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象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玉米象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5~4.5毫米,暗赤褐色至黑褐色,有较强光泽。头部前端向前延伸呈瞭状或象鼻状,咀嚼口器位于喙状部末端。触角8节,膝状,末端膨大。前胸背板前窄后宽,上生许多圆形小刻点。
每鞘翅上有数条纵行凹纹,近基部及末端各有1个橙黄色或赤褐色近圆形大斑。后翅发达。雄虫喙状部较粗短,仅略微弯曲,色较暗淡;雌虫喙状部较细长,并向下弯曲,具有光泽。
卵:长椭圆形,长约0.65~0.70毫米,宽约0.28~0.29毫米,乳白色,半透明。下端稍圆大,上端逐渐狭小,上端着生帽状圆形小隆起。
幼虫:体长3~4毫米,乳白色,多皱纹,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全体13节,肥大粗短,略呈半球形。无足。头小,淡褐色,略呈楔形。口器黑褐色,上颗着生明显的尖长形端齿2个。第一至三腹节背板被横皱分为明显的三部分;腹部各节上侧区单一,各着生刚毛2根,下侧区分为上、中、下3叶,均无刚毛。
前蛹:体长3.75~4.00毫米,狭长椭圆形,乳白色。胴部第一至三节粗大,第四节以下则逐渐狭小。无足。
蛹:体长3.0~4.0毫米,椭圆形,初化蛹时乳白色,后变褐色,头部圆形,喙状部伸达中足基节。前胸背板上有8对小突起,其上各生1根褐色刚毛。腹部10节,以第七节为大,其背面近左右侧缘处各有一小突起,上生1根褐色刚毛。腹末有肉刺1对。
玉米象最简单消灭方法?
农业防治:秋末冬初在粮面或粮堆周围铺上麻袋,引诱成虫在地下潜伏,然后再收集消灭,而在春季转暖时,可在仓外周围喷农药带,阻隔仓外越冬成虫再进入仓内。
化学防治:用溴甲烷或磷化铝等药剂进行封舱熏蒸。
生物防治:在粮堆顶上插一个草把或竹筒,用手扒动粮食时,成虫就会爬到堆顶草把上或竹筒中躲藏,然后再收集消灭。
一、玉米象最简单消灭方法
1、农业防治
可在秋末冬初,当粮堆内成虫大量爬出越冬的时候,在粮面或粮堆周围铺上麻袋,引诱成虫在袋下进行潜伏,然后再收集消灭,等到春季转暖的时候,在仓外周围喷农药带,以阻隔仓外越冬成虫再进入仓内,期间还需暴晒及过筛粮食。
2、化学防治
可在粮堆内拌入重量比为1/10000的马拉硫磷,当粮仓发生玉米象比较严重的时候,而一般方法又不适合的情况下,可使用溴甲烷或磷化铝等药剂进行封仓熏蒸。
3、生物防治
一般可利用成虫有向上爬的习性,在粮面上扒大量的小尖堆,每堆顶上插1个草把或竹筒,用手扒动粮食的时候,成虫就会开始爬到堆顶草把上或竹筒中躲藏,期间就可收集加以消灭。
二、玉米象的生活习性
1、玉米象主要寄生于玉米、荞麦、豆类、花生仁、大麻子、谷粉、干果、酵母饼、通心粉和面包等上面。
2、幼虫只会蛀食禾谷类种子,其中以玉米、小麦和高粱受害重,每年发生1代至数代,因地区而异,不仅能在仓内繁殖,还能飞到田间繁殖,具有耐寒力、耐饥力、产卵力均较强,发育速度也较快。
三、玉米象的形态特征
1、玉米象卵:为椭圆形,长度为0.65-0.70毫米,宽为0.28-0.29毫米,呈乳白色,半透明状,下端稍圆大、上端逐渐狭小,上端着生帽状圆形小隆起,古象的卵与其相似。
2、玉米象幼虫:体长为2.5-3.0毫米,呈乳白色,体多横皱,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全体肥大粗短,略呈半球形、无足、头小,淡褐色,略呈楔形,谷象幼虫与其相似。
3、玉米象蛹:体长为3.5-4.0毫米,为椭圆形,呈乳白色至褐色,头部圆形,喙状部伸达中足基节,前胸背板上有小突起8对,其上各生1根褐色刚毛,腹部为10节,其腹末有肉刺1对。
四、玉米象的危害
1、玉米象是我国储粮的头号害虫,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玉米象是属于钻蛀性害虫,成虫喜爱食害禾谷类种子,以及面粉、油料和植物性药材等仓储物,一般以小麦、玉米、糙米和高粱受害较重。
2、幼虫只在禾谷类种子中为害,主要为害贮存2-3年的陈粮,成虫啃食,幼虫则蛀食谷粒,是一种主要的初期性害虫,贮粮被玉米象咬食,而导致大量碎粒和粉屑,容易引起后期性害虫的发生,为害后能使粮食水分增高并发热,而且能飞到田间为害。
分享和转发请注明内容出处:鸟基地博客 让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吧!
