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矿材质对人体有害吗
没有经过提炼的刚果矿有毒 ,刚果矿材质对人体有害。
刚果矿金也称合质金,是一种矿物。矿金大多与其他金属伴生,其中除黄金外还有银,铂,锌等其他金属,在其他金属未提出之前称为合质金。
矿金也产于不同的矿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属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80到90%之间。非洲许多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发过许多稀有金属矿,因为当时的提炼冶金技术原因,提炼过后的矿渣现在仍然可以提炼出很多稀有金属。
刚果矿渣材质中含有矿砂金,是产于矿石之中的黄金,不会掉色,多与其他金属伴生,是随地下涌出的热泉,通过岩石的缝细沉淀积成的,常与石英一道夹在岩石的缝隙中,一般要经过粉碎、淘洗、提取等步骤,才能提炼出真正的黄金。所以刚果生产出的矿渣做出的手链有一定的硬度和保持颜色不变。
注意事项
刚果矿渣饰品是有毒的,不管是哪里的矿渣废渣在冶炼过程中都会产生重金属有毒化合物,对身体都是有害的。
现在的重金属冶炼不需要人来冶炼,这样可以避免对人的伤害,对于成本来说也是非常可控的,也大大提高了产量,这样可以避免它的污染性,可以有效利用。
中国钾盐找矿史简述
周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钾盐是中国紧缺重要矿产资源之一。60年来寻找大型钾盐矿是中国地质科学界的一大难题。中国钾盐矿床是以第四纪盐湖液体卤水钾矿为土,缺少规模巨大的古代固体钾盐矿床。中国探明钾矿储量仅世界的2%左右,钾盐矿95%用途是生产农业用钾肥。由于中国缺少人型固体钾矿,钾肥产量受限制,缺口巨大,全国缺钾土地达3.4亿亩。
宋代开始配制含硝酸钾黑色火药,中国农民使用农家草木灰肥获取钾元素。1940年,中国盐矿地质先驱袁见齐先生在川滇一带含盐地层作初步调查时,开始注意了钾盐的线索。1946年,袁先生在“西北盐矿概论”一文中提到:“在茶卡(盐湖)母液中,已证明钾之存在,但成分多寡,尚未测定,能否利用,亦未可必?查钾为制钾肥、炸药之重要原料,吾国尚未大量发现,尤宜特别注意”。若从袁先生重视找钾算起,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钾盐工作正式起步,中国寻找钾盐已走过60多年历程。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划分三大阶段,即1949~1977年为第一阶段,1978~1999年为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1.中国首次发现钾盐矿
1951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戈福祥教授上书中央,要求调查青海盐湖资源。1956年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制定的“中国12年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长远规划”将考察中国盐湖列入之中,并于1957年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综合考察委员会为主,组成了“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调查队”,明确了以找钾、硼为主要的任务。
在1955~1956年,青海省交通厅公路局在察尔汗地区修筑敦格公路穿越柴达木盆地时,发现了闻名于世的察尔汗干盐滩。筑路工人挖坑取盐食用后,发现有不能食用的苦辣盐,送至正在那里的地质部西北地质局632队化验,证实含KCl,地质学家朱夏指出察尔汗为巨大盐库,其盐层含钾0.40%。为此,1956年化工部地质矿山局应部总工程师、盐矿专家李悦言指示,派郑绵平随普查组到大柴旦、马海和察尔汗考察,化验察尔汗盐湖晶间卤水含钾1.1%,并指出找钾有希望。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柳大纲为队长,北京地质学院袁见齐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综考会领导韩沉石为副队长的盐湖调查队奉命于1957年再次赴青海察尔汗。期间,郑绵平和高世扬在察尔汗卤坑中发现和鉴定了光卤石矿物以及原生盐湖沉积光卤石钾盐层。从此,揭开了中国钾盐历史新的一页。翌年秋天20多个民族青年多至5000人在茫茫无垠人迹罕至的察尔汗盐滩上,土法上马用原生卤光石生产出第一批含KCl 50%的953t钾肥。此时,距1860年世界最早开采钾盐的德国迟了100年。
2.古钾盐矿床的发现
1962年,在中国云南思茅地区,云南省地质局16队在勐野旧盐硐中发现了红色不能食用钾盐矿,成为发现的中国第一个中型古代固体钾盐矿床。为了加强找钾工作,1962年成立了四川省地质局钾盐地质队(1964年更名为210地质队,1968年又称第七普查勘探大队,1978年改为第二地质大队,现在名称为西南石油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该队前期主要从事中国东部白垩纪—古、新近纪、华北奥陶纪和四川寒武纪、三叠纪的钾盐找矿、成钾预测以及盐矿和卤水矿的勘查和评价,认为在埋藏3000m以内找到大型钾盐矿床前景不佳,但对盆地三叠系富钾卤水矿资源开发评价极高(林耀庭,1994),预测四川液态含钾盐卤水潜在资源量高达4374亿m3。
3.油钾兼找
