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四字词语
含桑字的成语
桑榆之景 桑中之喜 桑荫未移 桑荫不徙 桑土之谋 桑土之防 桑土绸缪 桑榆末景 桑田碧海 桑间之音 桑户棬枢 桑枢甕牖 桑户蓬枢 桑枢韦带 收之桑榆 日薄桑榆 人世沧桑 盘石桑苞 暮景桑榆 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陵谷沧桑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海水桑田 海桑陵谷 敬恭桑梓 恭敬桑梓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饱经沧桑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生桑之梦 桑中生李 指桑骂槐 指桑说槐 咏桑寓柳 瓮牖桑枢 研桑心计
■ 桑组词
格桑花、桑葚、桑叶、陌上桑、扶桑、沧海桑田、莫桑比克、桑寄生、桑梓、桑白皮、沧桑、桑蚕丝、采桑子、桑椹、桑螵蛸、桑黄、桑榆、指桑骂槐、柴桑、桑果、桑基鱼塘、桑给巴尔、桑麻、桑海、桑田、红桑、桑园、桑柔、桑弧、莫桑比克海峡、饱经沧桑、桑皮纸、黄桑、空桑、桑皮、桑榆暮景、桑丘、柔桑、桑椹酒、采桑
■ 拼音、笔画、部首
桑,桑拼音:sāng,笔画数:10画,部首:木。
■ 基本含义
•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桑葚。桑农。桑梓(喻乡里,故乡)。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桑榆暮景。
唐朝的劝课桑农是什么意思
从周代到清朝就没有变化,意思差不多如下
《周礼地官司徒》曰:“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曰树蓺,三曰作材,四曰阜藩,五曰饬材,六曰通材,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一曰世事,十二曰服事。”这里记载了十二项教民生产的职事,涉及大田农作、果树、蔬菜的耕种技术,采伐山林材物(即“作材”)、采集野生果物(即“敛材”)的生产技术,豢养鸟兽的养殖技术(即“阜藩”),以及化治丝麻(即“化材”)等副业操作技术。几乎囊括了西周的农、林、牧、副各业。上述各项,均由大司徒的属员分工执掌。
西周朝廷设立的民政官员,在组织管理井田生产时皆负有教化之责。如西周的耕作制度,这是劝课农桑必须授之于民的内容。当时实行过的“二田制”或“三田制”的轮耕方法和合耦于锄的制度,皆由大司徒的属官“遂人”宣教于六遂之民。《周礼?地官?遂人》所说的“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即为“三田制”的轮作。实行这种轮耕制度,必须先辨土质,根据不同土质分门别类,因此百姓也就随之受到了有关“辨土”的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地亩面积、劳动力、产量等一系列的计算问题,这也是劝课农桑授之于民的内容。
遂的行政长官有遂人与遂大夫。遂人的职掌是管理王邦的田野,他有责任指导当地百姓耕好田,即所谓“教之稼穑”、“教甿(氓)稼穑以兴锄”。遂大夫的职掌是弄清“六畜田野”情况,“以教稼穑”。遂下有里、酂。里宰的任务是“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酂长除督导人民勤于农事外,还重视家庭手工业,所谓“趋其耕耨,稽其女功”。至于草人(管施肥)、稻人(管农田水利)、山虞(管森林)、场人(管果树)、司稼(管谷物耕作)等官吏,各有分工,分别指导民间各种生产活动。
如“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凡粪种:骍刚(土地赤色而坚硬)用牛,赤缇(土色同骍刚,但土质不如骍刚坚硬)用羊,坟壤(土质肥沃而柔细)用麋,……”意思是说,草人依据不同的土质,指导百姓使用不同动物的粪便当肥料。
又如“稻人掌稼下地,以潴(蓄水池)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泻,排泄)水,以涉扬其芟,作田。”这是说稻人是如何采取种种措施,指导百姓防旱防涝。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这是说场人——管果树的园艺师,如何指导百姓生产瓜果蔬菜和保藏瓜果蔬菜。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悬于邑闾。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这是说司稼——管谷物耕作的官巡视百姓的耕作,指导百姓先种后熟的谷类,后种先熟的谷类,并将生产方案和农业操作方法,用文字或绘图的形式挂在邑中大门口,使百姓有所遵循。