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具有传染性,马铃薯早疫病症状是什么?
马铃薯又名土豆,它是主食的一种,也可以制作成菜品或者零食,受众需求量大,容易保存不易腐坏,马铃薯收货之后,如果放置在适宜的环境而不能发芽,便是一种生理性休眠方式。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严重病害,发病时有以下症状和危害:叶片受害后产生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病斑,病斑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马铃薯,是我国五大主食作物,在我种植的范围非常广、面积非常广,很多地方的农民或多或少的都有种植。但是马铃薯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病害的农作物,比如说大家常见的早疫病。
补充足量有机质,使用土豆专用复合肥(配方合理中磷高钾),搭配中微量元素缓释肥,科学合理的营养供应可提高马铃薯抗病能力。土豆感染炭疽病初期,叶片颜色变淡,植株顶部叶片有稍微反卷的现象,叶片上出现形状为近圆形或者不定形的坏死斑,病斑颜色为赤褐色至褐色,以后病斑颜色转变为灰褐色,病斑边缘比较明显。
土豆早疫病病菌侵染土豆的叶片、叶柄、茎、匍匐茎、块茎和浆果,最常见的是叶片上的明显症状。叶片出现暗褐色以至黑色、直径3~4毫米、带有明显同心轮纹的病斑,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从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这种病叫做早疫病也有地方叫做轮廓病。
播制种前田地施足有机底肥,需要增施磷钾肥。播种后应及时在地表喷施新高脂膜,以提高百出苗率,防治气传性病菌侵入。土豆每到晚期的时候老妈又开始担心土豆表面长黑斑、蚂蚁咬等导致土豆果小、果少、奇形怪状。
如何防治番茄早疫病?
防治方法:①提高温度,降低湿度是防病关键。即棚室内早春栽培采取高畦地膜、小浇水、多中耕松土,提高地温。②门茄和对茄开花期控制浇水,加大通风量,减少结露。③受精完后及早摘除门茄和对茄的花瓣,以防病菌侵染花器。④在门茄和对茄开花期喷洒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用10%二甲菌核利(速克灵)烟剂在开花前后熏烟,每亩次400克。⑤在门茄对茄开花时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0.1%的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或50%多菌灵混合配药,进行蘸花,具有良好的防落花和防病效果。
番茄的早疫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番茄早疫病的病原及发病规律:(1)病原。
番茄早疫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茄链格孢侵染致病。
(2)侵染循环。
番茄早疫病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组织在田间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伤口、气孔、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过几天潜育后,出现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并借风、雨水及昆虫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发展蔓延。
(3)发病条件。
一般保护地,光照不足,氮肥过量,浇水勤,通风排湿不及时,容易发病。露地栽培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贪青徒长,易发病。
晚疫病是怎么引起的,和早疫病的区别有哪些呢?
晚疫病是怎么引起的,和早疫病的区别有哪些呢?病害早、晚疫病是茄果类蔬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虽然是只有一个字母简称的两种病害,造成农民对于病害早、晚疫病的认识不正确,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两种病害只是早晚的时间问题,导致在病害防治上有很多问题,盲目用药不但没有起到病害防治的作用,反而延误了最佳防治时间,造成病害严重。
早疫病主要危害蔬菜的茎、叶和果实,其中以茎叶和枝条最易发病。苗期发病,苗期茎基部有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圆粒。果实感染,开始在花萼附近,多为椭圆形至无定形的褐色至黑色病斑,凹陷、坚硬,后期病部密布黑色霉层。病斑的中心部分是同心的,黑色霉层是该病的主要识别症状。
晚疫病发生时,植株往往在短时间内死亡。这种疾病可以在苗期和成株期发生。在苗期,叶片上有深绿色的水渍斑。病斑从叶子蔓延到主茎,导致茎变得细小和黑褐色,并导致幼苗枯萎或倒伏。在成年阶段,茎、叶和果实常常同时被感染。茎部变黑褐色并腐烂,叶片上有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叶背病斑交界处生白霉,果实上有油渍状稍凹陷的病斑,尤其是绿色果实。
药剂防治 由于引起两种病害的病原体不同,采用的药剂防治也不一样。在浸染的菌种上早疫病是高等真菌浸染,而晚疫病是低等真菌浸染。在发病条件上早疫病,最适温度在25~28℃中间,并且湿度较高时容易发病。当田间夏季温度较高,并且雨天较多就会很容易爆发早疫病,而早疫病最常发生的时期,便是在植物开花结果的期间。而晚疫病发病适合的温度,白天24℃以下夜间要在10度以上,对于湿度要求很高,相对湿度要大于75%。当叶片上有水滴时,病菌更易繁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