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燃化部重视油气地质兼探盐(钾)工作,国家计委地质局地质科学院和江汉石油勘查院在湖北江汉油田发现钾芒硝钾盐层。但因埋藏大于3000m,定为暂无开采价值。1974年袁见齐先生发表了“陆相红层盆地盐矿成因”等论文三篇,强调了古代陆相碎屑岩层及含油盆地找钾的可能性。197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郑直研究员等与国家地质总局西南所合作编制了1/400万“全国钾盐找矿远景图”及说明书,为全国进一步开展找钾提供了方向。从20世纪50~70年代,国外许多大型钾盐矿床在普查勘探石油时被发现。同期,中国也在重视石油勘探中探钾。如1977年,石油化工出版社出版《石油勘探中找钾盐矿的方法》一书。但以后由于体制分割等方面制约,使“油盐兼探”工作开展不理想,此时期,内部出版多本《钾盐矿床》、《钾盐专辑》及《钾盐资料选编》等书刊,及时供给全国找钾人员学习,为下一阶段找钾高潮准备了条件。从1958年起,到1978年由国家地质总局勘探查明钾矿产地仅有几处,KCl储量不足2亿t。和国外相比,中国钾资源严重匮乏,且主要为盐湖卤水钾矿。中国钾肥工业终因工艺落后和资源缺乏等原因,到1978年钾肥产量才达2.3万t,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增产需求和土地逐年贫钾的困难。此时,全国各地尤其南方各省开展了窑灰钾肥的生产和农田试用。为了提高钾肥的自给率,国家计委于1975年发文通知对开发青海察尔汗盐湖进行规划,是年8月国家计委、石油化学工业部等十部委完成开发规划报告,建议一期工程年产钾肥20万t,二期工程为80万t。表明中国政府及老一辈钾盐科学家对开发和生产钾肥的极大重视。总观中国钾盐事业发展的第一阶段特点是:在中国政府及老一辈钾盐科学家关心和参与下,全国开展了以找钾硼为主的盐矿地质普查和科学研究,取得了找钾突破,发现察尔汗钾镁盐湖矿床及一批K、B、Li、Rb、Cs及石盐、天然碱、芒硝、石膏、钠硝石、天青石等盐类矿产,从实践中产生了“陆相成盐成钾”等学说。全国形成了地质、化工、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石油等不同系统多支找钾勘探和研究力量,实现了中国钾盐和钾肥零的突破。但这阶段的工作还远远满足不了农业上的需求。同期,世界各国找到众多大型海相为主的钾盐矿产。
二、第二阶段(1978~1999)
1976年化工部成立了化工矿山地质研究所,后改为矿产地质研究院,其内设立了钾盐研究室。1979年,在山东成立了化工部所属“钾盐地质勘探大队”表明化工部重视找钾勘探和研究队伍建设,与此同时,1979年国家地质总局在山东兖州成立了找钾为主的第三地质大队。两个部同时在山东成立找钾队伍,表明当时人们在中国东部地区,即山西、陕西奥陶系及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古、新近系盆地中开展勘查钾盐的决心。
1980年袁见齐先生发表“钾盐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高山深盆”陆相成盐成钾模式概念,1983年完善了该理论,发表了“高山深盆的成盐环境一种新的成盐模式剖析”,充实了陆相成盐成钾学说。1984年在青海西宁召开全国盐类沉积学术会议。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严重缺钾状况,地矿部在1985年开始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安排了中国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部开展古、新近系和第四系钾盐普查项目。除完成地面普查外,还应用航空伽马能谱新技术遥感找钾。
1995年10月地科院矿床所王弭力研究员领导的“罗布泊远景区成钾”专题组,在“罗北凹地”发现卤水钾矿。从1995~1999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牵头,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及地矿部遥感中心参加的“九五”国家项目课题组,冒着“死亡之海”恶劣的气候条件,在简陋的装备下,靠着为国为民找到大钾矿的决心,甘愿受苦,凭着聪明才智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现了大型卤水钾矿。按已控制面积、矿层厚度和平均品位计算,罗北凹地钾矿床已揭示的卤水KCI地质储量超过了2.5亿t,达到大或特大型规模。中国盐湖钾盐从无到有,现保有K20资源量约5亿t。
三、第三阶段(2000~2011)
2010年8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研究中心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为负责单位申报的钾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973”计划项目,先后通过函审和2轮公开答辩,从全国430余项建议项目中脱颖而出,已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
该项目是中国找钾研究队伍第一次联合作战,实现了中国找钾几代人联合找钾的梦想。中国找钾经历漫长60年,找到的钾盐资源仅能满足国内需求30%左右,而70%农业钾盐消费量仍然依靠进口。因此,钾盐是关系中国粮食稳产、增产重要战略矿产资源之一。为了扭转中国找钾瓶颈难题,袁见齐院士早在1988年就明确提出,“找钾工作的重点亦应转向海相层位”,袁见齐院士晚年的中国海相地层找钾理想,终于在20年后得到国家重视并以“973”工程计划实现。
