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别名有哪些?
钱的别名有: 没奈何、阿堵物、盘缠、上清童子、邓通等。
没奈何:
顾名思义,其义为“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此名来源于南宋张俊。张俊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后来他为保全富贵,投靠秦桧,还多方聚敛钱财。他担心家中招贼,将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都没法偷窃。
阿堵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篇》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西晋时,有个大臣叫王衍,崇尚玄学,自命清高,嫌他妻子贪财,始终不愿意说出“钱”字。
但妻子偏要想办法逼着他说。一天晚上,王衍上床休息后,妻子命令脾女在床周围铺满钱币,使他无法下床行走。
王衍早晨醒来,看见满地的钱币挡住去路,就叫来脾女,命令说:“举却阿堵物!”绝口不提“钱”字。“阿堵物”意为“这个阻挡的东西”。后来,“阿堵物”便成了钱的别名。
上清童子:
唐郑还古《博异志·岑文本》中记载了一件奇事:唐贞观年间,中书舍人岑文本,常到山中避暑。一天,有个自称“上清童子元宝”的人求见,两人谈得甚为投机。童子走时,岑文本起身相送。不料,刚走出山亭,童子忽然不见了。
第二日,童子再次来访,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踪,童子在墙角处消失。岑文本十分诧异,当即命人掘地三尺,发现有一古墓,墓中了无余物,只有铜钱一枚。岑文本这才醒悟,原来“上清童子”是铜钱名,“元宝”乃钱文。后世据此称“钱”为“上清童子”。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亦载:“昔有钱精,自称上清童子。”
“青蚨”是南方一种昆虫,形状如蝉。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载:“南方有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
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其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当然,这是传说。后世商人以“青蚨”代称“钱”,取其“循环往复”、“用之不竭”、“财运亨通”之意。
清光绪十九年(1893),山东商人孟洛川在北京大栅栏开办绸布店,据“青蚨”传说,取店名为“瑞蚨祥”。一些老银号和商家,春节贴对联,常用“青蚨飞入”字样,祝愿来年“财源广进”。晚清洛阳刺绣围腰荷包上,刺有“青蚨飞来”字样,亦取意于此。
钱的别称
历史上,钱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
第一种称呼:布泉。
从战国后期开始,一直到秦朝,“泉”是对钱的称呼,这主要是从当时的货币“秦半两”的外形演绎而来的。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含义,所以“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
第二个称呼:“邓通”。
第三个称呼:货泉。
第四个称呼:白水真人。
第五个称呼:阿堵物。
第六个称呼:孔方兄。
第七个称呼:青蚨。
第八个称呼:上清童子。
第九个称呼:没奈何。
第十个称呼:王者。
第十一个称呼:鹅眼。
第十二个称呼:腰缠。
第十三个称呼:铜臭。
第十四个称呼:不动尊。
第十五个称呼:钞票。
钱的多种称呼
钞票、元宝、货币、袁大头、交子
1、钞票
钞票是我国人民对银行券和政府纸币的俗称。中国历史上将纸币称为“钞”,始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 发行的“交钞”。“交钞”亦称“钞引”,用纸印制。票面1贯至10贯的叫“大钞”,100文至700文的叫“小钞”,与铸币同时使用。1853年 (咸丰三年),清政府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两者合称“票钞”或“钞票”。后人以“钞票”泛指纸币和银行券。
2、元宝
元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由贵重的黄金或白银制成,一般白银居多,黄金稀见。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呼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作:金元宝,银锭叫作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
3、货币
货币(Currency,CCY)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
4、袁大头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5、交子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兑现时每贯须扣除30钱。成都16户富商为印造发行并经营铜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子铺,开民间金融之先声。他们每岁在丝蚕米麦将熟之时,用同一色纸印造交子。
请列举“钱”的别称?
1、青蚨 传说中的虫名。《太平御览》卷九五○引汉 刘安 《淮南万毕术》:“青蚨还钱:青蚨一名鱼伯,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瓮中,埋东行阴垣下,三日后开之,即相从。以母血涂八十一钱,亦以子血涂八十一钱,以其钱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钱皆自还。”后因用以指钱。 2、布泉 《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汉 郑玄 注:“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钱财、货财。 3、孔方 即孔方兄,又称家兄,钱的谑称。旧时铜钱外圆,中有方孔,故名。又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语出 晋 鲁褒 《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 4、货泉 王莽代汉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的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泉”字由“白、水”两字组成,故又称“白水真人”。 5、阿堵物 典出 南朝 宋 临川王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阻碍)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阿堵”是当时方言,“这个”的意思。“举却阿堵物”意即“拿开这个东西”。 6、没奈何 旧指特大银锭,言难以动用。宋 洪迈 《夷坚支志》记载,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 7、上清童子 古钱的别称。相传 贞观 年间, 岑文本 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宝”进见。语毕,送之出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钱一枚,乃悟“上清童子”为铜名,“元宝”为钱文。见唐 谷神子 《博异志·岑文本》。后遂以“上清童子”为钱的别名。 8、邓通 在西汉时期,有人把邓通作为钱的别称。《金瓶梅》三十回中有“正是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的诗句,邓通就是钱的别称,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因此后世“邓通”成为钱的别称。 9、王者 又称老王、王老,钱的别称。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唐 富人 王元宝 ,玄宗问其家财多少?曰:‘臣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时人谓钱为‘王者’,以有‘元宝’字也。 ” 10、鹅眼 或称“鸡目钱”,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梁末丧乱,铁钱不行,民间私用鹅眼钱。甲子,改铸五铢钱,一当鹅眼之十。”南朝宋代沈庆通家私铸的钱,一千钱长不满三寸,被称为鹅眼钱。比鹅眼钱更劣的钱,称为綖(音延yán)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商贾不敢行用。 11、腰缠 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借指金钱,古代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故事。 12、铜臭 本义为铜钱的臭气,后常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也特指金钱。西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崔烈,廷尉卿。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烈时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倖者曰:“恨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於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者:“论者嫌其铜臭耳。” 13、不动尊 称藏钱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动,而把钱叫做“不动尊”。宋 陶彀 《清异录》:“郎君家库里有许多青铜,教做不动尊,可惜烂了。”钱为铜铸,也多有称钱为“青铜”,或“铜”的。 14、钞票 起源于金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宋太宗初年,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交易的扩大,当时使用的铁钱已经不能适应交易的需要,于是在四川成都由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了一种纸币,当时被称作“交子”。与宋朝大致相同时期的这个金朝,也在公元1154年也发行了纸币交钞。交钞是金代盛行的纸币流通券,发行时间大约有80年,曾经流通金国,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也叫钞引,分为大钞、小钞。现在我们把纸币称为钞票或简称钞,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