就非常严重。
在年周期中,由于气候、天敌、食料和品种的物候期以及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使潜叶蛾的季节繁殖率和存活率都不尽相同。在环境条件不利时对其繁殖率和存活率都有很大影响,数量减少而形成低峰期。如大暑前后至立秋后一段时间,田间气温高达34~36℃以上,其间潜叶蛾发育受高温抑制,成虫产卵很少,出现发生量的低峰期。冬季干旱,越冬虫死亡率高,来年峰期推迟。春季多雨,特别是大雨也会使越冬后的潜叶蛾成虫数减少,这样也会推迟第一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在广东,潜叶蛾每年有四个高峰期和三个低峰期。四个高峰期所在的时间,分别为4月至5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三个低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夏季的低峰期较短,在10天左右,秋季的低峰期可达15天左右,冬季的低峰期可一直持续到春梢老熟。夏、秋季的低峰期与甜橙夏、秋梢期在时间上接近。因此,如果在5~6月的低峰期放夏梢,7月下旬至8月上旬低峰期放秋梢(壮旺的树可在8月中旬放梢),叶片受害率可控制在10%以下,除了防治柑橘木虱要喷药外,可以减少喷药甚至不用喷药防治。各地低峰期时间不尽相同,应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放梢较为可靠。
【防治方法】
①抹芽控梢,掌握潜叶蛾发生低峰期统一放梢。夏、秋季把先抽吐的零星嫩芽抹除,待大量新梢萌发时才统一放梢,这样可断其食料,抑制其繁殖,减少果园虫口密度,放梢后就能大大减轻其为害。在抹芽控梢的基础上,通过预测预报或检查,当平均每叶的卵量由多开始变少时,也即是发生高峰开始下降时,立即抹除全部嫩梢,统一放梢。也可以检查新梢,如发现顶部5片叶的卵及幼虫数量明显减少时,将全部新梢抹去,统一放梢。也可在每次抹芽前,全园普查1次,如发现大部分枝梢无卵或幼虫,或仅基部2~3片叶受害,属为害低峰期,即可统一放梢。
②加强肥水管理。放梢前10~15天施1次速效肥,促进新梢萌发齐一健壮。如遇干旱可加强灌水或淋水。放梢后可薄施1~2次速效肥,结合用0.3%~0.5%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加速新梢生长,可减轻潜叶蛾为害。
③防治指标。多数新梢芽长0.5~2厘米时喷药,相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④喷药保护新梢。当芽长5毫米左右或通过调查潜叶蛾大部分为低龄幼虫、仅有少数转入中龄时(参考幼虫为害的坑道的长短来确定),喷药保梢。如果杀死低龄幼虫,最好在中午喷药,隔5~10天喷1次,连喷2~3次。在低峰期放梢,喷1次或不喷均可。可选用如下有效药剂:1%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生产绿色食品时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4%万灵乳油1500~2000倍液,5%啶虫隆乳油1000~2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1500~3000倍液,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5%伏虫隆乳油1000~2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已产生抗药性,一般改用含有阿维菌素的低毒制剂效果较好。
潜叶蛾与蝗虫的区别
柑橘潜叶蛾是昆虫名,属鳞翅目,潜叶潜蛾科(Phyllocnistis citrella),在世界各大洲和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分布。在我国,江西,江苏、福建、浙江、海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上海、云南等地区柑橘园区均可发生。危害柑橘、金橘、柠檬、二月兰、构橘、四季橘、冰糖橙等植物。是一种严重的柑橘害虫。潜叶蛾幼虫为害幼芽嫩叶,个别情况会危害果实。幼虫钻入叶片表皮之下取食叶肉组织,造成蜿蜒的虫道,并在中间留下粪线。因此有鬼画符、绘图虫的俗称。被害叶片卷缩,可成为柑橘全爪螨(红蜘蛛)、卷叶蛾等害虫的越冬场所;造成被害叶片光合效率低,易于脱落,并且有可能诱发溃疡病等侵染性病害。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umastacoidea)、蝗总科(Locustoidea)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innaeus))和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itensis Chen)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柑桔潜叶蛾是什么?
