杪椤是一种什么植物
基本介绍】
桫椤 suōluó
科属:桫椤科(Cyatheaceae)
保护级别:一级
名称: 树蕨 类别: 草花
别名: 桫椤、台湾桫椤、蛇木 科名: 桫椤科
拉丁名: 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
【地域分布】
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重庆
海拔下限(米):通常400,最高1500,最低200
海拔上限(米) :通常900,最高1600
生态习性】
为半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
在距今约1.8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闽南侨乡南靖县乐主村旁,有一片傻子带邸林。它是中国最小的森林生态系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稀有的多层次季风性傻子带原始雨林”。在那里有世上珍稀植物桫椤。桫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新西兰是桫椤产地之一。它也是新西兰的国花,被人们所保护着。
·生长现状
渐危种。本种孢子体生长缓慢,生殖周期较长,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以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而湿润的环境。由于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缩小,现存分布区内生境趋向干燥,致使配子体生殖环节受到严重妨碍,林下幼株稀少。加之茎干可作药用和用来栽培附生兰类,致常被人砍伐,植株日益减少,有的分布点已消失,垂直分布的下限也随植被的缩小而上升。若不进行保护,将会导致分布区缩小,以致于灭绝。
·生长特性
本种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至30.5°。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该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气候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偏高约2–4℃,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明显等特点。土壤多为酸性。
形态特征】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1-6米,胸径10-20厘米,上部有残存的叶柄,向下密披交织的不定根。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端和拳卷叶以及叶柄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暗棕色,有光泽,狭披针形,先端呈褐棕色刚毛状,两侧具窄而色淡的啮蚀状薄边;叶柄长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较淡,连同叶轴和羽轴具刺状突起,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皮孔线,向上延至叶轴;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2米,宽0.4-0.5米,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7一20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0厘米,中部羽片长40-50厘米,宽14-18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18-20对,基部小羽片稍缩短,中部的长9一12厘米,宽1.2一1.6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而具长尾,基部宽楔形,无柄或具短柄,羽状深裂;裂片18-20对,斜展,基部裂片稍缩短,中部的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镰状披针形,短尖头,边缘具钝齿;叶脉在叶片上羽状分叉,基部下侧小脉出自中脉的基部;叶纸质,干后绿色,羽轴、小羽轴和中脉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分叉处,靠近中脉,有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球形,膜质。
分类情况】
桫椤科在全世界共有6属500余种,产于热带亚热带山地。根据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结果,我国有2属14种和2变种,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黑桫椤被并入桫椤属作为亚属处理。桫椤科的主要分类特征是叶柄基部的鳞片,叶轴上的气囊体,孢子囊的孢子数目和囊群盖等。
我国桫椤属(Alsophila),又称木桫椤,全世界共约230种,我国有11种和2变种,分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
1、桫椤(A. spinulosa)
2 、中华桫椤(A. costularia)
3、南洋桫椤(A. loheri)
4、阴生桫椤(A. latebrosa)
5、兰屿笔筒树(A. fenicia)
6、黑桫椤(A. podophylla)
7、毛叶桫椤(A. andersonii)
8、大叶黑桫椤(A. gigantea): 1)大叶黑桫椤 2)多脉黑桫椤
9、粗齿桫椤(A. denticulata)