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砍伐)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这是说山虞——管山林的官如何指导护林人员在何时砍伐何地的森林,如仲冬时砍伐山的南面的森林,仲夏时砍伐山的北面的森林。其目的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意思——“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可见西周时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候。正如孟子后来说的,如果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间,木材也会用不尽了。
“闾师”负责掌管任民、任农、任圃、任工、任商(所谓“通材”)、任牧等事。为了鼓励人民生产,闾师还教导人民“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祭祀时无家畜),不耕者祭无盛(祭祀时置于容器中的黍稷等祭品为盛),不树者无椁(古时棺木有两重,外曰椁,内曰棺),不蚕者不帛(丝织物),不绩(缉麻)者不衰(指某种规格的丧服)”。不养家畜、不耕种黍稷、祭祀时就无供品;不植树则无棺椁;不养蚕则无丝织品;不缉麻也无丧服。教育百姓不劳动就会剥夺其某种生活权利。
《礼记?祭义》多处记载有关养蚕的活动,在养蚕过程中教化百姓,如对蚕房的设置,有严格的规定:“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还提出“奉种浴于川”,这是指养蚕前必须浴种,把反映了一定科学的生产经验,定为民俗礼仪,可做到家喻户晓,既生动形象,又普及了先进的生产经验。
训俗的形式很多,例如届时发布训民文告。据《周礼?大司徒》记载:“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即一年之始朝廷便责成民政官员发布训民文告。其内容除了道德教化之外,也有生产技术的内容。据说“告朔之政”,即一年历法,也属于年初训民的重要内容。发布农家月令,是生动实用的训俗形式,《夏小政》、《礼记?月令》等都反映了从夏代到西周有关农事的教化内容。总之,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活动,贯穿于西周社会的始终。井田制废除后,朝廷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仍然委官训民,只是在实施的形式内容上有所变更而已。
桑林树是什么东西
桑林树:即为桑树
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落叶乔木,高16m,胸径1m。树冠倒卵圆形。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基部圆或心形,锯齿粗钝,幼树之叶常有浅裂、深裂,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毛,脉腋簇生毛。聚花果(桑椹)紫黑色、淡红或白色,多汁味甜。花期4月;果熟5-7月。
改稻为桑是基本国策,浙江人死绝了都要改!浙江人说:不!
最近,一部十几年前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被捧上神坛,这部电视剧以改稻为桑为切入点,塑造了严嵩,徐阶,嘉靖,海瑞等一批经典人物。很多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搞不懂浙江人为何反对朝廷改稻为桑。
首先我们知道,明朝中晚期由于边事吃紧,粮草紧缺,而守边将领携兵自傲,双手一摊就向朝廷要钱,否则就出兵不出力。而且号称上万人的军队,实际上只有三五千个兵,吃空饷现象很普遍。但朝廷也没办法,省吃俭用往军队投钱,几百万两白银丢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有,因为大部分都被层层克扣了。
要知道明朝官员工资极低,就以海瑞为例,一方县令竟然养活不起老婆孩子。以至于当时人们耻于从政,很多没有油水的职位经常没人干。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官员就想歪门邪道了,虽然工资低,但明朝的贪官可不少。
明朝灭亡前,崇祯皇帝向官员借钱发军饷,结果官员纷纷哭穷,崇祯只好哀求众卿,有官员架不住只好一边哭一边说回家找老婆要钱,最后才勉强掏了几百两银子。事实上李自成攻入北京,从这些官员家中搜出金银千万两。
朝廷没钱发军饷怎么办?只好打老百姓主意。明朝前期海洋贸易还不错,但后来由于倭寇以及收不上税的缘故,就闭关锁国了。历史上中国都是小农经济,以农业税为主,盐铁税为辅,商税一直得不到解决,干脆一禁了之。这就断了沿海百姓的活路,闽浙地区多山少田,轻农业重商业,如今只好被逼的落草为寇。看历史会发现,那些海盗倭寇,实际上大头领都是中国人。
