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有哪些为害特点?
美洲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又称蛇形斑潜蝇,可为害多种菊花、孔雀草及豆科、茄科、葫芦科、烟草等多种花卉、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主要以幼虫在寄主的上、下表皮间潜食叶肉,蛀成蛇形虫道,严重时全叶发白干枯脱落。成虫也可刺伤叶片产卵,但为害相对较轻。此虫原为检疫对象,近年扩散为害较重。
美洲斑潜蝇是什么?
美洲斑潜绳〔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俗称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现已传播到我国,北京现已发现。
寄主范围相当广泛。有黄瓜、南瓜、丝瓜、冬瓜、甜瓜、西葫芦、菜豆、豌豆、番茄、辣椒和茄子等。严重的被害株率可达100%,叶片被害率达70%左右。
为害状
成虫、幼虫均可为害作物。雌虫用产卵器在叶片上刺孔,形成刻点,通过刻点来取食和产卵。雄虫不能形成刻点,但可利用雌虫形成的刻点来取食。幼虫潜入叶片、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后变为铁锈色或绿褐色,使其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重者叶片脱落,甚至造成毁种(彩版二十五,144)。
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长1.3~2.3毫米,浅灰黑色,胸部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雌虫体比雄虫大。卵0.2~0.3毫米×0.1~0.15毫米,半透明。幼虫体长3毫米,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顶端3分叉,各具1开口。蛹1.7~2.3毫米×0.5~0.7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彩版二十五,144)。
发生特点
雌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取食汁液,并把卵产在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世代短,繁殖力强,在北京年发生数十代。
防治方法
此虫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对农药极易产生抗性。因此,防治上应采取综合措施。
(1)严格检疫。重点保护无虫区,严禁从有虫区调运菜苗和商品菜。
(2)及时清洁田园。被害株残体、杂草集中沤肥或烧毁。
(3)联防。保护地面积小,相对集中,可采取统一联防。
(4)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对黄色有趋性,可在田间放置黄板诱杀成虫(黄板罩塑料薄膜外涂机油)。
(5)药剂防治。此虫易产生抗药性,在防治上应交替轮换用药。防治成虫应掌握在成虫羽化高峰的8~12时进行,效果最好。可喷洒5%锐劲特悬浮剂每667平方米用50~100毫升、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防治幼虫掌握在2龄前,被害虫道长度在2厘米以下时进行。可喷洒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或40%绿菜宝乳油1000~1500倍液、50%蝇蛆净粉剂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和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有什么规律?为害特点如何?
在新疆温室内可周年发生,年发生10~12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但在大田一年发生4~5代。冬季以蛹和成虫在蔬菜残体上越冬。美洲斑潜蝇飞行能力有限,所以自然的远距离扩散能力弱,主要靠卵、幼虫和蛹随寄主植物等远距离传播扩散。
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雌虫飞翔时把植株叶片刺伤,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取食叶肉,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伤重的叶片脱落、枯死。吃尽叶肉后,害虫还可钻进叶柄和茎部为害,致使幼苗折倒、植株枯萎。该害虫危害植物种类多达170多种,尤其嗜食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而且食量大,防治困难。该虫对目前市售的多种农药,包括菊酯类农药均有较强的抗性。
美洲斑潜蝇有什么发生规律?
美洲斑潜蝇在温室内,全年都能繁殖,一年可发生13~14代。在露地以蛹越冬。越冬代发生期在11月底至翌年3月中旬,越冬死亡率高达90以上。在栽培茄、四季豆的大棚中能以幼虫和蛹存活越冬。成虫大部分在上午羽化,上午8时至下午2时是成虫羽化高峰期。成虫羽化后24h便可交尾、产卵。1次交尾可使一头雌虫所有的卵受精。美洲斑潜蝇造成的叶片伤孔,约有15%的活卵。雄虫和雌虫在实验室条件下均可食稀释的蜂蜜,在野外则可取食花蜜。产卵数量随温度和寄主植物而异。在25℃下雌虫一生平均可产卵164.5粒,卵期2~5d。卵期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地缩短。当从19℃升到34℃时,卵期则从4.7d缩短至1.7d,在30℃时卵期一般为1~2d。幼虫发育历期一般为4~7d,在25℃时幼虫历期为3.8d。幼虫老熟后,多数在叶背面化蛹,也可由叶面落入地面化蛹。老熟幼虫爬出叶片后一般几小时内完成化蛹。蛹期7~14d。在28℃下,蛹历期为8~10d。完成1个世代,在15~26℃条件下,需要16~20d,在25~35℃时需要12~14d。美洲斑潜蝇喜欢高温环境,因此5月份以前在温室大棚中为害较轻,5月以后逐渐进入为害盛期。在大田中,6月后才开始严重为害,7、8、9月是造成为害的主要时期。
