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是谁发明的?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样传开了,李比希成为农民们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门其他工业比化肥工业更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了。
化肥是谁发明的
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是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市面上出售的肥料种类及品牌极多,依成分可分为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肥料通常直接用于土壤,或喷洒于叶片。
保守估计报告称30%至50%的作物产量归因于天然或合成商业肥料。全球市场到2019年,价值可能会上升到超过1850亿美元。欧洲化肥市场将会增长,以赚取大约的收入。 2018年为153亿欧元。
扩展资料:
肥料内的元素可分为主要元素和次量元素两种。
氮(N)、磷(P)、钾(K)是三大重要元素,因为经常应用在“N.P.K.”肥料;钙(Ca)、镁(Mg)、硫(S)等称为次量元素,因为常用于石灰处理、施肥试验。植物组织含有大量这三大元素。
微量营养素在不同的植物中占不同的比例,通常每百万有5至100部分(根据质量)。微量元素包括铁(Fe)、锰(Mn)、硼(B)、铜(Cu)、钼(Mo)、锌(Zn)、氯(Cl)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肥
李比希在科学发展史上有哪些贡献?
真正的“有机化学之父”是维勒的好朋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李比希曾经在法国留学。
他在1823年与维勒各自独立分离了一种氰酸,化学家盖吕萨克认为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式一样。果真如此,他们开创了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导致了结构化学的产生。
在德国,李比希与维勒一起研究化学。他们主要研究有机化肥,因为他们的出色工作,使德国成为有机化学领域内化肥研究的世界中心。
李比希不仅自己搞研究,而且桃李满天下。
他和维勒一起,号召团结了一批青年学者,形成有活力的研究团体。
1824年起,李比希任教吉森大学。结果吉森大学成为德国的化学中心。李比希专门为学生开辟实验室,深受欢迎。他世界闻名,使本来不出名的吉森大学与吉森市享誉欧洲。
维勒与李比希共同发展提出了基团学说。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都以稳定的基团为基础,基团在一系列化合物中是不变化的部分,甚至可以相互取代,也可以被简单物取代。
李比希还影响了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凯库勒本来学习建筑,在李比希的影响下改学化学,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出“亲和力值”理论。后来又强调了碳四价的学说,奠定了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基础。
李比希还是第一个试验用化学肥料来施肥养地的人,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李比希的最大贡献是有机化学中的定量分析。由各种元素含量推知元素结构,从而得出化学式。
这一对朋友在科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关于李比希的人物事迹
李比希是一位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他被称为“化学之父”。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李比希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李比希人物生平
1803年5月12日,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生于德国的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个染料制造商,家中有许多化学药品。小小的李比希经常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他对实验和观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把父亲店铺后边的厨房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在阁楼上,自己偷偷做雷酸盐的实验。有一次他在做雷酸汞的实验时。引起了爆炸,震动了整个楼房,屋顶的一角也被炸毁了,但他本人没有受伤。对于这件事,李比希的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说他有胆量、有追求精神。每当李比希回忆往事时,他都深有感触他说:童年的化学实验,激发了他的 想象力 和对化学的热爱。
青年时代的李比希,不远千里到波恩求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卡斯特纳。后来,李比希又转到埃尔兰根大学学习,并于1822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雷酸汞的成分》。获博士学位以后,他又到法国巴黎继续深造。经洪堡特(A.Von Htmboldt,1769一1859)教授推荐,他进入了盖·吕萨克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在1822一1824两年的研究中,在探索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同时,他系统地研究了雷酸盐。找到了防止雷酸盐爆炸的填充剂,发现用 烘焙 过的苦土(MgO)与雷酸盐相混和,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雷酸盐爆炸。李比希在1823年6月23日向科学院 报告 了他的研究成果。当时,会议主持人洪堡特教授对李比希说:“您的研究不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人们感到,您是一位有杰出才干的人。”
李比希1824年回到德国,担任了吉森(Giessen)大学编外教授,两年以后升为正式教授,当时他年仅23岁。
李比希在化学上建树极多,除雷酸盐的研究成果之外, 1829年发现了马尿酸,接着合成了氯醛和氯仿,1832年和维勒鉴定出苯乙酰基,1834年提出乙醇、乙醚等,都可视为乙基的化合物,并命名了乙基(C2H5-)。
李比希和法国化学家杜马合作,在1837年10月23日呈送法国科学院的论文中指出:“无机化学中的‘基’是简单的,多有机化学中的‘基’是化合物,这是二者的不同点。但是,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化学的规律是一样的。”1838年,李比希还给“基”下了如下的定义。