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
别名
绘图虫、鬼画符、桔潜蛾、潜叶蛾。
形态(图4-22)
图4-22 柑桔潜叶蛾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被害状
雌成虫体长1.5—1.8mm,体宽0.37—0.46mm,翅展4.0—4.1mm;雄虫体长1.61—1.78mm,体宽0.27—0.44mm,翅展4.2mm,小型白色。头、胸、腹及前后翅均为银白色,前端钝圆。触角丝状,细长,14节。口器退化,有下唇须1对,3节,从复眼间向上弯曲。前翅披针形,有较长缘毛,翅基部有2条黑褐色纵纹,其长度约为翅长的一半,两黑纹基部相接,一条接近翅的前缘,另一条位于翅的中央,2/3之处有“Y”形黑纹,顶角有一较大的圆形黑斑,在黑斑之前有一较小的白色斑点。后翅针叶形,缘毛较前翅长。足银白色,胫节末端有一大型距。卵为扁圆形,无色透明,直径0.25—0.27mm。幼虫体黄绿色,初孵幼虫体长0.49—0.88mm,胸部第一、二节膨大近方形,尾端尖细,足退化。成熟幼虫体扁平,纺锤形,长约3mm。头部尖,胸腹部背面在背中线两侧有4个凹陷孔,排列整齐。腹部末端尖细,具1对细长的铗状物,幼虫各龄的头宽、体长、遂道长见表4-13。预蛹长筒形,长约3mm,宽0.7mm。胸腹部第二、三节较大,第一节和6—10节两侧均有肉质突起。雌蛹长2.1—2.5mm,宽0.4—0.5mm;雄蛹体长2.2—2.5mm,宽0.43—0.56mm,纺锤形。初化蛹时淡黄色,后渐变为深黄褐色。触角和足与体躯部分分离,复眼红色。胸部背面明显可见3节,腹部可见7节,末端4节可摆动,第一至六节两侧各有瘤状突一个,其上生长刚毛1根,末节后缘两侧有明显的肉质刺1个。
表4-13 柑桔潜叶蛾幼虫各龄头宽、体长、隧道长量度记载(北碚,柑研所,1984.8—9月)
生活史及习性
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和江西等省1年发生10代左右,福建建阳11代(表4-14),漳州年发生12—14代,广西桂林12代,广东和广西南部、台湾、海南年发生约15代。四川江津年发生10代,各代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30、18.5、19.4、17.8.17.1.17.8、19.8、30.1、30.4和91.6天。卵期0.7—8天,大多为2天。幼虫期4.2—21.0天。蛹期5.5—11.8天(表4-15)。幼虫期最长可达35天;蛹期长达35—88天,成虫寿命1—14天,一般2—5天。在广东春季卵期3—5天,幼虫期11—12天,蛹期10—11天,完成一代约20天;夏季卵期2—3天,幼虫期5.5天,蛹期5天,一代历期12—13天;秋季卵期2—3天,幼虫期5—9天,蛹期4.5—9天,完成一代约16天。在福建建阳完成一代历时19.4—20.6天,成虫2—6天,卵期0.6—3.4天,幼虫期4—8天,踊期6.5—12.7天(表4-16)。潜叶蛾各虫态在室内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卵期15—29℃为2.2—2.6天,35℃时为1.8天,高温35℃对幼虫和蛹的发育有抑制作用,历期延长。幼虫各龄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各龄的历期均为1天左右(表4-17,4—18)。温度对各龄龄期的影响不大。柑桔潜叶蛾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如表4-19。
表4-14 柑桔潜叶蛾各代历期观察(福建建阳,1981—1982)
表4-15 柑桔潜叶蛾幼期田间生活史记载(北碚甜橙,1981)
表4-16 柑桔潜叶蛾各虫态历期(福建建阳)
表4-17 柑桔潜叶蛾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重庆北碚,1985)
表4-18 柑桔潜叶蛾幼虫各龄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重庆北碚柑桔研究所,1985.8.)
