蕖是怎么读的?
蕖字读作qú。指芙蕖。荷花的别名。部首是艹部,笔顺是横、竖、竖、点、点、提、横、横折、横、竖折/竖弯、横、竖、撇、捺,共14画。出自《广雅》——蕖,芋也。白话文:芙蕖,是芋头啊。
相关组词有荷蕖、红蕖、扶蕖、芙蕖、丹蕖、木蕖、秋蕖、故蕖、白蕖、金蕖等。
扩展资料:
词语解析:
一、荷蕖
1、拼音:hé qú
2、释义:即芙蕖。
3、出处: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
白话文:“圆潭方井,反在荷蕖。”
二、红蕖
1、拼音:hóng qú
2、释义:红蕖是指红荷花。蕖,芙蕖。
3、出处:南朝 梁简文帝 《蒙华林园戒诗》:“红蕖间青琐,紫露湿丹楹。”
白话文:“红荷花之间青琐,紫露湿涂红色。”
三、金蕖
1、拼音:jīn qú
2、释义:莲之美者。
白话文:
四、芙蕖
1、拼音:gù qú
2、释义:指萎谢的莲花。
3、出处:唐 郑絪 《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蕖。”
白话文:“寒露菊花开了,秋风飘落了萎谢的莲花。”
五、丹蕖
1、拼音:dān qú
2、释义: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红莲,为祥瑞之物。
3、出处: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沥,下流成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蕖
百度百科-荷蕖
百度百科-红蕖
百度百科-金蕖
百度百科-丹蕖
百度百科-故蕖
《洛神赋》文中的“灼若芙蕖出绿波”中的‘蕖’究竟该读qú还是róng?
《洛神赋》文中的“灼若芙蕖出绿波”中的‘蕖’应该读作qú,不读作róng。
芙蕖(fú qú),荷花的别名。另外还可以组成以下词语:蕖华(即莲花);蕖影(莲花影);蕖耦(即莲藕)
“灼若芙蕖出绿波”在《洛神赋》中的上下文是: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远远地望着她,明洁的就像朝霞中升起的旭日;在近处观看她,,鲜丽的就像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蕖怎么读?什么意思?
qú。
蕖即芙蕖指已经开放的荷花,古代称法。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覆盖,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
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
扩展资料
芙蕖又名:莲花、荷花、水芝、水华、水芙、水旦、菡萏、水芙蓉、泽芝、玉环、六月春、中国莲等。
科属:睡莲科、莲属。本属植物含两种,另一种为美国黄莲产于美洲。
荷花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和大洋洲。除我国外,日本、苏联、印度、 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分布。
我国在人工栽培前,早有野生的 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该化石 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
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系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
西周初期(公元前ll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 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
芙蕖怎么读 芙蕖的读音
1、芙蕖拼音:[fú qú] ;
2、芙蕖是睡莲科莲属植物,即已经开放的荷花,古代称法。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覆盖,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
蕖,怎么读?
蕖
读音:[qú]
部首:艹
释义:见〖芙蕖〗。
芙蕖
[拼音] [fú qú]
[释义] 荷花的别称。
《芙蕖》的蕖读音
芙蕖 fú qú
亦作“ 芙渠 ”。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郭璞 注:“[芙渠]别名芙蓉, 江 东呼荷。”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若其华实各名,根叶异辞,既号芙渠,亦曰泽芝。”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清 秦松龄 《和吴弘人见赠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满庭清露湿芙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