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木”植物学名叫什么?可以引起皮肤过敏的那种
野漆
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 (Linn.) O. Kuntze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漆树属
别名:野漆树 木蜡树 洋漆树 野漆 擦仔漆 檫仔漆 大木漆 瘠漆树 尖叶野漆 漆木 山漆 山漆树 山贼子 痒漆树
这是什么植物?
比较像秋枫或重阳木,它们都是大戟科重阳木属树种,具体是哪种要通过花序或果序辨别。另外,秋枫是常绿的,重阳木是落叶的
如什么胶,似什么漆?
大家都习惯于用如胶似漆来形容那些值得烧死的男女关系——当然,正义的男男关系或者女女关系也可以用这个词,只是比较少见罢了。
不得不承认,它们长得是挺像的,但是要知道,“如胶似漆”这个词最初源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其中提到过“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虽然没有最终形成成形的词,但是“胶”、“漆”都已经出现了——你让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人到哪里去找这些高分子聚合物?!
由此看来,不论是这胶,还是漆一定是天然提取物。
的确,人类利用天然橡胶的历史十分悠久,迄今为止,人类发现最早的橡胶制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这是一种至今仍有弹性的橡胶球,据说那里的人一直很喜欢玩它。当然天然橡胶也不止被用来玩乐,将石头或者金属固定在木柄上也是重要的用途。甚至有人掌握了远超过世界材料学发展的技术:用橡胶制作鞋子和雨衣——当葡萄牙人第一次穿着这些回到故土的时候,被控施行巫术而受审判。
Hevea brasiliensis
),这种树属大戟科橡胶树属,在受到伤害(例如茎部的树皮被割开)的时会分泌出大量含有橡胶乳剂的树液。
直到1736年,法国地理学家查尔斯·玛丽·德·拉·孔达米那(Charles Marie de La Condamine)才将橡胶树样本从亚马逊雨林带回欧洲,而第一次在美洲以外种植橡胶树,更是要晚到1873年——直到那一年,著名的邱园里才成功地生长出橡胶树的幼苗。要知道六年后的1879年,法国化学家古斯塔夫·布夏达(Gustave Bouchardat)已经成功地用异戊二烯合成出了具有弹性的橡胶类似物。1877年,橡胶树被传入新加坡,从而开始了在亚洲的种植之路,如今,亚洲已成为最重要的橡胶来源地,2005年时占世界出口量的94%,而其中又以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为主,这三个国家的生胶产量占总数的约72%。
胶,本字“膠”,《康熙字典》上写道: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說文》昵也。作之以皮。《徐曰》昵,黏也。《玉篇》煮用其皮,或用角。《廣韻》膠漆。《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施膠必厚。
不难发现,“胶”由皮制成,这也是这个词是肉字旁的原因。“如胶似漆”里的胶,最有可能是指的动物胶。动物胶是用动物的皮和骨头缓慢熬制而成,主要由蛋白质和一些短肽组成。阿胶便是典型的动物胶,只是它号称只用驴皮而已(对于我来说,阿胶和其它的动物胶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可能更不纯罢了,吃上去应该和吃猪皮没差别):
当然也不会是油漆,这里提到的漆,也就是传说中的生漆。庄子在《人间世》中有语:“漆可用,故割之”,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关于采割生漆的记载。生漆主要来自于漆树科漆树属的漆树(
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和野漆(T.