表4-19 柑桔潜叶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常数测定
该虫成虫多在清晨羽化,以早上3—7时羽化最盛,其次以21—24时羽化较多,羽化当天就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潜藏于枝叶间、叶丛中,傍晚时爬入或飞到嫩芽嫩叶上交尾产卵。柑桔的嫩芽嫩叶对潜叶蛾的成虫有很强的引诱力,卵多产在芽长0.5—5cm的叶背上,占68.6—81%。产卵最小的叶片为8.5×2.0mm,最大的叶片为32.0×16.5mm。成虫产卵在重庆柑桔产区,多在20时至凌晨2时(表4-20);在广州柑桔区多在18时至凌晨3时(表4-21),其余时间产卵很少。根据成虫一天中产卵活动的规律,喷药防治的最佳时间应是16时以后为宜。平均每头雌虫一生产卵16—57粒,最多达70粒。卵散产于嫩叶主脉两侧。一般在5—6月间多在每叶一粒,7—8月每叶2—3粒,9—12月虫多时达7—10余粒。卵期短,孵化后幼虫从产卵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取食叶肉,掀起表皮,形成银白色弯曲的隧道。随着虫体的增长和前进,隧道内留有虫粪,在中央形成一条黑线。由于幼虫取食的虫道蜿蜒曲折,被害处细胞被破坏与正常叶部组织细胞生长不平衡,导致新叶卷缩,凹凸不平,易于脱落,至次年2—3月间,被害叶脱落率达30—60%。不仅如此,由于造成伤口,诱发溃疡病的发生和给柑桔全爪螨、始叶螨、锈螨与矢尖盾蚧、糠片盾蚧及卷叶蛾、粉蚧等多种害虫提供过冬的场所。一龄幼虫食量较少,隧道长仅0.8cm;二龄幼虫食量亦较少,与一龄的食量差不多,为0.8cm左右;三龄为暴食期,占一生总食量的71.6—84.7%;四龄幼虫取食甚少,或停止取食,体稍缩小,渐变为乳白色,成为预蛹,并吐黄色的丝结茧,在叶缘附近将叶卷起包围身体。幼虫对食物不足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一叶上常有2—3头幼虫并存,并能化蛹羽化,但超过5头以上时,幼虫常因营养不足,或互相打通隧道而造成大量死亡,影响虫口的增长。二、三龄幼虫常因隧道破裂和草蛉等幼虫的捕食或寄生蜂、寄生菌寄生而造成大量死亡。幼虫密度大时,由于营养缺乏,蛹体长度和大小受到影响,羽化后雌蛾的产卵量亦少。成虫无趋光性,对性引诱剂的敏感性不太强。
表4-20 柑桔潜叶蛾成虫昼夜产卵节律(重庆北碚柑研所苗圃,1985)
表4-21 柑桔潜叶蛾成虫产卵量昼夜分布节律(广州,1979)
该虫以幼虫和蛹在柑桔的晚秋梢、冬梢或秋梢上过冬,并有部分蛹羽化为成虫(表4-22)。在广东汕头地区、海南岛等地2月间就可见成虫在新春梢上产卵。初孵幼虫为害当年生春梢。幼虫过冬成活率的高低与柑桔叶片本身的含水量的高低和旬降水量的多寡与旬平均湿度的高低密切相关(表4-23)。成虫羽化后,蛹衣一半露在外面,一半仍留在褶叶处。
表4-22 柑桔潜叶蛾在脐橙冬梢上过冬的虫口(北碚柑研所,1980—1981)
表4-23 柑桔潜叶蛾幼虫冬春死亡率与叶片含水量的关系(广州、白云山,1982—1984)
柑桔潜叶蛾在一年中,由于受柑桔抽梢次数、气候、天敌和栽培措施等因子的影响,使该虫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枝梢上繁殖、存活率不相同。如在四川的成年结果树上,由于结果多,一年中主要抽发春梢,极少抽发夏、秋梢,根本不造成为害,也不需要进行防治。但是,在结果少的年份和结果少的成年树,会抽发一定数量的夏、秋梢,因而就会造成严重的为害,就应开展防治。在幼年结果树和壮年结果树上,常抽放夏、秋梢和晚秋梢,因而产卵繁殖为害的时间长而特别严重。在苗圃上亦因抽发夏、秋梢和晚秋梢的量大,受害特别严重。管理差、生长衰弱的苗圃与衰老树与高接换种的大树,抽梢常不整齐,不仅零星抽放夏、秋梢和晚秋梢,而且还抽放冬梢,因此在其上为害最为严重,且多在其上过冬。总之,柑桔潜叶蛾对春梢为害极轻,除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台湾与云南的西双版纳州以及四川的攀西桔区春梢叶片有少数受害外,其余的柑桔产区,春梢嫩叶不受潜叶蛾的为害。在南亚热带产区,夏、秋梢和晚秋梢受害严重,中亚热带桔区主要为害秋梢和晚秋梢(表4-24)。在北亚热带桔区的四川西北部,主害秋梢和晚秋梢,但有的年份基本不发生,不会造成为害,也不必防治。就我国的地理气候而言,从南到北,由于气温逐渐降低,柑桔抽梢的次数减少,因而潜叶蛾发生的代数减少,为害亦相应减轻。除春梢外,每次柑桔新梢的抽发期,便是柑桔潜叶蛾成虫和卵发生的盛期,10天以后便是幼虫发生的盛期,相继10天左右,便是蛹的盛发期。在南亚热带年抽梢5—6次,便有5个发生的高峰期,在广州等地每年有4个高峰期,四川重庆一带一年只有3个高峰期。品种单一、树龄一致和管理水平高、结果多的果园,发生量少,为害轻;反之,品种多样,树龄大小参差不齐和管理差的果园和地区,潜叶蛾发生代数多,为害严重。