10、小黑桫椤(A. metteniana): 1)小黑桫椤(原变种var. metteniana) 2)光叶小黑桫椤(变种var. subglabra)
11、西亚桫椤(A. khasyyana)
保护价值】
桫椤科植物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中生代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现存种类分布区缩小,且具较多的地方特有种,是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桫椤株形美观别致,可供欣赏。
1、研究价值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观赏价值
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3、药用价值
桫椤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约27.44%,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状茎具清热解煮等功效。
桫椤谷的自然条件及保护现状
濒危原因】
椤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加之大量森林被破坏,种类濒临绝灭,分布区也大幅度收缩,仅残存于热带、亚热带。脆弱环境中“避难”引起我国植物学家及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和焦虑。
根据专家们试验和观察,桫椤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桫椤成年株每年产生孢子数量多,但死亡也多。
2、在自然界,有幸存活的孢子,从萌发至形成幼孢子体这一过程,费时达1年以上,湿度、温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可能 影响萌发孢子的生死存亡或延迟以后的发育进程。
3、桫椤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胚胎等过程对环境要求严格,发育对环境有严重的依赖性,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区域生栖繁衍,而成年株在周围5米范围内也限制了生长桫椤幼株,因此适宜生长的区域更小了。尽管桫椤偶尔也能侵入并幸存在新的森林区域,但它竟争不过当地迅速生长的植物。
4、桫椤是木本生植物,生殖周期很长,生殖过程在离体情况下进行,发育进程完全受变化的环境控制,不利于生存发展。
5、桫椤无完善的根系,很难适应现存变化较大的生态环境。
6、由于原始森林逐年破坏,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潮湿、荫蔽、水分充足、土层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环境受到毁坏或消失,桫椤本身也就受到威胁或毁灭。
7、人为直接砍伐,使生长数年的或几十年的桫椤毁于一旦,近年来,不法分子盗挖盗卖桫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保护措施】
本种有的分布区虽已包括在自然保护区内,贵州还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但多数地区尚未加以重视。如四川峨眉山过去桫椤分布很多,如今只有数十株散生在伏虎寺溪沟两侧。建议当前保护重点应以四川邻水、犍为、峨眉等地区为主建立桫椤保护区,同时进行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扩大分布面积、避免分布区南缩。在福建省福安市瓜溪桫椤保护区里也有大量的桫椤,近两年开始了严密的保护措施。
栽培要点】
本种适宜于透气透水好的肥沃砂壤,土壤适宜为酸性。现在广州和香港植物园内均有栽培。1984年四川成都生物研究所已用组织培养法育苗成功。
【附】处于北回归线上的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遗存着大面积“恐龙食物”桫椤。
这片桫椤林分布于距墨江县城110公里的泗南江乡。据墨江县环境保护局介绍,这片桫椤林集中成片生长着,仅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桫椤就有10万余株,最粗的胸径达30多厘米,是难得的天然优良中华桫椤野生种质“基因库”。目前,云南省已在此设立了桫椤自然保护区,整个保护区面积达6222公顷。
桫椤树形奇特,树干似笔筒,树叶似孔雀尾巴散开,树干富含淀粉,是唯一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墨江境内的桫椤有的树干高达10多米,叶片有2米多长,像一把巨型雨伞,尽展“树蕨”风采;有的树干虽仅高几十厘米,却充满生机。
化石测年表明,桫椤起源于距今3.6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繁盛于侏罗纪。专家介绍说,作为蕨类植物的典型代表,桫椤当时在地球上分布很广,茎叶中含有大量淀粉,更适合当时的恐龙享用。桫椤特别喜水怕冷,但到了白垩纪,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和寒冷,生物进入了新的灭绝周期,桫椤这种曾在地球上盛极一时的植物濒临绝种,仅幸存于尚保存着古代气候特征的少数热带、亚热带地区。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树干有小毒,应当防范。
病虫害防治:
刺桫椤在自然环境下基本无病害,但经过移栽施肥后也有病害产生。只要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每月对树体和树盘喷施一次就可消除病害。害虫主要有蚂蚁和蜗牛,蚂蚁可用百树得或功夫农药喷雾灭杀。蜗牛喜潮湿环境,主要危害树体嫩叶和嫩秆,可用农药蜗克星和灭蜗灵等撒在树盘表面灭杀和人工捕捉。
桫椤树叶子熬汤可以喝吗?