succedaneum)。
话说回来,漆的采割和橡胶还真的十分类似,都是割开树木的树皮,采集粘稠的白色树脂——只是漆树看上去稍微小一些。漆是一种天然涂料,主要由漆酚(酚类物质的存在也直接导致了它会氧化成暗褐色)、漆酶、树胶质和水分等组成。这种材料具有黏接、加固、调合颜料、涂饰、硬化成膜、防护保护等功能,因此历史上一直广泛用于木器之上。
然后想想把熬好的黏乎乎的黑黑的动物胶倒进黏乎乎的褐红色的生漆里吧——效果一定是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漆树科植物的分泌物可以导致很多人发生各种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所以真要如胶似漆的时候,还是小心为妙。
山上有种植物叫杨什么柴,人摸了后皮肤长颗粒
野漆疮柴
Rhus sylvestris Siebold et Zucc.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漆树属
别名:野漆树 木蜡树 黄漆树 七月倍 山漆树 野毛漆 野漆疮柴 木腊树 漆树 野漆
常见的苏铁科植物
一、叉叶苏铁(chaye sutie)�
Cyeas micholitzii Dyer�
苏铁科 CYCADACEAE
现状 涉危种。叉叶苏铁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广西龙州及云南弥勒的局部石灰岩地区,由于森林乱砍滥伐,生境遭受破坏,种群陆续减少,又因群众采挖,已处于濒危境地,急待保护 。�
形态特征常绿棕榈状植物,树干圆柱形,高达4米。叶螺旋状排列,羽状全裂,长2-3米,叶柄两侧具短刺;羽处叉状分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边缘波状,长20-30厘米,宽2-3厘米,幼树被白粉,后呈深绿色,有光泽,先端钝,基部不对称。小孢子叶球圆柱形,长15-18厘米,直径约4厘米,梗长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叶近匙形或宽楔形,黄色,边缘桔黄色,长1-1.8厘米,宽约8毫米,顶部有绒毛,圆或有短头,下面有多数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叶桔黄色,长约8厘米,下部长柄状,上部菱状倒卵形,宽约3.5厘米,篦齿状分裂,裂片钻形,长1.5-2厘米,在其下方两则生有1-4个近圆形、被绒毛的胚珠。种子成熟时黄色,长约2.5厘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广西龙州、大新、崇左及云南弥勒,生于海拔130-175米。越南北部也有。 �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位于热带北部季风区。年平均温22℃,1月平均温14℃,极端最低温常年在0℃以上,偶在特大寒潮南下年分可下达-3℃,7月平均温28.1℃;年降水量1350毫米,集中于5-9月,占年雨量75%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1%。叉叶苏铁为喜钙植物,通常生长在石灰岩低峰丛石山中下部,土壤为石灰岩土,中性至微碱性反应,较肥沃湿润。主要伴生植物有蚬木 Burretodendro hsienmu Chun et How、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 Gagnep.、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Schott等。�
保护价值 分布范围极窄,植株稀少,羽片叉状分裂,为苏铁属植物中所罕见,对保护物种和研究苏铁属分类有一定的科研意义。叶丛终年翠绿,可作绿化观赏。�
保护措施 广西龙州石山区已建立岗保护区,应在种群较多地点严加保护,促进其天然更新,并进行栽培,大量繁殖。�
栽培要点 一般采用分蘖,切干或种子繁殖。分蘖繁殖时,应从老树干基部周围切取分蘖,种在肥沃湿润的腐殖土中,放半阴处。也有将干部切成片段,埋土中,使干部四周发生新芽,再行分栽。种子寿命短,采后应即播种。
二、攀枝花苏铁(panzhihua sutie)�
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et S. Y. Yang�
苏铁科 CYCADACEAE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南部渡口、宁南、德昌、盐源与云南北部华坪等地。生于海拔1 100-2000米地带的稀树灌丛中。�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攀枝花苏铁分布地区地处金沙江中段,地势陡峭,河谷深切,山体相对高度大,地形封闭,受干热河谷气候效应的影响,其气候冬季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属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气候类型。年平均温约20℃,最低温-1- 2℃,极端最高温达40.7 ℃;年降水量约760毫米,干湿季明显,6-10月为湿润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9,11-5月为旱季;年平均相对湿度61%,2-5月则低于50%;无霜期294天。