1.有机化学中的“基”是一系列化合物中不变的部分。
2.“基”在化合物中,可被元素置换。
3.置换“基”的元素,可以被其他元素所取代。
李比希认为,一个原子团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两条就可以称为“基”。从此,有机化学中“基”的概念就确定了。
1837年,李比希还提出了有关多元酸的理论,开展了对有机酸的研究,说明了酸和氢的内在联系。1839年,李比希研究了“发酵”和“腐败”问题,对“发酵”和“腐败”做了理论说明。同时,他还研究了尿酸的衍生物、生物碱、氨基酸、胱胺、肌酸等多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李比希对化学教学一贯尽心竭力,自1824年回国后,他发现德国的化学 教育 落后于法国,许多德国大学没有化学教授,化学课由医学博士讲授。化学实验教学的条件就更差了,全国只有汤姆逊设立的一处实验室,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实验室,都是私人性质的。只能接受一两名学生做专题研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比希加强了对实验室建设和化学教学法的研究,使化学教学真正具备了实验科学的特色。他的努力得到了校方和国家的支持,经过两年努力,他在吉森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系统,他的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22名学生做实验,教室可以供120人听讲,讲台的两侧有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方便地为听讲人做各种演示实验。
李比希建立的实验室后来被称为“李比希实验室”,由于这一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人才,所以成了全世界化学化工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李比希实验室科研和教学的风格,很快传遗了全世界。李比希还制造和改进了许多化学仪器,如有机分析燃烧仪。李比希冷凝球、玻璃冷凝管等等。这些仪器方便耐用,所以德国的仪器制造商纷纷大量仿制,向外国输出。
为了发展化学教学,李比希还用新的体系编制了化学教学大纲。他认为,化学不仅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所以他认为:“学习化学的真正中心,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他要求他的学生既会定性分析,又会定量分析,然后自行制备各种有机化合物。这样就可以培养出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李比希一生为化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家,俄国的齐宁、法国的日拉尔、英国的威廉姆逊、德国的霍夫曼、凯库勒,此外象富兰克兰、武兹等,都是李比希的学生。
李比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发明和改进了有机分析的 方法 ,准确地分析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合成过氯仿(CHCl3)、三氯乙醛(CCl3CHO)和多种有机酸,他还曾与他人合作,提出了化合物基团的概念以及多元酸的理论。李比希开创了农业化学的研究提出植物需要氮、磷,钾等基本元素,研究了提高土壤肥力的问题,因此,他被农学界称为“农业化学之父”。
李比希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 1860年被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还曾被选为德国。法国、英国、俄国、瑞典等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或名誉院士。
1873年4月18日,李比希因感冒逝于德国的慕尼黑。李比希作为科学巨人,名震欧洲。但是,科学真理是无情的,她不屈从于权力,也不依附名家的威望,她只偏爱实事求是的人。在著名化学家巴拉发现元素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收到一瓶棕红色的液体,这是一位德国商人给他的,据说是海藻灰的滤液。商人希望李比希能分析说明这瓶液体的成分。以当时李比希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完全有条件从这瓶液体中发现新元素溴。但是,李比希根本就没有做认真的化学分析,只用肉眼看了看,就匆忙断定,瓶中之物是“氯化碘”然后就把这瓶液体放在柜子里,一放就是四年。1826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巴拉宣布,发现了新元素溴,这种元素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这一发现,震惊了化学界。李比希看到了巴拉的报告以后,顿时想起四年前他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他赶紧翻箱倒柜,找出了那瓶棕色液体,认真地进行了化学分析,分析结果使他激动又痛心。原来,那瓶棕色液体不含有氯,也不含有碘,更不是他猜测的“氯化碘”,其成分正是巴拉发现的新元素溴。如果四年前李比希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那瓶棕色液体,那么发现元素溴的不是巴拉,而将是李比希。
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李比希失之交臂,他懊悔极了,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化学研究,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柜”。
李比希用“错误之柜”警示自己,教育学生。李比希逝世后,学术界对他十分怀念。人们把吉森大学李比希工作过的地方,改为李比希纪念馆,把李比希看成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的开路人。
李比希的个人贡献
他作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的准确分析,改进了有机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学式,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他在化学上的重要贡献还有:1829年发现并分析马尿酸;1831年发现并制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与F.维勒共同发现安息香基并提出基团理论,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论。1840年以后的30年里,他转而研究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他大力提倡用无机肥料来提高收成。他还认为动物的食物不但需要一定的数量,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种类,或有机物或无机物,而且须有相当的比例。他又证明糖类可生成脂肪。还提出发酵作用的原理。李比希一生共发表了318篇化学和其他科学的论文。著有《有机物分析》、《生物化学》、《化学通信》、《化学研究》、《农业化学基础》、《关于近世农业之科学信件》等。他还和维勒合编了《纯粹与应用化学词典》。1831年创办《药物杂志》并任编辑,1840年后此杂志改名为《化学和药物杂志》,他和维勒同任编辑。