你好,桫椤树功效与作用,桫椤削掉表皮的髓部能作药用价值。味辛,有点苦,性温;能祛风湿,强筋壮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常见来医治跌打,风湿病痹痛,风热咳嗽,防止流行性感冒,流脑及其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女性月经崩漏,管理中心积腹痛,寄生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敷能冶疗癣症。
一、桫椤种植与管理:
1、桫椤的生长环境:海拔在100~2500m,气温在5~35℃的山区、坝区和庭院均可栽培。可地栽,也可盆栽或桶栽,但相对湿度要大。
2、土质:桫椤喜酸性土壤,宜生长在透气松酸性腐叶土上,最好选用山林中的腐叶土来栽培。3、挖坑:可根据树体的大小,挖深50~100cm,60~120cm见方的坑来移栽。
4、桫椤树起苗和运输:1米高的树,要挖60cm的树盘,把树盘外的根全部断开,深度视根系情况而定。因桫椤无主根,深度不必过深,在须根不多时,一般在30~50cm之间可以了。挖起后将10cm以上的羽状主叶全部剪掉,10cm以下的2~3个主嫩叶留下。用鲜苔藓泡水后挤去70%左右的水,将桫椤根部和茎部包好后扎上绳子装入木箱,箱内的空间再用鲜苔藓填满就可长途运输。
5、桫椤树定植:将准备好的腐叶土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按说明书兑水消毒杀菌。树体和根部也用此法消毒,将坑的底部填上消过毒的腐叶土踩紧。在操作过程中一边给树定位,一边在腐叶土上撒上呋喃丹杀死地下害虫。
栽完后浇透水。桫椤喜高湿环境,因此应搭架盖上黑色遮阳网,遮去60%以上的直射阳光,冬季还应防霜。桫椤怕干旱,忌水涝,所以树盘周围应排水良好。根据地理环境情况,每天可对树茎和树盘喷雾状水以保证湿度。30天后3个新主叶就可长大,其他嫩叶也开始萌发。
6、桫椤树施肥:(1)每年可施有机肥两次经发酵的猪牛羊粪,每株树20~50kg。
(2)每年除冬季外均可施用。两个月施一次复合肥,也可施入生物肥,可选用里贝里宴沃水溶肥,利用率高且容易被吸收,根据树体大小,每次施0.1~1kg。先把树盘内盖的腐叶土拿去一层,洒上化肥再将腐叶土盖上浇透水。7、桫椤树中期管理:为了使桫椤长得快,除了经常向树盘和树茎喷水保湿外,还要对羽状主叶进行修剪。当长出10~12片主叶后,应由下至上剪除多余的老叶残叶。这样每日可长出2~3匹主叶,桶栽的每年可长高度10~15cm,地栽的可长15cm以上
为什么桫椤(suō luó)被列为一级珍稀植物?
有各种价值,频临绝种~~~~~
桫椤(学名:Cyathea spinulosa),又名桫椤树、树蕨、蕨树、水桫椤、刺桫椤、大贯众、龙骨风、七叶树、蛇木,是一种桫椤科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
木本,茎柱状,直立,高3-8米;叶柄与叶轴为暗紫色,密生小刺;叶片长1-3米,三回羽状分裂,以螺旋方式排列;孢子囊群多数,小型,近小羽轴着生。
生于林下或溪边荫地;产于中国大陆的西藏及南方各地,在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在台湾地区则格外常见于山野林地中。[1]茎含淀粉,可供食用。
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受到香港法例96章林务规例保护。
干燥后的桫椤茎碎屑被称为“蛇木屑”,可用作兰花等植物的肥料。
实用价值
桫椤科植物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中生代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现存种类分布区缩小,且具较多的地方特有种,是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桫椤株形美观别致,可供欣赏。
研究价值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观赏价值
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药用价值
桫椤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约27.44%,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状茎具清热解煮等功效。
濒危原因
桫椤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 桫椤孢子加之大量森林被破坏,种类濒临灭绝,分布区也大幅度收缩,仅残存于热带、亚热带。脆弱环境中“避难”引起我国植物学家及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和焦虑。
根据专家们试验和观察,桫椤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桫椤成年株每年产生孢子数量多,但死亡也多。
2.在自然界,有幸存活的孢子,从萌发至形成幼孢子体这一过程,费时达1年以上,湿度、温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可能 影响萌发孢子的生死存亡或延迟以后的发育进程。
3.桫椤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胚胎等过程对环境要求严格,发育对环境有严重的依赖性,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区域生栖繁衍,而成年株在周围5米范围内也限制了生长桫椤幼株,因此适宜生长的区域更小了。尽管桫椤偶尔也能侵入并幸存在新的森林区域,但它竞争不过当地迅速生长的植物。
4.桫椤是木本生植物,生殖周期很长,生殖过程在离体情况下进行,发育进程完全受变化的环境控制,不利于生存发展。
5.桫椤无完善的根系,很难适应现存变化较大的生态环境。