明朝中期虽然有过短暂的开放海禁,收益也不错,当时有一半商税皆来自于市舶的说法。但当时北方用兵,朝廷甚至把戚继光都调到了北方,无暇顾及东南沿海,再次一禁了之。
于是浙江老百姓这时只有当海盗和种粮食两条路,但嘉靖皇帝在严嵩的建议下决定实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就是把稻田改为桑田,发展纺织业,做丝绸生意,和农业相比,纺织业收益更好,皇帝和首辅都觉得可行,为了推广桑业,朝廷还推出了惠民政策,桑农三年免税。另外即使土地可能被简并,但是大地主不会自己种田,还是要雇佣这些桑农,所以桑农不用担心失业。
但结果打脸了,浙江百姓闹事,反对这一政策。政策可能是好的,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却无法接受。中国农民向来都是小农思想严重,如果有田种,有饭吃,就宁愿老婆孩子热炕头得过一辈子,不可能承担风险放弃稳定收益的稻子而去种不能当饭吃的桑。
另外老百姓也知道,种粮食能养活自己,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种桑就不一样了。因为老百姓没有议价权,都要听政服和大户的安排,桑农的权益谁来保障?老百姓知道,官绅的屁股永远不会和自己坐在一起,所以坚决反对改稻为桑。
老百姓想的是如何生存,而内阁和嘉靖想的是出口丝绸,充实国库,然后就有钱发军饷和处理灾害了。
嘉靖皇帝当然是知道贪官和老百姓的矛盾的,但是帝王只分利弊,不谈对错,也就是所谓的肉食者鄙,他认为牺牲一小部分百姓的利益来换取对外战事的优势是值得的。
海瑞和王用汲是典型的清官无用,因为他们虽然保护了当地的百姓,但是国家还是没有余力抵御北面和东南沿海的外族入侵,更多的百姓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这也就是嘉靖所说的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不能偏废,悉以用之的道理。贪官清官都要用的歪理先不论,我们就看看秉持此理论的嘉靖做了什么。
改稻为桑可以充实国库多少白银?理论上是500多万两。但是嘉靖皇帝为了修缮宫殿,用去了多少白银?700万两!
大明一年的税收是几千万两,而皇族是不用交税的,这些税都要从百姓身上出,但现实很荒谬,皇族占据了天下一半的耕地,一亿百姓占据剩下的土地,正所谓贫者无立锥之地,吃不饱饭的百姓要么成为了大户的农奴,要么成为了流民,事实上明朝就是亡于这些农奴流民之手。
细细分析,发现改稻为桑这种看似利国利民的政策之所以被百姓反对,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朝廷没有发现(也有可能是刻意忽略)根本矛盾,问题不在于种稻种桑,而在于不管皇帝,官员,乡绅,各方势力都只为自己考虑,想着如何动用权利从百姓身上攫取利益,逼得百姓生不如死,而老百姓只想安稳的活着。
其次上层和百姓是陌生的,和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一个道理,嘉靖和官员只想着农民种桑收益高,对国家有利,却不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对于只想活命的百姓来说,吃饭才是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要是朝廷能保证桑农权益,百姓自然愿意种桑。
再次是封建官僚主义的荼毒。领导说九点开会,经理说八点必须到场,主管要求七点准备完毕,组长要大家六点就出发。执行者只想着取悦上层,凭着权利欺压下层,剥夺下层权益,再好的政策也变了味。
桑字怎么读
桑拼音:sāng
桑是桑科,桑属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
叶面无毛,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雌雄异株,5月开花,葇荑花序。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黑紫色或白色。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强。
扩展资料:
桑树种植
1、育苗:桑树育苗分种子育苗、扦插育苗两种。一般采用种子育苗。
2、种子处理:桑树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小时,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
3、嫁接育苗: 利用本地品种的桑树种子繁殖的实生苗作砧木利用产量高、叶质好的优良桑树品种作接穗。在接后的10-15天检查是否成活,未成活的需补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