当时有机物的分析技术还相当落后,他改进并完善了由盖吕萨克和泰纳尔提出的有机物燃烧分析法,使之根据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能够精确的确定碳和氢的含量。后来杜马又发明测定有机氮的好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有机分析体系。吉森这个小地方也成为当时世界的化学中心,对19世纪德国成为化学强国起着重要作用。1845年他被封为男爵,1852年后因健康恶化而退出教学工作,但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并开始对生物化学产生了兴趣,对生命的活力是由体内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提供的观点之建立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发酵过程的理解却和贝采利乌斯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对农业化学方面,他也是成功和失败并存。首先他正确地指出:土地肥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消耗了土壤里的生命所必需的矿物成分,诸如钠、钙、磷等。他还是第一个主张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进行施肥的人。不过,他错误的认为植物所必需的氮是从大气中直接吸收的,所以在他的化肥配料表中没有加入氮化物。这一点后来被纠正了,从而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李比希从巴黎回国担任了吉森大学的化学教授,立即着手实施一项前所未闻的计划,那就是改革德国的传统化学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探索造就新一代化学家的方法。当时德国大学中的化学教育,通常是把化学知识混杂在自然哲学中讲授,而且没有专门的化学教学实验室,学生得不到实验操作的训练。李比希深知,作为一个真正的化学家仅有哲学思辨是不够的,化学知识只有从实验中获得。而这种实验训练在那时的德国大学中还得不到。于是李比希下决心借鉴国外化学实验室的 经验 ,在吉森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让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在那里得到训练,从中培养出一代化学家。吉森实验室是一座供化学教学使用的实验室,它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在化学实验过程的同时进行讲授。
李比希为实验室教学编制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大纲,它规定:开始,学生在学习讲义的同时还要做实验,先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从天然物质中提纯和鉴定新化合物以及进行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学完这一课程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为 毕业 论文项目;最后通过鉴定获得博士学位。李比希这种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从系统训练逐步转入独立研究的教学体制,在他之前并未被人们认识到,而它为近代化学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李比希的个人荣誉
1860年被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还曾被选为德国。法国、英国、俄国、瑞典等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或名誉院士。
1873年4月18日,李比希患感冒逝于德国的慕尼黑。李比希作为科学巨人,名震欧洲。但是,科学真理是无情的,他不屈从于权力,也不依附名家的威望,他只偏爱实事求是的人。
在著名化学家波拉德发现元素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他发现,在残渣底部沉淀着一种棕红色的液体。他反复做了几次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继续下去,以当时李比希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完全有条件从这瓶液体中发现新元素溴。但是,李比希根本就没有做认真的化学分析,只是想,这些东西是通了氯气得到的,说明海藻中的碘和氯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然后就把这瓶液体放在柜子里,一放就是四年。1826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宣布,发现了新元素溴这种元素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这一发现,震惊了化学界。李比希看到了波拉德的报告以后,顿时想起四年前他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他赶紧翻箱倒柜,找出了那瓶棕色液体,认真地进行了化学分析,分析结果使他激动又痛心。原来,那瓶棕色液体不含有氯,也不含有碘,更不是他猜测的“氯化碘”,其成分正是波拉德发现的新元素溴。如果四年前李比希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那瓶棕色液体,那么发现元素溴的不是波拉德,而将会是李比希。 李比希失之交臂,他懊悔极了,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化学研究,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柜”。而且,他还把瓶子上的标签揭了下来,用镜框装上,挂在床头,不但自己看,还给朋友们看。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李比希用“错误之柜”警惕自己,教育学生。李比希逝世后,学术界对他十分怀念。人们把吉森大学李比希工作过的地方,改为李比希纪念馆,把李比希看成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的开路人。
看了“李比希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半途而废的名人故事5个
2. 名人的成长故事3篇
3. 伟人的成长故事5篇
4. 2016年正能量人物事迹
5. 名人成功人士的故事
“无机化肥之父”是谁?