土壤为石灰岩、砂页岩母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碳酸盐红褐土和山地黄红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偶有碱性)反应。攀枝花苏铁成丛生长,群落中乔木植物稀疏低矮,外貌呈稀树灌丛,其组成种类因海拔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常见的种类为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 SKan、毛叶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 Gagne p.野漆Toxicoden dron succedaneum (L.)O. Kuntze.、东桑子Dodonaea viscosa (L.)Jacq .、金沙羊蹄甲Bxuhinia delavayi Franch.、毛叶柿Diospyros mollifolia Rehd.et Wils. 、雅致雾水葛Pouzolzia elegans Wedd.、光秃银叶铁线莲Clematis delavayri var. calve scens Schneid.、小菅草Themeda hookeri (Griseb.) A.Camus、小叶草Arthraxon micro phyllus Hockst.、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Hack.) A.Camus、小叶草Arthraxon micro phyllus Hochst.、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Hack.)A.Camus、芸香草Cymbopogen distans(Nees)W. Wats、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Rtez.)C.E.Hubb.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 ortus (L.) Beaur.ex Roem.et Schult.等。攀枝花苏铁根肉质,无主根,根部具有大量的珊瑚状菌根,常生于岩壁石缝,具有抗旱,抗火、耐贫者脊的特性。在产地几乎每年都有部分植株开花结实,花期始于3月,9月种子成熟。开花的雌雄植株,当年一般不再生新叶。�
保护价值 攀枝花苏铁为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种。它的发现,不仅表明横断山区目前仍存在有天然苏铁群落,而且把苏铁属植物分布的北界推移到北纬27°11′,对研究植物区系、植 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理及冰川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攀枝花苏铁发现之后,渡口市科委非常重视,园林部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破坏现象仍未完全杜绝。建议尽快在其分布集中之地——把关河及格里坪,建立攀枝花苏铁专项自然保护区。其它产地亦应采取保护措施,严禁挖掘植株。有关单位应积极繁殖。以满 足城市绿化的需要。�
栽培要点 参考叉叶苏铁与篦齿苏铁。
三、篦齿苏铁(bichi sutie)�
Cycas pectinata Griff.�
苏铁科 CYCADACEAE
渐危种。近年来由于挖采作园林观赏者日益俱增,同时云南南部开发种植经济作 物,天然林被毁,在雌雄异株,不常花结子,致使植株急剧减少,有变为濒危种类的危险。
形态特征 棕榈状常绿植物,高达3米,树干圆柱形、覆被着宿存的叶柄。叶羽状全裂,长1 -1.5米,叶柄长15-30厘米,两侧有长约2毫米的疏刺;羽片80-120对,硬革质,披针状线形,长15-20厘米,宽6-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不对称,中脉在两面均隆起。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茎顶,长圆锥状,具多数螺旋状排列的小孢小叶,直径10-15厘米,小孢子叶楔形,长3.5-4.5厘米,密被褐黄色绒毛,下面有多数3-5个聚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叶多数,簇生茎顶,密被褐黄色绒毛,上部斜方状宽圆形、宽6-8 厘米,有30余个钻形裂片,裂片长3-3.5厘米,先端尾状刺尖,大孢子叶下部窄成粗的柄状,长3-7厘,胚珠2-4,生于大孢子叶中部两侧。种子卵状球形,长4.5-5厘米,直径4- 4.7厘米,熟时红褐色。�
地理分布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生于海拔1 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疏林下或次生灌丛间。印度、尼泊尔至中南半岛各国均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地处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域。年平均温度16 -20℃,年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集中于雨季降落,干季较长。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 6。常生于以厚缘青冈Cyclobalanopsis thorelii (Hick.et A Camus)Hu、毛叶青冈 C.KERI I(Craib)Hu、峨眉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中;或在余甘子phyll anthus emblica L.、毛果箕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为标志的次生灌丛中也可见到。常1-3年开花一次,花期在6-7月,种子在翌年2-3月成熟。通常4-5月自茎顶萌发新叶,常宿存3-4年,而叶柄基则常宿存于茎干。�
