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种植大姜
春季播种,霜前收获。由于姜喜温暖,不耐寒、不耐霜,所以必须在温暖无霜的季节栽培。根据发芽所需的温度,应在10厘米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播种;
根据发芽所需的温度,应在10厘米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播种;根据姜的生长习性,要获得较高的产量,需有135-150天的适于姜生长的时间;
根据气候条件,生姜于惊蛰后至4月中旬播种,播种过早,地温低,发芽慢,播种过晚,则生育期缩短,降低产量。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伤根。
/iknow-pic.cdn.bcebos.com/9922720e0cf3d7cab285630efd1fbe096b63a95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922720e0cf3d7cab285630efd1fbe096b63a95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扩展资料:
采收嫩姜,可作为鲜菜提早供应市场,在8月初即开始采收。早采的姜块肉质鲜嫩,辣味轻,含水量多,不耐贮藏,宜作为腌泡菜或制作糟辣椒调料,食味鲜美,极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好。
老姜采收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进行。待姜的地上部植株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采收。
这时采收的姜块产量高,辣味重,且耐贮藏运输,作为调味或加工干姜片品质好。但采收必须在霜冻前完成,防止受冻腐烂。采收应选晴天完成,齐地割断植株,再挖取姜块,尽量减少损伤。
大姜为什么一直疯涨
大姜一直疯涨的原因:
1、产量下跌。山东作为主产区,今年受水灾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产量不是太高。南方地区也同样如此,因夏季的雨水多,不少地方的生姜生长受到影响,产量不高。
2、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生姜出口量大增,加上国内的生姜供应量不足,也带动了价格的反弹。
3、老姜价格一涨,新姜价格也跟着上涨,农户开始惜售;供需行情推动社会资本买进卖出,诸多因素都在抬高生姜价格。
大姜怎样种植
1、选地整地:种植大姜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并整细耙平。2、选种催芽:挑选丰满、色泽好且新鲜的姜种。3、播种入土:将姜种的芽眼朝上放在沟内,并覆土浇水。4、管理:在姜块膨大期结合培土增施一次饼肥。
大姜如何种植
1、选地整地
种植大姜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然后在其中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或搭配复合肥作为底肥,并深耕一次,使土壤与肥料混合均匀,最后将地块整细耙平。
2、选种催芽
播种大姜之前挑选出丰满、色泽好且新鲜的姜种,然后将其放在多菌灵溶液中浸泡消毒,再捞出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一天,等大姜表面发亮时再做堆放催芽处理,催芽期间要不断为姜种喷水保湿。
3、播种入土
大姜通常是使用条播法播种,在地块中按照40厘米的株距、30厘米的行距挖出15厘米深的沟,然后将姜种放在沟内,保持幼芽朝上,最后覆盖5厘米厚的土壤即可。
4、养护管理
大姜在发芽期间不需要施肥,等芽苗萌发出1-2个分枝时,再追施稀释的硫酸铵,并在姜块膨大期结合培土增施一次饼肥,而且在雨季要及时挖出排水沟,避免有积水产生。
大姜的最佳收获期在什么时间?有什么依据呢?
生姜是一种喜阴植物,不耐高温和强光。因此,夏季生长期间应提供遮荫,以促进生长。生姜不耐旱、不耐涝,对水分有严格要求。在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是适宜的。夏季高温期间,应及时浇水降温。早晚浇水比较好。雨天应及时清除田间积水,减少姜瘟的发生。为了防止根茎暴露于地面,表皮变厚,质量变差,应进行土壤栽培。
主要病害为腐烂病和斑点病。腐烂通常始于7月,高峰期为8月至9月。如发现病害,应及时清除病株,挖出带菌土壤,在病害穴内撒石灰,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病害。生姜通常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收获。当生姜的地上植株开始枯萎变黄,根茎完全膨大成熟时,应将其收获。清凉爽口。在炎热的天气里,它具有兴奋、排汗、清凉和提神的功能。对于夏季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恶心等全身发热症状的患者,适当饮用生姜汤是有益的。
大姜除有清凉提神的功效外,还有驱除寒邪的功效。对于感冒、头痛和寒冷引起的腹痛,喝一些生姜汤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帮助排出体内的寒冷。生姜收获前应注意水分控制。如果湿度太高,收获后很难储存。通常在第一次霜冻前收集,以避免冻害。如果开挖的土体太湿,应先干燥,干燥后储存,但注意避免强光照射。收获后,生姜应储存在低温环境中。不能放置在田间,也不能在雨天或雨后收获,这会影响储存时间。还应注意的是,冻伤、干瘪、受伤和下雨的生姜片在储存前应挑选出来,只留下尺寸整齐、无病害和质量良好的生姜片,以便储存时间更持久。
大姜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姜也叫生姜,既是重要的调味品,也可作为蔬菜单独食用。生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吃上几片姜,能增加饭量,所以民间有“饭不香,吃生姜”的说法。但在大姜种植过程中, 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大姜生长过程中病害主要有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在降低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给种植户朋友造成经济损失。
一、大姜常见侵染性病害及防治
1、姜瘟病
姜瘟病也叫立枯病,是大姜最常见的病害。大姜植株的根、茎、叶都可染病。
(1)、姜瘟病的表现症状
叶部受害:发病后叶片卷缩、萎蔫、没有光泽,病叶由基部向上逐渐变黄,最后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根及茎部受害:茎部受害初期变软、浅褐色、水渍状。切开受害部位可见维束管变色,用手挤压,有污白色液体流出;发病后期,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容易从茎秆基部折断死亡。
(2)、姜瘟病的防治办法
姜瘟病由于发病期长,可多次侵染,是最难防治的病害,目前没有理想的杀菌药剂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1)农业防治
选择无病菌植株留种,播种严格选种,以防带病种姜播种;
多年种植和已经发病的地块实行3~4年以上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及时排田间积水;
重施基肥,特别是草木灰的施用;
