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渍化和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土壤盐渍化就是土壤盐碱化没有区别。
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1、定义不同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2、分布范围不同
土壤盐渍化: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1亿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
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3、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盐渍化: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
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具有长久性,而且受水资源的限制,不易推广化学措施见效快,但若使用不当,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剂后需要大量的水冲洗,应用起来较困难且经济成本昂贵生物措施能减少土壤盐分,但不能完全解决盐渍化问题。
次生盐渍化: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特别是在潜在盐渍化地区,支级和斗级以下灌溉系统应与排水系统配套,保证排水通畅,控制田间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涝不咸。
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
减少和防止渠道渗漏,一般采用混凝土、砖石、黏土或塑料、沥青等防护材料护面或用压实、人工挂淤等方法,减少渠道的渗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盐渍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盐碱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生盐渍化
什么是土地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如下:
1、自然因素。主要是有大自然所决定,当由于某些原因,地下水位升高,或者是雨水季节,水位较大时,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概率就会加大,特别是靠近海边的区域,相对会更加严重。其次,一些相对较封闭的地形,由于盐分排不出去,也会加重。
2、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的不合理灌溉所导致的,比如常年的大水漫灌,下渗后,使地下水位上升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可以说这基本上是多年累积形成的结果。
治理措施:进行深耕处理,让土壤通风透气,有利于改善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可以起到不错的抑制效果,另外深耕后的土壤,能够减缓土壤中一部分的水分蒸发,减少一定的盐分含量,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盐渍化的土壤中,增施有机肥,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机肥经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化形成腐殖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土壤碱性。另外,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有机酸,这样就能酸碱中和,起到缓解盐渍化的目的。
轮作倒茬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土壤的盐渍化,这种方法适合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地块,以此来起到缓解效果。
土壤盐碱化是什么?
一、什么是土壤盐碱化
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可溶盐类,在强烈的地表蒸发作用下,使盐分向土壤表层聚积,各种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聚的过程叫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0.3%时即属盐土。盐土最主要的特征是含有大量易溶性盐,一般包括Na+,Ca2+,Mg2+等3种阳离子和Cl-,
,
,
等4种 阴离子所组成的各种盐类。碱土最主要的特征是表层中含有过量的碳酸钠或重碳酸钠,胶体中富含代换性钠,并具有强碱性反应,其形成是由于盐土发生碱化作用的结果。例如,含有大量Na2CO3(苏打)的盐土,即可发生碱化作用,这是由于Na2CO3水解产生大量的碱而造成的,其反应式如下:2Na2CO3+4H2O→4NaOH+2H2CO3其次,中性盐(NaCl,Na2SO4)含量高的盐土当淋溶作用加强时,也可发生碱化作用,尤其是含钠盐较多的土壤更易发生,其反应如下式:土壤(Ca2+,Mg2+)+4Na+(盐分)→土壤(4Na++)+Ca2++Mg2+土壤(2Na+)+2H(OH)→土壤(2H+)+NaOH土壤(2Na+)+H(HCO3)→土壤(2H+)+Na2CO3盐土和碱土在其形成和分布过程中往往很难区分,盐化和碱化现象往往是同时存在的,所以盐土、碱土又通称为盐碱土。
二、土壤盐碱化能造成哪些危害
盐碱化主要的危害是土壤盐含量太高(超过0.3%),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三、土壤盐碱化在我国的主要分布
我国的盐碱土大多分布在北方,主要有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一些低洼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的西部及滨海地区,总面积约1亿亩。
四、土壤盐碱化发生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因素
1.干旱气候是盐碱土形成的重要条件
新疆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决定了土壤上行水流为主的水分运动,使土壤可溶性盐上升积聚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壤普遍积盐。地层和土壤母质含盐高也为盐碱土形成提供了盐源。
2.封闭式的地貌水文特点是形成盐碱土的强化因素
新疆的河流大多为四周高山环抱的内陆河,都以盆地中心低洼地为归宿,使盐分不断汇集于盆地之中。
3.地表和地下径流是形成盐碱土的主要动力
地表、地下径流流经含盐高地层,溶解并携带大量盐分,使流经地区土壤盐渍化或通过强烈蒸发使土壤表层盐分积聚,形成大面积盐渍土。
4.盐生植物是形成盐碱土的促进因素
其根系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同时,将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的盐分带入体内,残体分解和散落时,将盐分积于表土。
(二)人为因素
灌溉不当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是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
1)渠道和平原水库渗漏大以及农田灌溉采用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2)重灌轻排,排水出路不畅,使地下水位难以降低。
3)上排下灌,恶化的水质进入农田。上游排水就近排入河道,下游再引灌,使盐分重新带入农田。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如下:
土壤盐碱化,就是土壤严重偏碱,地表发白,会导致作物长势不好,降低作物产量及品质。土壤盐碱化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
1、气候因素。
气候的干燥度、地面蒸发、降水比值都和土壤的盐碱化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进程。
2、温度因素。
在地温梯度影响下,土壤水从下向冻结锋面移动,盐分随之向上迁移。当地温梯度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水分和盐分的迁移量随之增大当土壤含盐时,冻结深度相应减小,水盐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盐碱化进入孕育期。
3、水位因素。
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量及水质直接影响土壤含盐量,由于某些原因,地下水位升高,或者是雨水季节,水位较大时,土壤盐碱化发生的概率就会加大,特别是靠近海边的区域,相对会更加严重。
4、地形因素。
地形和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是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
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
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盐碱化土地分布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有望变“绿洲”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一种耐盐基因。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