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每类群至少列出一种植物病害的名称,及其产生的
,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有哪些吧?
1、真菌
一类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有些在菌丝内有隔膜,把菌丝隔成多个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叶绿素,多数具细胞壁。有些真菌为单细胞,无细胞壁。都为异养型,寄生(除少数外多为兼性寄生)或腐生。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孢囊孢子(有的具鞭毛,可游动,也称游动孢子)或分生孢子(从菌丝体上或菌丝体分化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的外生孢子),以后者较常见。有性生殖可产生各种有性孢子,其中有经过配子囊直接交配形成的卵孢子和接合孢子,有产生在子囊内的子囊孢子或在担子上形成的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阶段和有性繁殖阶段的世代交替过程。无性阶段产生的无性孢子可连续多次产生,是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有性阶段多发生在病原真菌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以后,有性孢子只产生一次,多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2、细菌
一类较小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可分球菌、杆菌、螺旋菌等类型。有细胞壁,无叶绿素,异养,大多为腐生。一般都有着生部位不同和数目不等的鞭毛,有的还有芽孢和荚膜。观察和鉴别细菌多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细菌以裂殖方式迅速繁殖,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细菌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栽培植物上较多。无论大田作物或果树、蔬菜都有一种或几种细菌性病害,尤多见于禾本科、豆科和茄科作物。常见的病害有水稻的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马铃薯的环腐病、茄科和其他作物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棉花的角斑病和柑橘的溃疡病等。玉米的细菌性枯萎病和梨火疫病常造成世界性危害。
3、菌原体和类菌原体
菌原体是一类比细菌更简单的、能进行自主代谢的已知最小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细胞外面只有单位膜结构的原生质膜。菌体呈不规则球状、丝状、螺旋状或不定形等多种形态。只有在成分复杂的特殊培养基内,多数还需供给外源胆固醇才能生长。类菌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对抗生素的反应与侵染人和动物的菌原体相同。其菌体至少在某一阶段呈螺旋形,大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已发现近百种植物可由类菌原体寄生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而引起病害。柑橘僵化病菌和玉米矮化病菌等都是这类病原物。还有一些菌体不呈螺旋形,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尚无分类上的科学命名 ,而暂称为类菌原体。桑萎缩病、枣疯病、翠菊黄化病的病原物都属此类。
4、类立克次体或类立克次体细菌
是寄生于植物导管或筛管内的一类病原物,有光滑或波纹状的细胞壁,无细胞核。形态和结构类似立克次体或某些棒杆菌属的细菌,但不能在培养细菌的一般培养基上生长。1978年以来有些寄生在导管内的类立克次体先后被分离培养成功,其中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但尚未培养成功的在分类上的地位还不能确定。
5、病毒和类病毒
在活体细胞内寄生增殖的不具细胞结构的生命体。一个完整的病毒个体称为病毒粒体或病毒粒子。由1种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在粒体外还有包膜。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形状。侵染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 3种类型。其遗传性状和致病力由核酸决定的,大多数病毒是核糖核酸(RNA)单链结构,少数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双链或单链结构。侵入寄主植物活细胞的是病毒核酸,其蛋白质外壳则被留在寄主细胞之外。病毒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可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成新核酸,并编码合成蛋白质外壳,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粒体。有的植物病毒存在几个性状不同的粒体,当寄主不同时,其不同粒体可增殖为不同的株系或变株,各有不同的致病力、传毒介体和抗原特性,甚至有的粒体形状也各异。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有的病毒含几个粒体,只有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如苜蓿花叶病毒就有大小不等的5种粒体。
6、寄生性种子植物
由少数缺乏足够的叶绿体或某些器官退化的种子植物演化而成。其中,有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只从寄主植物取得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半寄生;有的完全失去光合能力,必须从寄主植物获取全部营养物质,称为全寄生。多寄生在植物的根部或茎干上。以寄生于大豆和亚麻等作物的菟丝子、寄生于瓜类的列当和寄生于树木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危害最大,其次是独脚金和野菰等(见寄生性种子植物)。
菌物是什么?