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协调下,经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联合推荐,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刘成林研究员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专家顾问组组长是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郑绵平院士。
该项目还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有30余名中青年学者,其中90%为博士将直接参与项目的研究。预计2011~2015年5年完成项目计划。“科学找钾”是本项目核心,找钾研究走向“定量化”、“定向化”和“定位化”三化,将是中国找钾成功之路。同时,在走出国门,寻求开发利用国际钾盐资源放置的引导下,中国多个企业组建力量,已在泰国、老挝、加拿大、刚果等国开展钾盐矿床地质勘查和矿山建设。
参考文献
[1]袁见齐.西北盐矿概论.见:袁见齐教授盐矿地质论文选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富之强.纪念中国发现钾盐40年.化工矿产地质,1996,18(4):314~316
[3]张彭熹院士简介.盐湖研究,1997,5(3~4):120~122
[4]郑锦平,等.青藏高原盐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曲懿华,蔡克勤,等.兰坪-思茅盆地钾盐成矿规律及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6]林耀庭.四川盆地液态钾矿资源及其开发有关问题探讨.化工地质,1994,16(2)
[7]章午生,等.青海地质矿产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8]蒙庆.陕北奥陶系成盐地质条件及找钾远景.化工矿产地质,1996,18(1)
[9]袁见齐.袁见齐教授给秦仲达部长的信.化工矿产地质,1996,18(4)
[10]李廷祺,胡东生.罗布泊地区钾矿成矿远景的遥感地质研究.盐湖地质,1988(4)
[11]刘析盾.罗布泊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硫酸钾产地.科技日报,1997-01-18(1)
[12]张彭熹.古代异常钾盐蒸发岩的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3]袁见齐,杨谦,等.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的形成条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14]杨谦,吴必豪,等.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刚果的主要矿产是什么 几内亚呢
刚果共和国的主要矿产钾盐、金刚石、石油、金、铅、锌、铜矿,还有铁、铝土、煤等矿藏。
几内亚素有“地质奇迹“之称,矿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几内亚财政和外汇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主要矿产有:
(1)铝矾土。
(2)铁矿。储藏量90多亿吨,品味37-70%,可露天开采。
(3)黄金。储量约1000吨,分布广泛,南部相对集中。2013年,几内亚黄金产量58.88万盎司,同比增长13.4%。
刚果(金)盛产什么矿石?
刚果金盛产很多矿石,但是最多的是铜矿。
另外还有铣钴等稀有金属矿,钻石和金矿都有。
怎样缓解我国钾肥生产供不应求的矛盾
我国钾资源严重缺乏,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钾肥,2003年我国生产钾肥164.49 万吨,进口373.8万吨。2004年我国生产钾肥206万吨,进口430.8万吨。2005年我国生产钾肥 260 万吨,进口 529.8 万吨。据农业部门预测,到 2010 年我国钾肥需求量约为 1,262 万吨(95%KCl),钾肥自给率约为 30%,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只是近年才有了小幅度的提高,钾肥自给率超过33%,但还是在50%以下。
钾肥对农业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每年都要用钾肥,目前钾肥在中国不像尿素、磷肥那么普及。如今年用了钾肥之后,未来3~4年可以不再使用,它不像汽车与石油之间的关系,只要你开车,就得及时加油。
目前国家鼓励秸秆还田,作物吸收的钾离子一般都留在了秸秆里,有机肥补充施用,都会为土壤补充一些钾元素,从而减少钾肥的使用。因而,未来中国钾肥的施用量不会有大升。在钾肥价格维持较高位时,钾肥施用量更很难有较大提高。
据国际化肥工业协会农业委员会的分析报告,全球在2009年钾肥消费量为4500万吨。在目前全球产能7000万吨的前提下,钾肥总体已过剩。
如果按每年3%的增速计算,到2020年,全球对钾肥的需求量可能达到6000万吨左右。届时,假设必和必拓收购了加钾,并将其产能从1500万吨增加到2700万吨,其他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及中国企业也会同时扩产,全球钾肥产能约在10年后会高达1.2亿吨,钾肥的过剩率也将增加到100%。而且,加钾也不可能垄断全球钾肥市场。
因此,中国企业若出巨资收购加钾,不但收益较小,而且未来需要承受相当大的风险。
中国缺钾进口需求成“把柄”
