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加孔隙度,降低容量,促进微生物活性和作物根系发育。秸秆还田可显著增肥增产,一般增产5%~10%。但如果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细菌增多,作物病害加重,秧苗不足(僵苗)。因此,只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将秸秆还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增产措施,在当今世界受到广泛重视。既消除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又有增肥增产的作用。
秸秆还田原理:
秸秆还田是一种施用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等)的方法。)不适合直接或堆积分解后直接喂入土壤。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消耗能量,补充能量,不断调整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含量。
秸秆中含有大量新鲜的有机物质,在还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解可以转化为有机质和可利用的养分。
秸秆还田主要有哪些方式
通过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协调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目前,生产中常用的秸秆还田的方式有秸秆堆腐还田、机械化秸秆还田等方式。
秸秆堆腐还田是将剩余秸秆通过加入生物菌剂、畜禽粪便等腐熟物质人工堆积成肥的一种还田技术模式。生产应用表明,500千克秸秆肥相当于3000千克土杂肥的肥效,比等量土杂肥增产5%~10%,且对病虫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连续3年施用可提高土壤有机质0.1个百分点。堆腐时间在各种作物收获后进行,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效果最好。
机械化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和整秆翻埋还田等多种形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采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翻埋或整秆翻埋或整秆编压还田,可一次完成多道工序,与人工作业相比,工效提高了40~120倍,不仅争抢了农时,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强了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黏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秸秆残茬如何还田?
分不同作物,其秸秆残茬还田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小麦秸秆还田 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均匀铺放整秸秆或均匀抛撒碎秸秆,麦秸切碎长度应≤15厘米,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北方旱区宜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下一茬作物。北方其他小麦产区宜补施氮磷肥后立即旋耕或耙地灭茬达10厘米深,或用高柱犁深耕翻埋达23厘米深度,并及时镇压消除架空;南方麦稻产区宜放水泡田,田面水深3~5厘米,采用旋耕埋草机或水田驱动耙进行埋草整地作业,为水稻栽插准备条件。
(2)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套的秸秆粉碎装置或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具,将摘穗后直立的玉米秸秆粉碎抛撒在地表,粉碎长度<10厘米。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北方旱区宜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下茬作物。其他地区每公顷还田7.5吨秸秆时需补施300~600千克速效氮肥或150~225千克尿素。随耕翻作业深埋于距地表20厘米以下土层,使秸秆与肥土混拌均匀并及时镇压消除架空。
(3)玉米根茬粉碎还田 可采用手扶拖拉机配套单行或轮式、履带式拖拉机配套2~4行根茬粉碎还田机作业。工作部件入土不少于10厘米深度,漏切率不大于3%,粉碎长度<5厘米。耕翻埋压作业可采用铧式犁完成。
(4)玉米整秆覆盖还田 人工收获玉米后让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免耕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用人工踩倒。适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北方且冬季风大的地区。
(5)玉米小麦留茬覆盖还田 在北方风蚀严重且农作物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割茬高度控制在玉米至少20厘米,小麦至少15厘米,残茬留在地表覆盖过冬,春播时用免耕播种机或浅旋灭茬播种机复式作业。
(6)水稻秸秆还田 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切碎稻秆抛撒在田中,放水泡田,田面水深3~5厘米,采用旋耕埋草机或水田驱动耙进行埋草整地作业。该技术适宜双季稻或多季稻产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