发现病株,立即清除并在病穴周围用石灰消毒。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防治:链霉素、波尔多液、水合霉素、氧化亚铜、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琥胶肥酸铜、中生菌素、噻菌铜、络氨铜等。采用药剂灌根或基部喷施,视病情10天左右交替用药喷施,连续喷2~3次。
2、大姜斑点病
大姜斑点病在温暖、高湿、植株间郁闭、田间湿度大或重茬连作地块容易发病。
(1)、大姜斑点病表现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细小,长2~5㎜,黄白色,呈梭形或椭圆形,病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呈穿孔状。病情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影响大姜的光合作用,植株长势减弱或停止生长,发病中心比较明显。
(2)、大姜斑点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
避免连作,可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选择排水灌溉方便的地块,避免低洼地种植;
注意氮磷钾施肥的配比,不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
可采用以下药剂防治: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噻菌铜悬浮剂、醚菌酯悬浮剂等。兑水喷雾,视病情每隔10天左右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3、大姜炭疽病
大姜炭疽病属于高温高湿病害,在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达到90%就极易爆发炭疽病。
(1)、大姜炭疽病表现症状
主要为害大姜叶片,发病初期,先从叶尖和叶缘出现病斑并呈褐色水浸状,后开始向内逐渐扩展成梭形或椭圆形褐斑,数个病斑会连成大片病块,使叶片发褐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空气潮湿时,病面会出现小黑点。
(2)、大姜炭疽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
与其它作物轮作2年以上。
收获后彻底清除植株病残体,并进行烧埋处理。
重视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在使用化肥时要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
严禁田间积水,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
2)、药剂防治
可采用以下药剂防治:溴菌腈可湿性粉剂、多硫悬浮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咪鲜胺乳油、百菌清等。兑水喷雾,每10天喷雾一次,连续防治2~3次。
4、大姜叶枯病
大姜叶枯病属于高温高湿病害,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天气或雾重、多露天气,易发病且使病情加重。另外,氮肥过量、植株徒长或过密、通风不良等均能加重病害,连作地块发病重。
(1)、大姜叶枯病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大小不等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为黄褐色,边缘褐色,易穿孔。后期病斑表面生出黑色小粒点。发病较重的时候,叶片布满病斑或病斑连成片,致使整个叶片变褐、枯萎。
(2)、大姜叶枯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做姜种,如莱芜生姜、密轮细肉姜、疏轮大肉姜等。
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种植,精耕细翻土地,高垄或高畦栽培。
重病地与禾本科或豆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配方施肥,施用腐熟粪肥。
适时、适量灌水,注意降低田间湿度。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体并集中烧毁。如果田间发病,及时摘除病叶并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
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戊唑醇悬浮剂、醚菌酯浮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多果定可湿性粉剂等,兑水喷雾,间隔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二、大姜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大姜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温、肥害、营养不良等情况引发大姜生理性病害,部分姜农朋友不明就里当做侵染性病害防治,不仅贻误防治时机,而且增加了成本,同时造成农药残留,大大降低了大姜的产量和品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大姜生理性病害及防治办法。
1、苗期叶片畸形
(1)、苗期叶片畸形表现症状
苗期幼嫩的新叶在出孔处扭曲不展开,下一新叶也不能抽生,几片叶子形成“绞辫子”,外层叶背由于扭曲不展日灼后变白,剥开后可以看到叶正面斑状或条状黄化。
(2)苗期叶片畸形防治办法
苗期合理浇水。生姜苗期一般不浇水,遇干旱年份应浇小水,使地面保持湿润。
施用腐熟有机肥,如果施入的有机肥多应尽量撒施后耕地。种植时氮磷钾肥料尽量采用沟施并与土壤充分混合。
及时防治蓟马等病害。
采用地膜覆盖时尽量使地膜和垄面贴近,不留间隙。
放风时,要在顶芽四周多开几个放风孔。
2、叶片黄化
(1)、叶片黄化表现症状
大姜生长进入“三股杈”时期后出现叶片黄化现象,上部叶片变黄后变白,最后干枯;根茎不膨大,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化、瘦弱,光合作用降低。
(2)、叶片黄化防治办法
使整平过得地块熟土下压,生土上浮。
施肥时应多施优质土杂肥,适时补充中微量元素。
生姜
出齐苗后,随水冲施10%氨基酸液体肥2~3㎏/亩,并可视情况进行根外追肥,如叶片喷施300倍氨基酸溶液、叶面微肥等。
以上就是生姜在种植过程中常遇到的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防止病害的发生,在进行轮作的同时,要加强田间的管理,尤其是水肥管理,不偏施氮肥等,通过精细管理,就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从而为高产和品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么区分大姜和小姜
小黄姜和山东大姜有分别:大黄姜是个头又粗壮盘在一起和小红薯一般大,味轻浅黄色。小黄姜是个头小圆,但很饱满盘在一起,称黄色,姜味重比大姜好吃。在中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咸丰活龙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等地广为栽培。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
姜:
姜,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苞片卵形,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