美洲斑潜蝇如何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主要寄主除了茄果类蔬菜外,还有瓜类、斗豆类、白菜、莴苣等,共有120余种植物,而且其寄主范围还有扩大的趋势。
受害严重的番茄、茄子等虫株率达100%,叶片受害率70%,产量损失一般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毁产绝收。成虫、幼虫均可为害,以幼虫为主。雌成虫刺伤叶片,产卵和取食。幼虫潜入叶片、叶柄蛀食,形成不规则的蛇形白色潜道,终端明显变宽。严重受害叶片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干枯脱落,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减产,降低商品价值。
美洲斑潜蝇世代历期短,各虫态发育不整齐,世代严重重叠。在海南1年发生21~24代,广东14~17代,在海南、广东可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15~26℃完成1代需11~20天,25~33℃完成1代需12~14天。河北保定室内盆栽西葫芦饲养测定,平均温度27.7℃,卵期1.5~3天,25.3℃时幼虫期3~3.5天,28.3℃时蛹期7~8天,28.6℃时成虫期3.5~6天。北京地区周年发生10~11代,其中露地可完成6~7代,保护地4代左右,完成1代需15~30天,其繁殖速率随温度和作物不同而异。
成虫有飞翔能力,但较弱,对黄色趋性强。雌成虫以伪产卵器刺破叶片上表皮取食和产卵,喜在中、上部叶片而不在顶端嫩叶上产卵,下部叶片上落卵也少。幼虫孵出后潜入叶内为害,潜道随虫龄增加而加宽。第1、2、3龄幼虫潜道宽度分别为0.11、0.56、1.83毫米。老熟幼虫由潜道顶端或近顶端1毫米处,咬破上表皮,爬出潜道外,在叶片正面或滚落地表或土缝中化蛹。近羽化时蛹体暗淡,并可见红褐色眼点,蛹多在上午8~10时羽化,成虫从顶破蛹皮到展翅完毕约需30分钟。美洲斑潜蝇的卵和幼虫可随寄主植株、带叶的瓜果豆菜、切花、盆栽、土壤或交通工具等作远距离传播。美洲斑潜蝇在北方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可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繁殖过冬。因此,北方温室成为翌年露地惟一的虫源。传播途径是通过温室育苗移栽露地,将虫源传到露地蔓延为害;秋季露地育苗移栽保护地,再把露地虫源带入保护地,或成虫直接由露地转入邻近的保护地为害。
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
防止美洲斑潜蝇扩散蔓延,北运蔬菜、切花等发现有幼虫、卵或蛹时,要就地处理,防止由南往北扩散,严禁从疫区调运蔬菜、花卉。
(2)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收获后彻底清除残株落叶、深埋或烧毁,消灭虫源;深翻土壤,使土壤表层蛹不能羽化,以降低虫口基数;将斑潜蝇嗜食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非寄主蔬菜如葱、蒜类套种或轮作;合理种植密度,增强田间通透性,及时疏间病虫弱苗、过密植株或叶片,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虫性。
(3)物理防治。
应用黄板诱杀,使用黄色粘板或黄粘纸诱集成虫。
(4)药物防治。
①尽量使用对天敌无毒或低毒的药剂,保护利用天敌,控制为害。美洲斑潜蝇的主要天敌有潜蝇姬小蜂、潜蝇茧蜂和反颚茧蜂等寄生蜂均寄生幼虫。前一种营外寄生,后两种营内寄生,荷兰已商品化生产,并销往欧洲各国及日本等地。姬小蜂除寄生寄主外,还可刺杀取食斑潜蝇1、2龄幼虫,20℃条件下1头雌蜂约取食70头幼虫,寄生290头幼虫,可人工饲养释放姬小蜂,防治效果好。这种潜蝇姬小蜂可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翌年5月前后寻找寄主。目前我国对天敌的利用正在试验研究。北京田间除寄生性天敌外,幼虫期还有捕食性天敌,如小花蝽、蓟马和小红蚂蚁,在条件适宜和不用药或停用杀虫剂的情况下,幼虫天敌寄生率可达80%~100%。
②应用抗生素药剂。1.8%齐螨素(阿维菌素、阿巴丁、爱福丁、害极灭、虫螨克等)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效在85%以上。
③施用植物性药剂。1.1%烟?百?素(绿浪2号)1000~1500倍液喷雾,药后3、7、15天防效均在85%以上,持效期可长达20天以上。
④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40%齐敌畏乳油(绿菜保)1000~15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8%毒死蜱(乐斯本、氯吡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300倍液、98%巴丹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10%氯氰菊酯(安绿宝、兴棉宝、灭百可)乳油3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1000~2000倍液,间隔4~6天1次,连续防治4~5次。防治成虫以上午8时施药最好,防治幼虫以1~2龄期施药最佳。以上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