保护价值 其大孢子叶的形状与二迭纪的化石苏铁相似,对研究苏铁类植物的演化、分布及古地理、古气候等都有价值。树姿优美奇特,供观赏。�
保护措施 应在思茅或西双版纳选择适宜地区划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并应研究结实生物学特性,作为生产多量实生苗的科学依据。�
栽培要点 繁殖用种子。种子寿命短。果熟采收后最播于苗庆,约1-2个月即可发芽出苗。幼苗期生长缓慢,须加强苗期管理。同时在母树根基能萌生新苗,也可以分蘖繁殖。�
附录 云南苏铁(yunnan sutie)Cycas siamensis Miq.渐危种。本种与篦齿苏铁的区别在于树干较短,叶柄较长;羽片薄革质,基部圆,两侧对称;大孢子叶密被红褐色绒毛,后变无毛,上部卵状菱形,宽3- 5厘米,有20-25个钻形裂片,下部柄状,长5-7厘米,胚珠生于柄的中部;种子较小,长2-3厘米,直径1.8-2.5厘米,成熟时黄褐色或浅褐色。分布于云南南部蒙自、建水、石屏、弥勒、金平、景洪、潞西等地(分布图上用▲表示),生于海拔700-1 500米向阳山坡的灌丛中或蔬林下。缅甸、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四、台湾苏铁(taiwan sutie)�
Cycas taiwaniana Carruth.�
苏铁科 CYCADACEAE
现状 濒危种。台湾苏铁是古老的残遗植物,目前仅残存于我国台湾和海南的个别地区,数量极少,生长缓慢,繁殖力又弱。加之森林的破坏,生境的改变和过量的挖掘,已处于濒监灭绝的境地。�
形态特征棕榈状常绿植物,直径20-35厘米,茎干圆柱形,覆被着宿存的叶柄基部。叶羽状全裂,长达180厘米,宽20-40厘米;羽片90-140对,线形,革质,亮深绿色,长18-25厘米,宽7-12毫米,无毛;边稍增厚,不反卷,中脉在两面隆起或稍隆起;叶柄长15-40厘米,两侧有短刺。雌雄异株;小孢子叶球顶生,长椭圆状圆柱形,长约50厘米,直径9-10厘米,小孢子叶多数,近楔形,长2.5-4厘米;大孢子叶多数,簇生茎端,长17-25厘米,密被黄锈色绒毛,后变无毛,上部斜方状圆形或宽卵形宽7-8厘米,羽状半裂,裂片钻形,先端刺尖,顶生裂片稍大,有锯齿或再分裂;下部柄状,长10-15厘米,中上部两侧着生4-6枚无毛的胚珠。�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台湾台东县红叶溪上游及海岸山脉、台中县清水及海南陵水、琼中、保亭等地。在台东县红叶溪上游和海南琼中县毛路村的深山峭壁里,尚有天然林及天然植株 。�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台湾苏铁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地区。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年平均温20-24℃,1月平均温11-19℃,7月平均温24-28℃,年降水量1 500-2 000毫米。通常生长在向阳的沟谷悬岩峭壁间或溪河两岸疏林中。喜充足的阳光和湿润、肥沃的土壤,也能耐短期干旱。具有抗火烧、喜温暖、畏冷湿、忌遮荫等特征。台湾苏铁在分布区内一般都能开花,但种子很少成熟。花期4-5月,种子当年秋年冬成熟脱落,但种胚要到第二年秋季才发育完全。10多年生植株通常在茎干基部产生小芽,芽体长大成分枝,分枝基部又生新的小芽,再产生新分枝。�
保护价值 台湾苏铁为我国特有种,间断分布于台湾和海南,对研究地史的变迁和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树形优美,是很好的观赏植物。�
保护措施 建议在我国台湾省台东县红叶溪上游和海南省的琼中、陵水、保亭等地建立自然保护点,加强对台湾苏铁的保护。广州、翁源、鼎湖山、罗浮山、海口、汕头、漳浦、厦门、福州等地已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本种分蘖力较强,一般采用分株繁殖,在春季新叶未发时将母株茎基上或茎干上的小芽或小株切断,在切断茎干基部小株时,最好要带一部分细根,种后一般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能成活。并应研究台湾苏铁的结实生物学,邹皮获得较多种子,增加繁系数。
山上的杂木有一种碰了会痒 叶子跟橄榄叶很相似的
那是皮肤过敏,就是俗称的“漆疮”。这种植物土名叫“野漆树、洋漆树”。学名叫:
木蜡树
Toxicodendron sylvestre (Sieb. et Zucc.) O. Kuntze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漆属
别名:野漆树 野毛漆 木蜡树 大腊树 林背子 木腊树 木蜡漆 七月倍 山漆树 野漆 野漆疮柴 野漆疮树 毛漆树 毛野漆 木腊漆 山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