德国有个化学家叫尤斯特斯·李比希,他从小就酷爱化学,对其他学科都不感兴趣。15岁那年,李比希连中学都没念完就辍学了。到了18岁,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人大学发奋苦读。大学毕业后,李比希就来到巴黎的索邦大学继续深造,1824年,他获得了化学博士。
20岁刚出头的李比希成为年轻有为的化学博士后,回到了德国。
他一回来,就受到黑森公国政府的重用,被聘为吉森大学的化学教授。他开始以自己那无以伦比的才华跻身世界一流化学家的行列。
在黑森公国首都市郊,有一大片农田。细心的李比希注意到,市郊的庄稼在逐年减产,农民脸上愁云密布、眉头紧锁。
一天,李比希来到城郊的庄稼地里,弯下腰仔细察看庄稼地和土壤。“要是能给土地添加些营养,庄稼不就会丰收了吗?”李比希自言自语道,又似乎是在对农民说。
农民有些好笑地说:“先生,这您就不懂了。我们庄稼汉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您的话说出去会闹笑话的。”
李比希可不在乎会不会闹笑话,回去后,他就开始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发现东方古老的国度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李比希清楚地知道,这一定是由于粪便中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能促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但是,这种方法不可能引进到欧洲来,因为人们在观念上无法接受。
李比希常常想:耕地到底缺乏什么?庄稼的生产又需要什么呢?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为了找到答案,李比希开始了大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苏打、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一定的作用。
弄清了这些,李比希对助手们说:“接下来的工作是研究出含有这些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的化学实验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世界上第一批钾肥、磷肥在这里诞生了。李比希把这些洁白晶莹的无机化肥小心地施洒在实验田里,密切注意着庄稼的变化。
可是没过几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助手们发现那些化肥晶体被雨水一泡后,很快变成液体渗入土壤的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的浅层。果然,收获的季节到了,实验田里的庄稼并没有显著的增产。
实验没有获得成功;有的助手有点泄气了。李比希说:“大家别灰心,成功是从失败中取得的,我们还得再深入一步,把它们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就可能接近成功了!”