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三类。
玉米和水稻种直上使用生物菌物菌肥能有哪些作用?
1.生物菌肥对玉米、水稻有一定增产作用,对玉米、水稻根系活力有良好影响。
2.生物菌肥可以抑制玉米、水稻病原菌的侵染或生长,以促进植物生长,还可修复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环境。
3.生物菌肥是目前农药中使用面积最广、价格最便宜、对人畜十分安全的理想的无公害的肥料。
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利用菌物资源应用于植物保护及现代农业生产?
现代技术利用菌物资源已经应用于植物保护及现代农业生产。微生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食品、医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微生物产业已成为继植物、动物之后的第三大生物产业。微生物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提供了基本材料和丰富的基因资源,也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开发对象。农业微生物是与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业、畜禽饲养业和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物技术有关的微生物的总称。微生物菌种资源是指可培养的、有一定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细菌、真菌、病毒、细胞株及相关的信息资料。近几十年来,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调节剂、土壤和环境修复剂、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微生物产品迅速发展,成为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是重要生物资源之一,不仅是农业微生物科学研究、农业微生物产业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菌物学是指哪些?
mycology
余永年
研究菌物生物学特性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涉及形态结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分类系统、生态区系及系统发育等。菌物是一类具真正细胞核、以孢子繁殖、无叶绿素的生物。Mycology是从希腊文Mykes(蘑菇)一词衍生而来。
菌物界一般认为应包括裸菌、卵菌和真菌三个门。裸菌营养体无细胞壁、细胞核分裂时呈“十”字形等,很像动物;繁殖体结构又像真菌,在固定的子实体上产生具壁的孢子,所以它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卵菌营养体细胞壁含纤维素(真菌含几丁质),其细微结构、核循环、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等,都与真菌迥然不同。所以从发展趋势看,裸菌和卵菌将会被排除在菌物界以外,届时菌物界便只剩下单源的真菌了。
重要性
菌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对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影响深远。裸菌在研究原生质性质、DNA合成、遗传机制、核有丝分裂和系统发育中是较理想的生物材料,少数裸菌可为害植物。卵菌在研究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形态演化、从腐生到寄生直至专性寄生的生理演化,从水生到两栖再到陆生的生态演化等过程中,为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提供了较理想的材料;有些卵菌如疫霉、霜霉和白锈等是许多经济植物的重要病原菌,水霉为害鱼类。真菌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生物工程等方面起着有益和有害作用。食用菌已成为人类食谱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味道鲜美、风味特殊,营养丰富,含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热量低,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被认为是21世纪的十大食品之一。真菌除直接用作药材外,其代谢产物是抗生素、多糖体等的重要来源。已知真菌多糖对多种肿瘤有疗效。70%以上的植物病原物是真菌,如白粉菌、黑粉菌、锈菌、木腐菌和炭疽菌等;还有许多真菌可引起人畜病害。总之,菌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开发和利用它们,是菌物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惠特克五界系统示意图(仿Whittaker,1969)
分类
早期的生物分类,多基于表面的相似性,而不是完全根据亲缘关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人为性,未能全面反应系统发育。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下面从生物分界的历史来看菌物的分类地位。
菌物因具有细胞壁并固着生活,在传统的动物和植物的两界分类系统中,被划归植物界。从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35)开始直到20世纪中叶,200多年一直被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两界分类系统未能反映生物类群间的本质差别,许多学者先后提出将生物划分为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等分类系统(见表),最多的达19界。从四界系统开始,均主张菌物独立成界,已在世界和中国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采用。在众多的分界系统中,美国惠特克(R.H.W hit-taker)1969年的五界分类系统影响较大,它是一个б较合理的纵横统一系统:纵的方面显示生物系统发育过程,即由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由单细胞演化到多细胞;横的方面显示生物的营养关系,即植物的光合自养型,动物的摄食异养型和菌物的吸收异养型(见图)。但是,营养关系情况复杂,不宜作为生物演化的主要依据。T.卡瓦尼-史密斯(T.Cavalier-Smith,1981,1988)认为真核生物的主要分类群应该是单源的,应根据基础的细胞结构,而不是营养适应性或营养方式。卡氏根据线粒体嵴的形态等将细胞生物分为八界,十多年来学术界承认这种分界系统的人越来越多了!
