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氨法是谁创立的?
20世纪初,农业和军工业发展对氮化合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科学家想方设法固定空气中的氮,方法之一就是氢固定法,即用氢和氮合成氨。氨是合成氮肥的重要原料,同时本身也是一种氮肥,所以制氨法就成了重要研究课题。但合成氨很困难,常温常压下氮和氢反应无法制得,让它们通过电火花也只有少量产生,因此有人认为不可能合成氨。物理化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原理等理论的问世使合成氨的本质日益清晰。
德国科学家哈伯及其学生在两万多次实验中逐渐认识到合成氨的原理。理论计算表明,氢、氮在200个大气压和600℃的条件下反应,氨的生成率为8%,哈伯意识到合成氨不可能实现硫酸生产中的高转化率。他们采用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配以适当催化剂,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分离氨的方法,最终以锇作催化剂在175~200个大气压下和500~600℃时,合成了6%以上的氨,1909年7月2日,成功建立了每小时产80克氨的实验装置,合成氨取得了重大突破。哈伯因此获193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合成氨的方法立刻被德国公司付诸工业生产,在工程师波施领导下,经过5年时间,选用含少量氧化铝的钾碱助催化的铁催化剂和耐高温高压的合成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年产9000吨的合成氨厂,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合成氨在化学工业史上意义重大,是基础理论在工业上成功运用的典范,还开创了化工高压技术。此外,合成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向理论化学提出了要求,推动了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化学家是怎么样把空气中的氮变成肥料的?
100多年前,化学家就设想把空气中的氮变成肥料。直到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柏才找到了用氮气和氢气直接化合生成氨的方法,也就是现在合成氨工业中的“哈柏法”。这种方法必须在高温高压下,才能把氮气和氢气经过催化而合成氨。
后来,人们从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中得到启示,试图找到一种化合物,让氮气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轻而易举地变成氮肥供植物吸收。
十多年前,我国科学家卢嘉锡在研究固氮酶固氮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方面取得成就。根据卢嘉锡教授的理论模型合成出的化合物,具有将氮气合成氨的能力,这项成果使我国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谁发现了氨气?
1727年英国的牧师、化学家哈尔斯(Hales,S.1677-1761),用氯化铵与石灰的混合物在以水封闭的曲颈瓶中加热,只见水被吸入瓶中而不见气体放出。1774年化学家普利斯德里重作这个实验,采用汞代替水来密闭曲颈瓶,制得了碱空气(氨)。他还研究了氨的性质,发现它易溶于水、可以燃烧,还发现在氨气中通以电火花时,其容积增加很多,而且分解为两种气体;一种是可燃的氢气;另一种是不能助燃的氮气。从而证实了氨是氮和氢的化合物。其后戴维等化学家继续研究,进一步证实了2容积的氨通过火花放电之后,分解为1容积的氮气和3容积的氢气。
化肥是谁发明的
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是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市面上出售的肥料种类及品牌极多,依成分可分为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肥料通常直接用于土壤,或喷洒于叶片。
保守估计报告称30%至50%的作物产量归因于天然或合成商业肥料。全球市场到2019年,价值可能会上升到超过1850亿美元。欧洲化肥市场将会增长,以赚取大约的收入。 2018年为153亿欧元。
扩展资料:
肥料内的元素可分为主要元素和次量元素两种。
氮(N)、磷(P)、钾(K)是三大重要元素,因为经常应用在“N.P.K.”肥料;钙(Ca)、镁(Mg)、硫(S)等称为次量元素,因为常用于石灰处理、施肥试验。植物组织含有大量这三大元素。
微量营养素在不同的植物中占不同的比例,通常每百万有5至100部分(根据质量)。微量元素包括铁(Fe)、锰(Mn)、硼(B)、铜(Cu)、钼(Mo)、锌(Zn)、氯(Cl)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