表4-24 柑桔潜叶蛾在不同柑桔品种上的为害程度(重庆北碚柑研所,1985)
在我国已收集种植的1300多个柑桔品种品系中,目前尚未发现不受柑桔潜叶蛾为害的品种和品系,除非它不抽发夏梢、秋梢和晚秋梢。
潜叶蛾由于冬季温度低,无新梢抽发,因此过冬的死亡率高,加上春梢抽发时,气温低且不稳定,因而一、二、三代的虫口数量不大,加之夏梢的抽发量不大,故虫口量亦较少,但到秋梢抽发时,由于前几代虫口数量的积累和天敌数量少,会导致大发生。夏秋雨水多,养分充足,抽梢时间长和次数多,为害重。苗圃和幼树在夏秋季施用过量的氮肥或施用不合理,都会导致抽梢次数增多,影响潜叶蛾的发生量。夏季修剪和高接换种、密植间伐园,常抽发大量的夏秋梢,为害严重。潜叶蛾幼虫发育速度的快慢,主要受新梢生长成熟时间长短的影响,新梢生长成熟越快,潜叶蛾幼虫成熟的时间越短,当然,新梢的生长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捕食幼虫的天敌有亚非草蛉(Chrysopa boninensis)和蚂蚁,寄生幼虫和蛹的天敌为青虫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白星姬小蜂(Elachertus sp.)、桔潜蛾姬小蜂(Cirrospilus ingennus)、瑟姬小蜂(C.quadristriatus)和寡节小蜂(Dermatopelte sp.)、啮小蜂(Tetrastichus sp.)等。捕食和寄生的死亡率,在8—9月间高达80—90%。
防治方法
根据该虫主害柑桔嫩梢嫩芽嫩叶的习性,主害夏梢、秋梢和晚秋梢,在晚秋梢与冬梢上过冬的特点,采取前期人工抹芽放梢,中期适当用药剂,后期保护利用天敌的综合治理措施。
1.抹芽控梢
在柑桔夏、秋梢抽发时,控制肥水,采取“去零留整,去早留齐,集中放梢”的抹芽放梢措施,打断害虫的食物链,使夏、秋梢抽发整齐,以减少虫源,减轻其为害和减少喷药次数。一般可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放夏梢,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放秋梢较为适宜。
2.修剪
冬季剪除在嫩梢上过冬的幼虫和蛹,春季和初夏早期摘除零星发生为害的幼虫和蛹,以减少下一代的虫源。
3.药剂防治
在新梢芽长5mm,萌芽率在20%以上时喷第一次药,以后5—10天1次,连续2—3次,可选用:25%杀虫双水剂6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双甲脒乳油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5000—10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000—10000倍液;20%中西杀灭菊酯乳油8000—10000倍液;10%氯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青虫菌6号液剂1000倍液;苦楝油200倍液;20%保丰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表面快速喷射,只喷嫩芽嫩叶,尽量少喷在老叶和已成熟的枝叶上,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菊酯类农药容易产生抗性,不宜连续多次施用,最好和杀虫双、亚胺硫磷等轮换使用。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虽然防治潜叶蛾的效果很好,但是施用后极易诱发柑桔全爪螨、柑桔锈螨的大发生,造成更严重的为害,得不偿失,不宜施用。为了避免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可改用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混配的20%虫螨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20%多杀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20%速效菊酯乳油2500倍液。
4.土壤施药
每亩用3%呋喃丹可湿性粉剂2.5kg混和25kg煤灰,施于行间3cm的小沟中,覆土,天旱时要适当灌水,药效可长达2个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