于是,大家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咸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最后,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李比希和助手们把白色晶体和粘土、岩盐搅拌在一起,施在土里,然后种上庄稼。
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地,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绿油油的一片庄稼,而且越长越茁壮。转眼,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废弃的地竟获得了大丰收,胜过农民在良田里种下的庄稼。
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了,李比希成为德国农民们最敬仰的人物,“李比希化肥”也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造福人类,李比希被人们称为“无机化肥之父”。
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它是含有经人工化学合成或机械加工制成的对植物生长有促进和增产作用的肥料。
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上赫克里斯首先发现的。赫克里斯是众神之主宙斯之子,是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他曾创下12项奇迹,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内把伊利斯国王奥吉阿斯养有300头牛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他把艾尔菲厄斯河改道,用河水冲走牛粪,沉积在附近的土地上,使农作物获得了丰收。当然这是神话,但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粪肥对作物增产的作用。古希腊人还发现旧战场上生长的作物特别茂盛,从而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尸体是很有效的肥料。在《圣经》中也提到把动物血液淋在地上的施肥方法。
千百年来,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把粪肥当作主要肥料。进人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并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起因。化学家们从问世纪中叶开始对作物的营养学进行科学研究。19世纪初流行的`两大植物营养学说是“腐殖质”说和“生活力”说。前者认为植物所需的碳元素不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是来自腐殖质;后者认为植物可惜自身特有的生活力制造植物灰分的成分。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创立了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认为只有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有机质只有当其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李比希还指出,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如数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从而否定了“腐殖质”和“生活力”学说,引起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钾肥–1845年,李比希开始从事化肥的研究,但田间实验连遭失败。直到1850年,他受英国农业化学家T?韦的启发,把制作肥料的不溶性钾盐改为水溶性钾盐,才获得成功。当时德国北部多是沙地,一般人认为那里根本不能种植作物。但李比希把钾肥撒进沙土地,并种上作物。很多人认为:“沙里掺盐种庄稼,简直是骗人”,并把李比希看作是疯子。但一年后,沙地上竟长满了美丽的芜菁、大麦、黑麦和马铃薯。在农民眼里,李比希由疯子变成了神仙。
磷肥–李比希是钾肥的发明人,但他并不是第一种化肥的发明人。1838年,英国的乡绅L·B·劳斯发现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可生产出过磷酸钙,它对农作物有速效增产的作用。劳斯平 1842年获得磷肥的专利,这是世界上诞生的第一种化学肥料。同年,劳斯与另一位英国科学家J·H·吉尔伯特建立了著名的罗森斯特实验站,开展大规模的土壤肥力田间实验。劳斯和吉尔伯特反对李比希的不需要动植物肥料的说法。他们通过实验证明,用腐烂的动植物制造的肥料是土壤中氮元素的重要来源,他们还把动物骨头粉碎成骨粉,经硫酸处理,制成过磷酸钾,并证实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肥料。
1876年,英国职员 S·G·托马斯为钢铁厂发明了生铁除磷工艺,可使铁中的磷杂质变为复合磷酸盐而得到清除。两年后,托马斯发现这种磷酸盐钢渣经粉碎后是一种很好的磷肥,它被称为“托马斯磷肥”。
氮肥–1850年前后,劳斯与吉尔伯特在罗森斯特实验站的研究实验中,曾用提取煤气时所产生的氨制成硫酸按,发明出最早的氮肥,但这种化肥迟迟未能投入生产和使用。在很长时间里,氮肥的化工生产远远落后于磷、钾肥。
1898年,德国化学家弗兰克和卡罗研制出了碳酸铁,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新的化合物的用途。直到1901年,才由弗兰克的儿子发现了它,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氮肥。1906年,意大利首先建立了大规模的碳酸铁化肥厂。而最早发明的氮肥–硫酸铁1919年才开始投产。
1904-1908年,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成功地以电解水产生的氢与大气中的氮混合,通过高温、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了氨。1909年,哈伯与C?博施合作创立了哈伯一博施氨合成法,解决了合成氨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1912年,哈伯与博施完成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1913年,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合成氨工厂在德国投产。由于哈伯对合成氨的发明与工业化生产以及对世界范围内急需解决的氮肥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获得了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828年,德国著名化学家维勒就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但是,那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尿素作为一种人工氮肥的作用,当时合成尿素的重要意义在于维勒最先打破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界限,首次用人工方法制取了原先认为只有在活的有机体里才能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直到1920年,德国才用氨基甲酸镇大量生产尿素,然而这时的尿素并没有作为氮肥使用,而是用作制造炸药等的原料。后来美国杜邦公司开始生产尿素,并于1935年作为化肥投放市场。
目前世界上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化肥是氮、磷、钾三类化肥,其中又以氮肥为最。在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了10种元素是一般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它们是由空气供给的碳、氢、氧和由土壤供给的氮、磷、钾、硫、镁、钙和铁。到40年代,人们又征实了在10种基本的矿物质营养外,还应加上锰、硼、铜、锌、银和氯。与前10种元素相比,这6种元素仅需少量,故被列为微量元素。但它们对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加有微量元素的复合化肥得到了逐步推广使用。大量施用化肥,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西欧各国的经验,在各项增产措施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40-60%。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