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主要病害,马铃薯晚疫病症状是什么?
马铃薯叶片发病,大都先从叶尖或叶的边缘表现出发病症状。最开始叶缘处呈水浸状褪绿病斑,之后逐渐扩大。湿度过高有利于病斑的蔓延,直至扩展至整个叶片。马铃薯的根、茎、叶、花、果、匍匐茎和块茎都可发生晚疫病,最直观最容易判断的症状和块茎上的病斑。多数从叶尖或叶的边缘开始,首先发生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不断扩大合并。
马铃薯的病害是因许多其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所以必须从一开始就有防止措施,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种植无病种薯。加强田间管理实行轮作种植,增施磷肥和钙肥,禁止施碱性肥料。病菌孢囊梗单生或多根成束,由气孔伸出,无色,较菌丝略细,分枝上有结节状膨大,大小658~1115微米×6.5~7.5微米。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加强田间监测调查,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实施连片儿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马铃薯一喷三防马铃薯现蕾后若早疫疫晚疫病,二十八星瓢虫等病虫害茎部或叶柄染病,生褐色条斑,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全株黑腐,发出腐败气味,还是非常臭的。
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种薯中越冬成为下一季主要初侵染菌源。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此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在马铃薯植株开花前后,叶片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病斑初期叶尖和叶片边缘发生水渍状的黄褐色小斑点,遇到潮湿天气,病斑就会迅速扩大为褐色至黑色,最后全叶发生腐烂现象,病叶有恶臭味。
马铃薯的晚疫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茎和薯块。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叶缘产生水渍状斑,病斑边缘不明显;以后渐扩大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斑,潮湿时,病斑上长一圈稀疏的白霉(孢子囊梗和孢子囊)。
叶柄和茎上病斑为黑褐色、长条形,潮湿下上边也长少量白霉。严重时,地上茎叶在几天内迅速枯死。薯块上形成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凹陷斑,病皮下薯肉也变褐;干燥时呈干腐状;潮湿下,病斑可逐渐扩大烂在地里或窖里。
马铃薯晚疫病是什么?
晚疫病为马铃薯主要病害。分布广,发生普遍。马铃薯产区常年发病,通常造成轻度产量损失,重病地块或大发生年损失严重。
症状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茎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彩版二十一,122)。
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鞭毛菌致病疫霉真菌。病菌孢囊梗单生或多根成束,由气孔伸出,无色,较菌丝略细,分枝上有结节状膨大,大小658~1115微米×6.5~7.5微米。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无色,卵形至近圆形,顶端有乳状突,基部具短柄,大小23~38.5微米×18.2~23.4微米。
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多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即死去,有的可以出土,但多成为中心病株,以后在病部产孢子囊。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日暖夜凉,空气潮湿有利发病。气温18~22℃,相对湿度95%以上,利于孢子囊形成;冷凉高湿或叶面积水利于游动孢子形成;气温24~25℃,植株表面结水,有利孢子囊直接产生芽管形成侵染。通常马铃薯生长期多雨、多雾、空气潮湿病害发生严重。平均气温10~22℃,连续3日相对湿度高于75%,3~5日后即出现中心病株,连续3旬相对湿度高于70%,病害将大流行。此外,施氮肥过多、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植株生长茂密等有利发病。品种间抗性亦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克新10号、克新11号、东农304、春薯3号、坝薯10号、鄂薯1号等抗病良种。
(2)种薯处理。严格挑选无病薯作种薯,减少病害初侵染源。必要时进行种薯处理,可选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后晾干种植。
(3)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参见青花菜霜霉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怎么样的?
