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排水方法有几种
有三种;分别是明沟排水、井点降水、盲沟排水
拓展资料:
明沟排水:明沟排水(open drainage),指在排水区内用明沟排除多余的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
2.井点降水,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故又称“井点降水法” 。在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抽水使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的方法。 所采用的井点类型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
3.盲沟
盲沟指的是在路基或地基内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并铺以倒滤层(有的其中埋设透水管)的排水、截水暗沟。盲沟又叫暗沟,是一种地下排水渠道,用以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盲沟排水可根据地下工程的外轮廓布置管网,确定盲沟构造反滤层的选材,以及盲沟与基础的最小距离。
常用的排水降水方法
常见降水方法
(一)明沟、集水井排水
(1)当基坑开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时,集水明排法是应用最广泛,亦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明沟、集水井排水多是在基坑的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置集水井,使基坑渗出的地下水通过排水明沟汇集于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将其排出基坑外(见图2K313024-1)。
(2)排水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0.4m以外,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应不小于0. 3m.排水明沟的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3~0. 4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以保持水流畅通。
(3)明沟、集水井排水,视水量多少连续或间断抽水,直至基础施工完毕、回填土为止。
(4)当基坑开挖的土层由多种土组成,中部夹有透水性能的砂类土,基坑侧壁出现分层渗水时,可在基坑边坡上按不同高程分层设置明沟和集水井构成明排水系统,分层阻截和排除上部土层中的地下水,避免上层地下水冲刷基坑下部边坡造成塌方。
(二)井点降水
(1)当基坑开挖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围护结构时,应选择井点降水方法。即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
(2)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农田排水有哪些方式?
我个人把排水方式分为水平排水、垂直排水两种。水平排水主要指明沟排水和地下暗管排水。 垂直排水也叫竖井排水。 若把灌溉和排水结合起来,又称为井灌井排。
1、明沟排水。明沟排水是指在地表植被附近开挖排水沟,一般海拔比植被较低,能有效防止植被积水。它的优点主要是排水速度快(尤其是排地面水)、排水效果好。缺点也比较明显,明沟排水工程量大、地面建筑物多、占地面积大、沟坡易坍塌且不易保持稳定,同时不利于交通和机械化耕作等。是目前为止排水方式中使用最多且最便宜的方法。
2、暗管排水。暗管排水是通过埋设地下暗管(沟)系统,排除土壤多余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暗管排水系统一般由干、支、斗、农等各级管道、吸水管、集水管、闸阀、通气孔、检修孔及出水口等组成。
与明沟排水比较,安管排水的优点是工程量小,地面建筑物少,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交通和田间机械化作业,可避免因沟坡坍塌,沟深不易保持等缺陷。与竖井排水相比,安管排水的优点是能有效地解决水平不透水隔层排水问题。在自然地形许可的地区,可自流排水,节省能源。
3、竖井排水:在田间按一定的间距打井,井群抽水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竖井排水地下水位降深大,特别适宜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与上面两种方式相比,竖井排水的缺点是消耗能源大,运行费用高,同时要有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当潜水矿化度很高时,抽出的水不能用于灌溉,还需由排水沟系统排出灌区,提高了排水的成本。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