学科分支
菌物学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衍生出许多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抗生素学、生化遗传学、真菌毒素学等。菌物学本身又发展起来许多学科分支。按照研究的类型有裸菌学、卵菌学、真菌学等领域,在真菌学中又有地衣学、锈菌学、菌根学等。根据菌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可分为菌物生物学、菌物形态学、菌物分类学、菌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菌物地理学和菌物系统学等。根据菌物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应用价值可分为工业真菌学、植物病原菌物学、医学真菌学、药用真菌学和蕈菌学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又促使形成了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如菌物的超微结构、菌物数值分类、菌物生物工程和菌物资源等。
发展简史
菌物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前菌物学阶段
公元前5000~公元1700年,酿酒和食菌是本阶段应用菌物的特点。中国酿酒历史比古希腊、古罗马更早,约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西方人对蘑菇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而中国远比西方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3000年)已大量采食蘑菇。
古菌物学阶段
1701~1849年菌物学形成和发展阶段。除发展和应用菌物外,主要是大量的分类工作和形态结构的研究。代表性的学者有:意大利的P.A.米凯利(Pier Antonio Micheli,1679~1737),在他的巨著《植物新属》(1729)一书中所研讨的菌物成为菌物学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他是科学菌物学的奠基人;瑞典的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07~1778),他的《自然分类》(1735)作为菌物命名的起点,为菌物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荷兰帕松(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1761~1836)的《菌物纲要》(1801)和瑞典弗赖斯(Elias Magnus Fries,1794~1878)的《菌物系统》(1821~1832),都是大型真菌分类的经典著作,弗赖斯被誉为“菌物学的林奈”。
(Cavalier-Smith,1981,1988)八界系统仅限于细胞生物++++++++卡瓦尼-史密斯界上分3总界++++++陈世骧等(1979)界上分2总界++++++胡先骑(1965)(1949)六界系统++++++桕和柏(Jahnamp;Jahn+++++马古利斯和施瓦茨(Margulisamp;Schwartz,1982)1974)五界系统++++++++++惠特克(Whittaker,1969)马古利斯(Margulis,++++列戴尔(Leedale,1974)菌物属植物界++++++++惠特克(Whittaker,1959)穆尔(Moore,1971)四界系统菌物属原生界++++科普兰(Copeland,1938,1956)菌物属植物界+++多德森(Dodson,1971)菌物属原生界+++斯塔尼尔等(Stanieretal.,1970)菌物属植物界+++科蒂斯(Curtis,1968)菌物属菌界+++邓叔群(1966)三界系统菌物属菌界+++科纳德(Conard,1931,1939)菌物属植物界+++黑克尔(Haeckel,1866)菌物属植物界+++霍格(Hogg,1861)菌物属植物界++林奈(Linnaeus,1735.)两界系统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毒菌核菌藻藻物虫生物物物备注病细原裸胆蓝藻眼菌原菌植动提出者(年代)分类系统名界
生物界级分类系统比较
近代菌物学阶段
1850~1949年近100年里,菌物学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快的发展,如菌物的个体发育、多态性、生活史、生理学、遗传学、病理学和分类学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德国的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1831~1888)对菌物的生活史、寄生性和腐生性、藻状菌和子囊菌的性行为、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以及黑粉菌和裸菌等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学识渊博、门徒众多、成绩卓著,对菌物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菌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近代菌物学的奠基人。
裸菌在300多年前已有记载,林克(Link,1833)认为它应属于真菌,德巴利(1859,1887)认为它是菌形动物(mycetozoa),只是表面与真菌相似。它一直被菌物学家所研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