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山茱萸和吴茱萸的主要区别是种属、形态以及药用价值的不同。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植物;
前者的核果长椭圆形,果实饱满,味酸,
后者的果实密集,味辛,像一颗颗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艳丽。
一、种属不同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
吴茱萸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二、形态不同
从形态上来看,山茱萸和吴茱萸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果实和花朵。
山茱萸的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颜色是红色或紫红色。果实饱满,看起来就像一颗颗大红枣一样,鲜艳富有光泽,山茱萸的果期在9-10月。
吴茱萸的果实密集或疏离,颜色是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褐黑色,有光泽。是怎样的果实就像一颗颗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艳丽,看起来更加的密集。它的果期是在10月到11月。
山茱萸的花朵黄色,开起来金灿灿的,十分耀眼,而吴茱萸的花朵则是白色的,花开比较清淡。
三、药用价值不同: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症。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虚寒久泻等症。
扩展资料:
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
在民间丹凤山茱萸,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
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
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山茱萸
山萸肉的功效与作用 山萸肉对人体的好处有哪些
1、山萸肉就是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性味甘、酸、温。入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临床中可用于肝肾两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阳痿尿频,头晕耳鸣等。
2、还可以用于阳气虚衰导致的遗精,尿频,虚汗不止,以及月经量多、崩漏。常与其他补益固涩的药物同用。另外山萸肉有利尿和降压的作用。并且对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某些皮肤的真菌有抑制作用。
山茱萸作用可是很大的,山茱萸怎么食用?
山茱萸叶在古代是新材料,有辛辣的味道,是代替辣椒的扁温,如果是热爱火的体质,在山茱萸中浸泡水一定会生气。那么山茱萸有什么功效呢?
肝肾山茱萸是对肝肾有益的中草药,可以提高人的肝肾功能,尽快减少肝肾阴虚引起的不良症状。特别是头晕、腰膝无力、头晕时,可以直接服用。山茱萸在服用时,可与地黄、枸杞、杜仲等中药材一起用囚犯服用,进一步提高肝肾功效。
补益肾精水乳是可以补充肾脏益精的中药材,是最适合男性的健康食品材料。对男性因肾虚和肾虚引起的遗精、滑精和遗尿等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另外,在身体虚弱、尿频、小便严重时,可以服用山茱萸。服用时与补骨脂、地黄等有滋补功效
山茱萸果肉中含有16种氨基酸,还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元素。另外,还含有生理活性强的皂甙元糖、多糖、苹果酸、锡山、酚类、树脂、单宁、维生素A、C等成分。山茱萸具有强心作用,可增加心肌收缩性和心脏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效率。山茱萸对表皮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山茱萸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提高对缺氧、疲劳的耐受力,提高记忆力。山茱萸可以提高红细胞的SOD活性,对抗脂质过氧化。其酒精提取物还具有降血脂作用,可降低血清甘油、胆固醇含量,抵抗动脉硬化。
煮粥山茱萸有很多种吃方法。不仅可以烧水喝,还可以和其他中药一起烤汤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作健康食品材料时,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煮开,然后加入适量的糖调味。而且,趁热吃可以缓解肝肾不足。汤山水油特别适合熬汤。再熬汤的时候,准备山药、枸杞、山茱萸、景天等多种材料,各拿20克,用香水洗净后直接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猪筋肉,加热后加入适量的食盐,继续煮30分钟,锅中的肉煮熟后熄灭
中药古今研究:山茱萸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
2、《药性论》:“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鸣。”
3、《得配本草》:“酸,温。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收少阳之火,滋厥阴之液,补肾温肝,固精秘气。暖腰膝,缩小便,敛内风,涩阴汗,除面疱,止遗泄。”
4、《药性歌括四百味》:“山茱萸温,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酒蒸,去核取肉。其核勿用为要,恐其滑精难治。)”
5、《本草崇原》:“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6、《本草新编》:“山茱萸,味酸涩,气平、微温,无毒。入肾、肝二经。温肝经之血,补肾脏之精,兴阳道以长阴茎,暖腰膝而助阳气,经候可调,小便能缩,通水窍,去三虫,强力延年,轻身明目。”
7、《药性本草》:“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
8、《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藏。”
9、《汤液本草》:“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神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也。”
10、《饮片新参》王一仁:“色紫红,形如枣肉。酸温。补肝肾,固精气,强阴敛汗,缩小便。”
11、《长沙药解》黄元御:“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
12、《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13、《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酸,平、微温,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
14、《医学衷中参西录》: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
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
15、《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酸,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主通邪气,逐风痹,破症结,通九窍,除鼻塞,疗耳聋,杀三虫,安五脏,壮元阳,固精髓,利小便。
山茱萸大补精血,故入少阴、厥阴。六味丸用之,取其补肾而不伤于热耳。若舍是而别求热剂,以为淫欲助,犹弃贤良而搜佞幸也,愚乎哉?