本文链接地址:
玉米象怎么清除
1、农业防治在深秋和初冬,当成虫大量爬出粮堆越冬时,可以先在粮面或粮堆周围撒麻袋诱捕袋下成虫,然后收集、消灭。春暖花开时,在仓库周围喷洒农药带,防止越冬的成年人进入仓库。谷物的暴露和筛选。
2、化学防治可将马拉硫磷按重量比1/10万掺入粮堆。当玉米象对粮库危害严重,一般方法不适用时,可采用溴甲烷或磷化铝进行熏蒸。
3、生物控制利用成年人爬上去。它们可以在谷物表面刮起许多小的尖端,在每一堆的顶部插入一个稻草柄或竹筒。当他们刮粮食时,成虫会爬到堆顶或藏在竹筒里收集和销毁。
扩展资料
玉米象是我国粮食储藏的头号害虫,也是世界粮食储藏的重要害虫。玉米象属螟虫。成年人食用谷类种子、面粉、油脂、植物药材等储藏材料。小麦、玉米、糙米和高粱危害最大,而幼虫只危害谷类种子。主要为害2-3岁的储粮,成虫啃食,幼虫吃粮。它是最重要的初始害虫之一。
储存的谷物被玉米象吃掉,造成许多碎片和碎片。易引起后期害虫的发生。这种损伤会增加谷物的含水量和热量。会飞到野外去伤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米象
玉米象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玉米象的发生规律:玉米象每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在仓内黑暗潮湿的缝隙、垫席下、仓外砖石下、垃圾中、松土内及树皮缝中越冬,少数以幼虫在粮粒内越冬。次春天气转暖又回到粮堆内为害。一般完成1代约需21~58天。
成虫多在粮堆活动,大多分布在上层。羽化后1~2天,在晚上交尾,约5天后开始产卵。雌成虫产卵时先在粮粒一端用口器咬成与喙状部等长的卵窝,然后在窝内产1粒卵,分泌黏液封闭窝口。产卵一般集中在上层离粮面7厘米以内,孵化为幼虫后,即在粮粒内蛀食并逐渐深入内部。幼虫共4龄,被害粮粒常被蛀食成一空壳。幼虫老熟后即在粒内化为前蛹,前蛹再蜕一次皮化为蛹,然后羽化。成虫也啃食粮粒,善于爬行,并有向上爬的习性;有假死性,趋温湿性,畏光,遇光则向黑暗处聚集。
玉米象正常生长发育温度为12~34摄氏度,谷物含水量为14%。适宜温度为24~30摄氏度,谷物含水量为15%~20%,或相对湿度90%~100%。成虫在粮堆的分布是随分层粮温的变化而迁移活动的。
化学防治玉米象,该选择什么药物?
化学防治玉米象,可用粮虫净、磷化铝。
玉米象,别名米牛、铁嘴。我国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寄主玉米、豆类、养麦、干果。幼虫只蛀食禾谷类种子,其中以玉米、小麦、高粱受害重。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贮存2至3年的陈粮,成虫啃食,幼虫蛀食谷粒。
生活习性
在甘肃陇东年生1代,东北年生1至2代,山东约2代,浙江、陕西3至4代,广东7代。主要以成虫潜伏在仓内阴暗潮湿的砖石缝中越冬,也可在仓外松土、树皮、田埂边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在仓内越冬的成虫就地继续产卵繁殖,仓外越冬的成虫一部分迁入仓内,另一部分飞至大田,把卵产在麦穗上,成虫产卵时,用口吻啮食麦粒,形成卵窝,把卵产在其中,后分泌粘液封口,卵期7至16天,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蛀入粒内,幼虫期约30天,7月中下旬化蛹,蛹期7至10天,8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有假死性,喜阴暗,趋温、趋湿,繁殖力强,怕光,雌虫可产卵约500粒,10月上旬气温低于l5℃,成虫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1)清洁仓库,改善贮存条件,堵塞各种缝隙,改善贮粮条件,可减少为害。
(2)改进贮藏技术,如在粮堆表面覆盖一层6至10cm厚的草木灰,用塑料膜或牛皮纸隔离;如已发生虫害,要先把表层粮取出去虫,使其与无虫粮分开,防止向深层扩展。必要时在入仓前曝晒也可达到防虫目的。
(3)用农药触杀和重蒸,每40kg粮食用粮虫净4至5g,防效可达85%,此外,用磷化铝38/m3,熏空仓,如系实仓10g立方米,闭熏4天后防效95%。
(4)农户或小型粮库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
玉米象是什么?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又叫牛子、蛘子、象鼻子。属鞘翅目,象虫科。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稻谷、大米、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薯类、干果、干菜等。是我国最主要的贮粮害虫之一。
为害状
以成虫和幼虫蛀食粮粒,形成隧道,同时排出大量粪便,4龄时钻入到粮粒中心,被害粮粒中空,仅留下少量糠屑(彩版十二,68)。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4.5毫米,暗红色,略有光泽,头部向前延伸成象鼻状。触角8节,第三节较长,与第四节长度比为5∶3。前胸背板上的刻点窝圆形,前胸和鞘翅的宽度明显较大,体较胖,有后翅。卵长椭圆形,长0.45~0.7毫米,乳白色,半透明。幼虫体长3~4毫米,胴部乳白色,肥大,体弯曲如弓状,无足,头部小,淡褐色,口器黑褐色,上鄂发达外露。蛹长3.5~4毫米,椭圆形,初乳白色,渐呈褐色。
发生特点
玉米象1年发生2~5代,高寒地带1~代。玉米象产卵于贮粮内,部分成虫在粮食作物收获前飞到田间,产卵于将成熟的谷穗上,收获时卵随粮食带入室内,在贮粮中孵化、为害。每雌平均产卵380粒,产卵期可长达5个月。成虫产卵要求一定的湿度和粮食的含水量。成虫善飞,喜湿,喜暗,有假死性,24~30℃最活跃,低于13℃或高于30℃时不活跃,其发育最高有效温度为32℃,最适宜的温度为29℃,成虫期54~131天。成虫潜伏在贮粮室内外潮湿、黑暗的墙缝、砖石缝或其他夹杂物中越冬。
玉米象喜食含水量高的粮粒,喜在贮粮上部活动,耐寒性强,5℃条件下,经100天才开始死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