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经销
去襄阳市
生资大市场里就是卖种子农药的
第一部:先把店子开起来,做气派些。
第二步:到生资大市场里进一部分(少部分即可)农药种子之类的放起
第三步:学习了解农药种子方面的知识。(常识)
第四步:会有经销商上门来找你做生意
肥料+农药套餐销售已成农民负担,这种销售方式能走多远?
有农民把一些肥料和农药捆绑销售的单子给了我,问能不能行,我看了看,也不是不行,但总觉得怪怪的。
农资经销店,做个套餐好卖货成了风气
肥料和农药捆绑销售来源于农民不懂肥料怎么用,特别是农药怎么用,农资经销商干脆把肥料和农药一起搭配销售给农民,农民感觉还是不错的,看上去价格也不是太贵,就喜欢上了,反正省钱还省事。
大约是2013年左右吧,这种肥料+农药搭配开始兴起,而且当时各大行业会议也在宣传这种比较简单的搭配销售方式。比如在大田区会用复合肥料搭配除草剂,两者都是刚需,老百姓买了肥料了,种上玉米后,马上就要喷施苗前封闭除草剂,但是不懂买啥的好,肥料厂家的服务功能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
农民喷施除草剂
记得当时我们做肥料销售时,经销商就提出来让我们搞些除草剂,可以做促销,哪怕除草剂不挣钱,至少保证化肥挣钱了,肥料厂家对接的除草剂肯定质量不会有问题。
事实也是这样的,我们在做肥料营销会议的时候,也会请除草剂厂家做个除草剂产品宣导,这样,两家合作起来了,各得其所。
农民在这种捆绑销售中也是得利者,即使是零售价拿到除草剂,他们也有个心里安稳,出事了会有个找的地方。
当经销商发现了这种肥料+农药的利益点以后,就开始自己做些搭配了,特别是果区的经销商,能够一次性将一季的肥料和农药都配齐,然后进行搭配销售,各种搭配让我这个相对专业的人看了都眼花缭乱,算不清哪个值还是哪个不值了。
蔬菜种植中的套餐销售比较多
然后就产生了各种捆绑,如一季产品肥料农药全搭配型的,等于这一季产品老百姓已经全部订购了; 某时期产品型的,比如在萌芽期肥料与农药全搭配,意味着这时候果树肥料及病虫害防治农药以及一些调节剂都是该经销商的; 然后就是全营养型的,经销商会将水溶肥料、叶面肥料、营养肥料、生物肥料全部搭配到位,其实其中一些肥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这之后就出现了“套餐”这个词,在2013年之后成了一种相当时兴的销售名词。
捆绑后应该是价格低了,但从近年的情况看,通过促销手段在其中一掺和,老百姓根本搞不懂这产品是价高了还是价低了,总有一款产品你搞不懂它的真正市场价格是多少。
所以才有了现在农民认为捆绑销售就是在欺骗农民的说法,事实上谁欺骗了农民,只有捆绑销售的那些经销商清楚。反而给整个农资销售行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蔬菜种植中,农民对于农药与肥料的搭配还是比较迷茫
最近我发现一些肥料厂家和农药厂家的联系更多了,主要是肥料产品与杀虫剂杀菌剂的搭配销售。我看了看,要么是肥料产品搭配得多,比如芸苔素内酯、氨基酸肥料、营养肥料、腐殖酸肥料等,用一种就完全可以了,给果农菜农搭配那么多,有意思吗?
要么就是农药中又有杀菌剂又有杀虫剂,讲预防为主,其实有些农药,农民是用不了的,也用不上的,农民就有点不高兴了,但是感觉价格也不太贵,就忍心买下了,用不了就存在家里吧。也有农民反映,不看不知道,有些套餐细算起来比单买价格高了一倍多。
果树种植中的农资套餐销售更多
套餐式销售肥料+农药有点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初心是为了给农民提供放心产品,现在成了农民的一处负担了,感觉套餐时代要过去了,或者需要调整了。
农药贴牌
当然不可以了 呵呵,是这样的,监制这个是可以写的,农药的品牌无论你是否知名,包装上一定要有三证:1生产许可证 2农药登记证 3农药标准证,缺一不可。没有的视为假冒伪劣药品。并且外包装就连夸大的宣传效果的话语也不能有,工商和农药市场管理科,以及市场技术监督局查的狠。比如说某某除草剂对稗草,马塘有特效,或者说本产品采用美国进口技术,这都是不可以的,除非你能拿出相关证据。向你这个情况,会让工商说你是浑水摸鱼,一旦照成药害了,你有逃避责任和赔偿的嫌疑。这是绝对不容许你的产品上市的。
本人搞农药多年,向你这种情况的药我也见过,什么都没有的 上面就写“百草枯”或者“莠去津”的 都有。但是几天就给农药管理相关部门拿下了,并且处理后果很严重。 正规的药应该具备,1三证 2产品名称 3含量 4用法用量说明 5 生产厂家和地址 6公司商标 7药物剂型 8包装规格 9毒性程度 10成分比例 。
并且含量及成分比例 要以醒目大字体突显。
贴牌农药是不是假农药?