potato late blight
黄河
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减产30%。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一半,使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1842年冯·马蒂尤斯(von Martius)首先认为是病菌引起,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1861~1863年德巴利(de Bary)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起并给鉴定了病原菌。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如1950年大流行年,这些地区损失30%~50%。以后的10年内又有5年是流行年。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叶上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一褪绿圈。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与健组织的交界处有一圈白霉层,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块茎上的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微下陷不变软,切开后可见深度不等的锈褐色坏死斑,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
病因
病原物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卵菌,霜霉目。病菌孢囊梗分枝明显,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有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为21~38×12~23(微米),一端有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有2根鞭毛肾形游动孢子,失去鞭毛后,形成球形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再长出穿透钉侵入到寄主内(见图)。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9~22℃。在低温10~13℃下形成游动孢子,在温度超过24℃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成芽管。孢子囊形成要有97%的相对湿度。萌发与侵染都要有水滴。所以晚疫病多在阴雨潮湿气温偏低的地区与年份发生。致病疫霉寄主范围窄,除马铃薯外只侵染番茄。
有性繁殖的卵孢子(见图)在不同交配型(A1和A 2)同时存在下才能形成,大小为24~26微米。原只在墨西哥报道有两种交配型,在田间可形成卵孢子。现英国等地也有零星报道,但其它地区卵孢子还未成为越冬病菌的主要来源。卵孢子在马粪浸液或氧化剂内并加光照的情况下,能在两个星期内萌发,长出顶端会形成孢子囊的芽管。晚疫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53年国际上按抗病显性基因建立了统一的命名系统,并发现了预计存在的小种,后因新显基因的不断引入,小种数也就相应增加。
马铃薯晚疫病菌
1.从寄主气孔抽生出的孢囊梗及孢子囊;2.孢子囊萌发;3.卵孢子(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著《农业植物病理学》)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休止孢子萌发的芽管从气孔或表皮侵入,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发展成菌丝,以吸器伸进细胞内吸取养分。致病疫霉除卵孢子外不能在土壤或病残组织中长期存活和耐严冬的低温,但有形成厚垣孢子存活3个月的报道。在一年一作地区冬季漫长,晚疫病的初侵染源为发病而不严重的薯块,收藏入窖而越冬。来年的和健薯一起播种到地里,病菌随温度转暖而活动,沿着幼苗的茎秆长到地面。气候温暖潮湿在地上或地下的病斑上长出孢子囊侵染叶片与邻近的健苗,经过几次再侵染形成一定数量的病株病叶后成为发病中心才被发现。此时若气候继续潮湿,短期内全田发病。西南地区由于冬季较温暖和有马铃薯植株存在,且多雨潮湿,加上有垂直分布的多种种植制,晚疫病能在早期发生,侵染源不限于本田的病薯。晚疫病的流行主要由温湿度是否适宜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品种的抗病性而定。据1951~1961年11年中国张家口地区的资料统计,发病严重的6年中,6、7、8三个月的降雨在200毫米以上,而且连续三年旬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高湿旬次数愈多,病害愈严重。病菌传播距离主要在初侵染源附近,但不排除少数能传到几公里以外。
病害控制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保护相结合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①选用抗病品种。中国已育出上百个抗病品种,大大减轻了晚疫病的威胁。②减少菌源。首先要从无病留种开始。留种田除严格进行化学保护外,还应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随雨水渗入土中侵染新薯。提倡割蔓晒地两个星期后收获,在入窖、播种前淘汰并处理好病薯。③化学保护。根据气象条件和发病中心的出现进行晚疫病流行的预测预报,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喷药次数因药剂种类和气象条件而定。药剂种类有波尔多液、代森锌、代森铵等保护剂和内吸杀菌剂瑞毒霉等。
马铃薯纤块茎病
potato spindle tuber
何小源,周广和
由类病毒引起,为害马铃薯块茎的一种病害,192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马铃薯上首次发现,1962年美国雷默(Raymer)等发现番茄是该病的良好鉴别寄主,1971年雷默与迪内(Diener)确定病原为一种低分子量的RNA引起,迪内把这种新的病原命名为类病毒(Viroid)。
分布和为害
该病是美国、加拿大、前苏联和阿根廷等国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黑龙江和青海省开始发病,近年来,山西、内蒙古、河北、云南和北京等省、区市种植的马铃薯也相继发生,重者可减产60%以上。
病因
病原物为类病毒,是一种游离的低分子量核糖核酸,无蛋白质外壳,具有高度碱基配对的单链闭合环状RNA分子。在自然状态下呈高度碱基配对的杆状二级结构存在。分子量为1.4×105。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其核苷酸总数为359。无mRNA活性,能自主复制。
马铃薯纤块茎类病毒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11科150多种植物,其中多数为茄科植物。番茄Rutger品种是最常用的鉴别和繁殖寄主,马铃薯受侵后,产生的症状为矮化,植株节间缩短,枝叶向上(与主茎的角度变小),小叶扭曲,在长光照下,叶片可产生白化,后期叶脉坏死。患病的块茎细长,形状不规则,产生龟裂,芽眼深陷,失去商品价值,本病可经摩擦和针刺等传播,还可经实生种子和花粉以及甲虫等传播。
大量种植感病的种薯或实生种子和感病品种,是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的主要因素。环境条件中以温度、光照的影响为重要。高温和强光照有利于病原物的繁殖,加重症状的表现。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侵染来源是病块茎和实生种子,可通过种薯和实生种子传给下一代,当种植感病的种薯或实生种子后,在田间经病健株的接触、农事活动等形成大面积感染。感染后,有时并不表现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为人们忽视,经一二年后,又可严重感染,造成流行。
病害控制
选用无毒种苗,建立无类病毒的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繁殖无类病毒的良种,拔除病株,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病害的传播;调运种子和种薯要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以防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农事操作是田间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应尽量减少人为的机械接触。
马铃薯线虫病
potato nematodes
陈品三
由多种线虫分别引起,致使马铃薯植株生育失常,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一类病害。
种类和分布
为害马铃薯的线虫有24属67种,其中以球胞囊线虫(Golbodera spp.)为最重要,其次为茎线虫(Ditylenchus spp.)、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根斑线虫(Pratylenchus spp.)等。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在我国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发生较普遍。其损失程度视当年、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异。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19世纪40年代,晚疫病在爱尔兰的流行和危害举世震惊,仅800万人口的爱尔兰就有约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约150万人逃荒海外。近年来由于推广了一些抗病品种,危害大为减轻,但个别流行年份造成的损失仍然很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