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盐碱化和盐碱化的区别是什么?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次生盐碱化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份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份,并随着潜水蒸发,将盐份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盐碱化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什么是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次生盐责化的形成原因
次生盐渍化形成的原因如下:
一、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二、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渍化;所以说,海水入侵可以引发次生盐渍化。
三、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
四、一些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在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防治结合的原则
1、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
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特别是在潜在盐渍化地区,支级和斗级以下灌溉系统应与排水系统配套,保证排水通畅,控制田间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涝不咸。
2、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
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什么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分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分,并随着潜水蒸发,将盐分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这就是次生盐碱化,又称“次生盐渍化”。不合理的灌溉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扩展资料
防治结合的原则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地下水位,控制盐分的迁移积累,防患于未然
(1)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
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特别是在潜在盐渍化地区,支级和斗级以下灌溉系统应与排水系统配套,保证排水通畅,控制田间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涝不咸。渠道控制面积大小要适宜.渠道级数不宜太多,输水灌渠不宜太长,断面不宜过大;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要配套,做到及时、适宜地调配水量,提高灌水质量和效率。
(2)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
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
(3)减少和防止渠道渗漏
一般采用混凝土、砖石、黏土或塑料、沥青等防护材料护面或用压实、人工挂淤等方法,减少渠道的渗漏。
(4)合理布局,避免插花种稻
在盐渍土区引水种稻,实行水旱轮作,是改良盐渍土的有效途径。但是种稻改碱,必须合理布局,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开挖深沟截渗;否则,水旱田插花,就会盐分搬家,导致稻田附近旱田严重盐渍化。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和演变,有它自身的规律,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有效进行防治。凡是成功的经验,都是与当地具体条件相适应的。不结合实际情况,盲目地死板硬套他人的成功经验,有时会适得其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掌握的当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凶、性质和改良条件,采取适宜于当地具体条件的针对性措施来进行防治。
次生盐碱化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分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分,并随着潜水蒸发,将盐分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这就是次生盐碱化,又称“次生盐渍化”。不合理的灌溉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土壤盐渍化和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土壤盐渍化就是土壤盐碱化没有区别。
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1、定义不同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2、分布范围不同
土壤盐渍化: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1亿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
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3、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盐渍化: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
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具有长久性,而且受水资源的限制,不易推广化学措施见效快,但若使用不当,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剂后需要大量的水冲洗,应用起来较困难且经济成本昂贵生物措施能减少土壤盐分,但不能完全解决盐渍化问题。
次生盐渍化: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特别是在潜在盐渍化地区,支级和斗级以下灌溉系统应与排水系统配套,保证排水通畅,控制田间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涝不咸。
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
减少和防止渠道渗漏,一般采用混凝土、砖石、黏土或塑料、沥青等防护材料护面或用压实、人工挂淤等方法,减少渠道的渗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盐渍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盐碱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生盐渍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