贴牌农药未必就是假农药。因为现在农药注册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些研发人员有配方,但是没有那么多资金,他们就选择一些有农药批号的厂家,和他们合作,就是用厂家的商标和产品批号进行生产。
如果一切都按程序走的话,应该不会是假农药的。
大品牌贴牌乱相害了谁?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汾酒集团部分“开发酒”无法查询到具体开发商和酒水生产厂的厂名、厂址,更有一些不良开发商和经销商借此漏洞,用三无散酒灌装冒充汾酒。一时间,汾酒集团的贴牌乱象暴露在了公众视野。集团开发酒”暗藏私自灌装等现象。据汾酒集团内部人士介绍,“集团开发酒”是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他子公司生产的,它们由各个开发商自行设计包装品名销售,所以也被称为“开发酒”。
其实贴牌模式在白酒行业内普遍存在,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等都有贴牌现象,只不过早已开始清理。汾酒集团的问题只是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内几乎所有的酒厂都属于国营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白酒行业市场经济属性极低,酒厂也很少进行全国化运营。“那它们如何提升自身业绩呢?就是采取授权、贴牌、承包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总经销品牌、贴牌产品是白酒行业在特殊时代下的产物。
据了解,白酒行业的这种贴牌模式最早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彼时,白酒行业还未真正走向品牌时代,企业发展水平普遍比较落后,自身也面临产能不足等问题,为快速扩充规模,它们需要借助社会力量,而这种贴牌模式便成了白酒企业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
据悉,白酒行业的贴牌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商标由酒厂授权,贴牌商自己运营,酒厂对产品质量问题负责;另一种则是贴牌商只是打着酒厂的名义,酒厂只负责代加工产品,对产品价格、质量问题等均不负责。贴牌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酒企的收入,但是长期来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贴牌产品将对品牌形象、品牌价值带来致命伤害。目前国内白酒品牌已经意识到了贴牌模式的负面影响,纷纷开始“断舍离”
那是不是只有白酒才盛行贴牌呢?显然不是,家电、橱柜、手机、奶粉、药品、化妆品、化肥、农药、种子、水果、蔬菜、大米、水、机器人、玩具、汽车等几乎我们常见常接触的行业都存在贴牌定制现象。贴牌乱相猛于虎,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如果是用的还好点,吃到嘴里的是质量不合格,产生负面甚至危及生命那就惨了。现在都流行玩跨界,玩商业模式,公司规模一大就想多元化,没相关工厂、技术、渠道、团队怎么办?买、控股、收购,结果就变成了自己集团旗下的另外一个公司。大部分企业玩跨界是整合资源,自己出品牌,按资深标准由生产方代工。如小米,自己建闭环生态系统,没有一家工厂,却在9年内营业额达到1700多亿,堪称贴牌奇迹。但市场上又有多少个小米呢?有几家能想小米那样注重品牌和品质呢?
我们来看看大健康行业,我曾经发了一篇微博,说中国生产的药品80%是无效的,很多批文是假的。自己研发一个产品需要付出很多资金和时间成本,很多人根本就没那个耐心。趋利是商业的本性,于是很多企业老板不是科班出身也根本不懂药,只是用商人的眼光看好某类畅销产品,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就找到药企大品牌市场开发部门,找他们谈品牌合作。品牌是运营方的,药企负责生产或委托他方生产。十多年前,消费者没几个懂这个,一看是大品牌,在医药终端买药时会是首选大品牌,再加上所谓的品牌运营商急功近利的鼓吹和赠品利诱,终端拦截就成功了。于是乎,现在流行口嚼含片,那咱也开发一款,过段时间防雾霾口罩好卖,在也上一款,等等屡试不爽,最后几十上百款产品上架,俨然成了一个所谓的大健康产业集团。这些大健康公司紧随时代步伐,各种新的营销模式和工具都能学会和使用,目的还是为了把产品卖好!这类公司都是在走钢丝,踩着政策红线走擦边球,一有风吹草动就换个地方。产品品质未必有合作大品牌方好,服务可能比他们还好。你说一罐蛋白粉营养成份一大摞,包装也很漂亮,绝不输给大品牌,吃进肚子里即使没啥好处,但也不会吃死人。浪费钱是小事,只是怕贻误战机。
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在买任何东西是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瞪大眼睛看看你买的东西是正牌还是贴牌的。曾经有一段时间,白酒行业出现很多“茅台镇荣誉出品”的贴牌酒,茅台镇不代表茅台,误导了好多消费者;很多浓香型白酒出现“五粮液荣誉出品或监制”,有他的LOGO ,下面却打着“XX公司总经销、总代理或独家运营”等等,很多消费者会认为是五粮液的兄弟品牌,喝不起他的母品牌,兄弟姊妹的也行,其实只是在那灌装,甚至只是品牌合作关系,跟五粮液没太多交集。药品保健品贴牌产品,在包装上会用大篇幅突出所傍大品牌标识,最最最关键的是你要看清楚生产方、委托方、运营方、监制方是谁?不要盲目轻信产品包装上的大品牌信息。
不能说太多,否则有人拿刀来砍人,只希望消费者有一颗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