16、《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酸,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去核)
山萸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下脾之分也,脾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萸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心下之寒热自除也。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萸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虫亦去也,久服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肝者敢也,生气生血之脏也,所以身轻也。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马钱苷、山茱萸裂苷、莫罗忍冬苷、山茱萸苷、熊果酸、鞣质、没食子酸等,还含有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含马钱苷不得少于0.60%,酒萸肉不得少于0.50%。
2、作用:本品有免疫调节、降血糖、抗心律失常、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认知能力、防治骨质疏松等作用。
3、药理:有利尿、降压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堇色毛癣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此外,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疗及放疗所致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
山茱萸肉怎么吃,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山茱萸肉大家都吃过吗,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种食材,可以起到食药两用的功效。你知道山茱萸肉如何食用吗,有补气血补肾的作用哦,来看看关于山茱萸肉的食用方法吧,你可以更多的去了解一些小常识。
山茱萸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把山茱萸列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和强身之药。山茱萸肉可以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有补虚明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补肝肾的效果,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好处。
1、山萸肉粥
材料:山萸肉15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沙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成。早晚各食1次。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敛汗
2、石斛山萸猪腱汤
材料:石斛4钱、山萸肉3钱、淮山4钱、杞子3钱、水4碗、盐1茶匙、猪腱适量。
做法:石斛浸洗,将已洗净的石斛切碎。所有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煲滚,再改用文火煲三个半小时,落盐即成。
功效:血气皆虚,精神不振,可补肝肾,滋阴明目,功效显着。
敛汗固脱山茱萸,尿急尿频很有效
山茱萸知识介绍: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实。山茱萸主要是生长在河南的伏牛山,陕西、山西一带。山茱萸一般清明时节开有黄色的花,“秋分”至“寒露”节气时会生长成熟。山茱萸的食用和药用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山茱萸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至1.5厘米,宽0.5至1厘米,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或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
山茱萸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山萸肉、酒山萸肉、蒸山萸肉,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酒山萸肉、蒸山萸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山茱萸适合人群:
命门火炽,肝阳上亢,及素有湿热,小便不利者禁服。
山茱萸食疗作用:
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质润敛降。
1.补肾益干,涩精止遗。本品酸涩收敛,有滋补肝肾、固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月经过多等症状。
2.敛汗固脱。小便频数,五更泄泻,虚汗不止,崩中漏下,心悸怔忡。
本品甘酸温润,主入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长于固涩下焦,为肝肾亏虚、下元不固之要药。
山茱萸食物相克:
本品与桔梗、防风、防己相克。
山茱萸做法指导:
本品大剂量(30-60克)服用可治疗大汗亡阳欲脱之证,可配人参、附子同用。
凡肝肾精血不足,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者,可与熟地、山药、牡丹皮等配伍;凡肾元亏损,封藏失司,症见遗精,滑泄者,可与菟丝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配伍;凡肺肾气虚,卫阳不固,虚汗不止者,可与人参、黄芪、熟地、白芍、五味子等配伍。
补肝益肾的好中药――山茱萸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有诗曰”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描写了山茱萸的花十分的美,山茱萸,是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别名有山萸肉、肉枣、鸡足、萸肉、药枣、天木籽、实枣儿。快成熟的山茱萸的果子呈大红色,看起来和圣女果有点像,特别可爱。山茱萸产自中国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并在在四川有引种栽培,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果实可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