6.由于原始森林逐年破坏,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潮湿、荫蔽、水分充足、土层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环境受到毁坏或消失,桫椤本身也就受到威胁或毁灭。
7.人为直接砍伐,使生长数年的或几十年的桫椤毁于一旦,近年来,不法分子盗挖盗卖桫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6][13]
桫椤树用途
实用价值
桫椤科植物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中生代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现存种类分布区缩小,且具较多的地方特有种,是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桫椤株形美观别致,可供欣赏
研究价值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观赏价值
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药用价值
桫椤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约27.44%,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状茎具清热解煮等功效。
杪椤植物的介绍
桫椤(学名: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空,似笔筒,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称。桫椤是古老蕨类植物,可制作成工艺品和中药,还是一种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木。
桫椤是极少数一些木本种类其中的一种。生于林下或溪边荫地,产于中国大陆的西藏贵州赤水及南方各地,在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桫椤科的种类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桫椤科植物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园艺观赏价值极高。桫椤科植物还可药用,其根状茎具清热解毒、驱风湿等功效。我国兰花栽培者常用桫椤科植物的树干作附生兰花的载体,有些种类的树干还可做笔筒。 1、桫椤(A. spinulosa)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广东、福建、台湾;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印度。
2、中华桫椤(A. costularia)分布:广西、云南、西藏;不丹、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
3、南洋桫椤(A. loheri)分布: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
4、阴生桫椤(A. latebrosa)分布:海南;马来亚半岛、苏门答腊、加里曼丹、泰国、柬埔寨。
5、兰屿笔筒树(A. fenicia)分布:台湾;菲律宾。
6、黑桫椤(A. podophylla)分布: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台湾;日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
7、毛叶桫椤(A. andersonii)分布:西藏、云南。
8、大叶黑桫椤(A. gigantea) :1)大叶黑桫椤(原变种var. gigantea) 分布: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日本、爪哇、苏门答腊、马来亚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 2)多脉黑桫椤(变种var. polynervata)分布:云南、海南。
9、粗齿桫椤(A. denticulata)分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台湾;日本。
10、小黑桫椤(A. metteniana) : 1)小黑桫椤(原变种var. metteniana)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台湾;日本。 2)光叶小黑桫椤(变种var. subglabra) 分布:四川、福建、贵州。
11、西亚桫椤(A. khasyyana)分布:云南、西藏;印度、缅甸。 1、白桫椤(. brunoniana)分布:海南、云南、西藏;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及越南。
2、海南白桫椤(S. hainanensis)分布:海南。
3、笔筒树(S. lepifera)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日本、菲律宾。
桫椤科植物在我国的进出口较少,但国内利用量大,乱砍滥伐现象普遍,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目前,在贵州省赤水县已专门建立了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对大多数种类仍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希望人们在依法开发利用桫椤科植物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发展,不要把有两亿多年生存历史的珍贵资源毁在我们手里,否则, 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