据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是世界钾盐,特别是钾肥消耗和进口依赖最大的国家之一,钾肥消耗量约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0%。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但大部分钾肥需要通过进口满足,目前每年的进口钾肥已达到1200 万吨。钾肥供给不足与耕地普遍缺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国内可利用的钾资源匮乏,国内钾肥产量一直不太理想。2001年,国内钾肥产量突破100 万吨,到2007 年国内钾肥产量也只为254 万吨,国内一直没有根本摆脱对进口钾肥的依赖。尽管青海、新疆罗布泊等地拥有7 亿吨至8 亿吨钾资源储量,但也只能用20 年至30 年,而且这些地方交通和基础设施极为不发达,限制了中国钾肥产量的增长。
今年中国的钾肥产量很难突破350 万吨。乐观估计,到2020 年,若干规划项目全部投产,钾肥自给率将达到50%,但国内钾肥依赖进口是长期趋势。中国的自产量低,需求量大,对进口钾肥需求量的高度依赖性成为世界钾肥供应巨头的共识,由此也让中国企业在钾肥进口价格谈判中每每被对方掐住七寸。2005 年底,中外钾肥谈判正式开篇。其跌宕程度并不亚于铁矿石价格谈判。在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统一组织下,中国主要化肥企业建立了钾肥进口谈判机制,包括国营和非国营的十多家企业,其主要代表为中农、中化和中石油。2008 年,中海油顶替了中石油的谈判席位。这一年,谈判结果不如人意。记者了解到,根据2008 年达成的进口合同,氯化钾离岸价高达565 美元/吨,涨幅高达约240% 。涨幅之大,远远超过中国同样依赖进口的大宗商品铁矿石—— 后者价格谈判的最高涨幅也不到100%。
各国对加拿大Potash 收购的拉锯战显然给了下一阶段中国钾肥进口价格谈判更多的想象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必和必拓或中方资本成功入主Potash,将给国际钾肥价格走势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平安化工分析师伍颖表示:“ 如果中国资本收购Potash 成功,进口大国的依存度会下降,则可能使钾肥价格下跌。而如果必和必拓收购成功的话,则国际钾肥市场集中度加剧,钾肥价格有可能上涨。”不过,李维认为,变数是在必和必拓一旦收购成功后,将会对国际钾肥定价机制产生何种影响。如果必和必拓确实履行他们管理层所说的改变以往供应商决定价格的模式,而是由市场来定价,那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未必是坏事。
如果必和必拓管理层能够兑现他们收购的承诺,就有可能让价格在一年左右时间滑落到230 美元/吨。但是,掌握上游资源,自己控制话语权还是最保险的做法,特别是从长期来看,钾肥的价格势必会上涨。自产、进口、境外三足鼎立,要破困局就必须掌握上游资源,早已是中国钾肥行业内达成的共识。 我们要对国际上的并购保持关注,但是从自身角度而言,还是要依照国家政策对自产、进口、境外1:1:1 进行布局。积极开发新的钾矿资源,保持一定进口,同时还要海外开矿。虽然中国应对必和必拓收购Potash 公司及其带来的影响予以警惕,但是,也正是由于中国钾肥行业内部很早就确立了1∶1∶1的产业格局,所以,并不是像外界担心的那样,中国钾肥还不至于完全受制于人。
从自产钾肥来说,中国主要有两家企业。一个是青海国资委、中化集团分别为第一、第二大股东的盐湖集团,占据国内80%至90%的生产量。另一个是国投为第一大股东的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也开始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目前正在开发的新疆、青海、四川等境内的钾矿资源有望使现有国内钾肥产能翻番。据了解,2009 年,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一期120 万吨/年硫酸钾项目建成投产,让中国钾肥总产能增至450 余万吨。目前,其二期工程180 万吨/年钾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形成300 万吨/年钾肥生产能力,该公司届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商。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钾肥项目还有中信国安、四川宏峰、亚泰集团、滨地钾肥等数家公司,累计钾肥年产能800 万吨。不过,虽然未来国内钾肥新增产能较多,但大部分为2013 年后投产项目,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格局还不会改变。
中国在钾肥棋局的布局中,还需要更多的“后招”,企业需加快步伐“走出去”。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国内企业在国外开采钾矿已初见成效,中国企业在老挝有5 个项目,其中1 个已形成产出;在加拿大有2 个项目;在刚果有2 个项目,其中1 个还在谈判。除了买资源,国内企业“走出去”还采用了购买股权的形式,与国外企业共同承担风险。
近期国内钾肥企业“ 走出去”的成效并不显著,真正负担起中流砥柱作用还需一段时间。企业“ 走出去”面临各种问题,比如非洲虽然有矿,但基础设施较差,开采后如何运输是一个问题。即使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采矿,企业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控制权,因为相关的运输线路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