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在战国时期,赵王患有颈椎病,这症状时常让他颈痛得难以忍受,便叫来御医诊断,让御医一定想办法为其医治。其中有一位姓朱的御医,找到了一种干果,用来煎汤给赵王服用,赵王服用了一段时间后,病痛很快解决了。赵王非常高兴,嘉奖了御医,并传唤朱御医,问到“这是什么神药,竟可这样神奇?”朱御医镇定的回答说:“启奏陛下,这不是什么神药,这是山萸果,此药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有安神健脑、清热明目的功效。”赵王听后大喜,“此药竟有如此多的好处。”便令人大种山萸。并且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实,去核后即为名贵药材山芋肉。其性味酸涩、入肝、肾经。为收敛性补血剂及强壮剂;可健胃、补肝肾、治贫血、腰痛、神经及心脏衰弱等症。山茱萸的果肉内还含有16种氨基酸,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皂甙原糖、多糖、苹果酸、酒石酸、酚类、树脂、鞣质和维生素A、C等成分。酸涩收敛,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之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把山茱萸列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和强身之药。
推荐一种山萸肉的食用方法
山萸肉粥
材料:山萸肉15g,粳米60g,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沙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敛汗。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山茱萸的功效与作用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了,这样的药物对疾病治疗上,也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不过对它的一些禁忌事项也是应该引起重视,需特别注意的是:
1、体内湿热,小便淋漓不尽的患者,为防止病情将会越来越重,不可服用山茱萸。
2、在怀孕期间的女性最好不要将山茱萸泡水服用,易导致孩子出现残疾以及畸形的情况。
3、《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关于山茱萸肉的食用方法,你是否了解了呢,大家可以利用起来。可以补充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可以有缓解气血不足的作用,缓解精神紧张啊还有补肾的作用,具有滋阴明目的效果,赶紧试试吧。
山茱萸 山竹芋 中药
山茱萸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山茱萸 (《本经》)
【类 别】: 果实类
【英文名】: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
【异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
【植物形态】山茱萸落叶小乔木,高4米左右。
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
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
花先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著;花瓣4,黄色;雄蕊4;于房下位。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厘米,直径7毫米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1.5~2厘米。
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
花期5~6月。
果期8~10月。
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
有栽培。
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采集】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药材】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简状,长约1.5厘米,宽约o.5厘米。
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迹。
质柔润不易碎。
无臭,味酸而涩苦。
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炮制】山萸肉:洗净,除去果核及杂质,晒干。
酒山萸:取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密封容器内,置水锅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山萸肉每100斤,用黄酒20~25斤)。
蒸山萸:取净山萸肉,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取出,晒干。
【化学成份】: 含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7-0-甲基莫罗忍冬甙(7-0-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鳖甙(Ioganin)、山茱萸鞣质1、2、3、(cornus-tannin 1,2,3)等。
【性味】酸,微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
岐伯:辛。
③《别录》:微温,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
⑧《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山茱萸的功效】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皶。
⑥《珍珠囊》:温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桔梗、防风、防己。
【选方】①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 ②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
(《扶寿精方》草还丹) ③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 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服,温水化下三丸。
(《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⑤治老人小水不节,或自遗不禁:山茱萸肉二两,益智子一两,人参、白才L各八钱,分作十剂,水煎服。
(《方龙潭家秘》) ⑥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差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
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萸肉二两(去净核),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三钱(蜜炙)。
水煎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