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部起黑斑并且死亡是什么情况?
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一、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造成枯白穗(第一个白穗),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小麦抽穗后,田间提早出现一片片死亡的麦株,应怀疑是全蚀病。小麦灌浆期至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症状有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1.发病特征
(1)苗期: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部黄叶多,分蘖少,类似于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死亡。
(2)返青期:植株矮化,基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病菌侵染至茎基部。
(3)抽穗后: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地上部形成枯白穗,在田间形成不规则的点片或条状枯死带。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适温在在15℃~24℃。该病防治难度大,缺乏特效药剂,已成为当前小麦安全生产的潜在威胁。
2.防治方法
(1)轮作倒茬: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筛选种植耐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2)药剂防治:①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0-300毫升,兑水1000毫升,拌麦种10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②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30-40毫升拌麦种20-25公斤,堆闷3小时。③可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毫升加水兑成100-150毫升药浆,处理种子10-15公斤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拌种堆闷6小时后阴干播种。
我国台湾的黑脚病是由于
中国台湾的黑脚病是由于地理环境潮湿。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我国台湾的黑脚病常见于岛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病例原因是多年潮湿环境的浸泡,导致脚部病变。
什么是小麦黑脚病?如何降低小麦感染黑脚病的几率?
仅从小麦叶片不能判断病理原因。 有几种疾病会感染小麦的根部。 这些常见病害包括全腐病、根腐病和纹枯病,这些病害都会使小麦变黄枯死。
通吃病只感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的第一节和第二节。 根部呈深褐色,严重时病群连在一起,导致整个根系变黑而死亡。 防治方法 绿化拔节期可用氟硅唑、硅硫菌铵、顺麦垄浇根部,或咨询当地销售农药的技术管理人员。 小麦通吃病菌的三个主要来源。 一是小麦种子本身携带病菌,二是土壤中有病菌,三是田间病残体被感染。 因此,应提前做好小麦通吃病的预防措施。 ,常用的方法是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如苯醚甲环唑或噻虫嗪。 这个时候,田野已经发生了,需要用药物来预防和控制。 越早越好,以减少总侵蚀造成的危害。 后期一旦根部坏死,基本就等着减产,甚至没有收获。 有许多预防和控制剂。 ,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嘧菌酯、三唑酮等。
小麦根腐病 根茎呈红褐色病斑,叶鞘也有红褐色腐烂。 以防病为主,用0.2%~0.3%种子重50%锰可湿性粉剂或15%粉锈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后可喷洒地康唑可湿性粉剂 绿化期至幼年期的水。 或咨询当地销售农药的技术管理人员。 小麦纹枯病从根部到叶鞘会出现椭圆形云纹状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中间可见白色菌丝。 防治方法是在拔节期向水中喷洒丙环唑、灭菊酯或井冈霉素三唑酮。 或咨询当地销售杀虫剂的技术人员。 如现场出现症状,及时喷洒化学药剂进行防控。 可用的化学药剂有丙环唑、三唑酮、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等,根据病情轻重,可多次喷洒。
总之,要想农作物长得好,就需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了解农作物的一些病虫害,以及解决病虫害的方法。 我们的庄稼会越来越多。
马铃薯黑胫病传播途径是什么?怎么防治?
马铃薯黑胫病传播途径是什么?怎么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途径是通过接触传播、昆虫媒介传播、种薯传播和土壤传播。 具有毒的种薯和害虫是主要传染源,主以蚜虫为主。此外,摩擦、农具、人类以及牲畜和喉舌昆虫也能传播。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严重,品种抗病性和栽培措施均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
马铃薯黑胫病是对马铃薯危害较大,黑胫病又称黑脚病,可侵染马铃薯的茎和径块。黑胫病发病时期较长,从种薯发芽到后期皆有发病的可能,其中幼苗期发病多。
(1)带有病菌的种薯,切块以后,在径块之间传播,侵染健康的径块。直接导致径块腐烂或不出芽。
(2)发病的植株,病菌会通过灌溉,雨水和昆虫进行传播,侵染健康植株。
(3)收获的种薯,在储藏过程中,病菌会通过伤口或皮孔浸染健康薯块。
在种植马铃薯之前,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对马铃薯种子进行筛选和测试,以避免马铃薯种子出现带有病毒的现象。只有彻底消除病害的来源,才能避免病毒病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种薯染病首先开始在脐部,然后呈放射状开始向四周蔓延。将病部横切能够减少维管束颜色黑褐,高湿时还会伴随着恶臭的气味。
高畦深沟,配方施肥,实施浅灌,及时种植、拔除病株、喷洒防蚜虫药物、清除杂草等措施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好选择周边无污染源,地势高干平坦,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良好的土地作为种植用地。
想要防治好病虫害,提前学习好预防知识,了解清楚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非常重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