铵态氮肥有什么特点
铵态氮肥主要是指液态氨、氨水,以及氨跟酸作用生成的铵盐,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特点:
1、铵态氮肥易溶于水,肥效快,作物直接吸收;
2、容易吸收不易在土壤中流失;
3、在碱性土壤中容易挥发;
4、在通气好的土壤中可以转化成硝态氮,易造成氮的淋失和流失。
什么是氮肥 氮肥的种类及作用
1、氮肥是以氮元素为主的肥料。它的种类很多,但作用基本一致。可以为植株的生长提供必备的养分,所以对于绝大部分植物来说都是有益的。但过量的施加氮肥也会对开花结果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合理的使用尤为关键。
2、常见种类
(1)铵态氮肥: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和液氨。这类氮肥的好处是容易被土壤吸收,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易氧化成硝酸盐,失去原本的功效。同时浓度高了对作物也有危害作用,还会抑镁、钾、钙等元素的吸收。而且在碱性土壤中容易挥发。
(2)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钠、硝酸钙和硝酸铵等等。这类氮肥更易溶于水,但不易在土壤中保存,很容易变成气体挥发。所以使用时要进行浇水,加速吸收。
(3)铵态硝态氮肥:主要是硝酸铵和与其相关的化合物。
(4)酰胺态氮肥:俗称尿素,含氮量很高,但并不是对所有的作物都适用。氮容易导致植株徒长,推迟开花和结果期。
3、作用功效
(1)氮肥对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缺氮往往会导致植株矮小、枝条瘦弱、根须较少,还会使叶子发黄,没有光泽。
(2)而氮肥过量则会使其生长过于茂盛,对其开花结果有阻碍作用,对于一些农作物会影响其产量。
氮肥有哪几种
氮肥品种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铵态氮肥:包括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氨。
2、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钾、硝酸钙。
3、铵态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铵、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
4、酰铵态氮肥:包括尿素、氰铵化钙、石灰氮。
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
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硫酸铵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种。
扩展资料:
贮存方法
1、如果是大量贮存,下面要用木方垫起20公分左右,上部与房顶要留有50公分以上的空隙,以利于通风散湿,垛与垛之间要留出过道。以利于检查和通风。已经开袋的尿素如没用完,一定要及时封好袋口,以利下年使用。
2、也可以部分代替蛋白质饲料,例如倒在奶牛青饲料中能代替一部分蛋白质饲料,但尿素的加入量不能超过青饲料的3%和总饲料量的1%,否则牲畜肾脏负担过重,容易引起疾病,大豆饼中含脲酶,不要与尿素混合供给。
3、如果贮存不当,容易吸湿结块,影响尿素的原有质量,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广大农户要正确贮存尿素。在使用前一定要保持尿素包装袋完好无损,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雨淋,贮存在干燥、通风良好、温度在20度以下的地方。
氮肥有哪些种类?
常用的氮肥品种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铵态氮肥
包括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氨。
(2)硝态氮肥
包括硝酸钾、硝酸钙。
(3)铵态硝态氮肥
包括硝酸铵、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
(4)酰铵态氮肥
包括尿素、氰铵化钙、石灰氮。
铵态氮肥有哪些种类,共性是什么,如何合理使用
碳酸氢铵编辑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也叫重碳酸铵。它由氨水吸收二氧化碳制成,产品是白色细粒结晶,含氮17%左右,有强烈氨臭味。它的水溶液呈碱性,pH值约为8(只要不是太稀,浓度对pH值的影响不大)。在20℃左右,碳酸氢铵基本上是稳定的,温度升高、湿度大时容易分解。
硫酸铵编辑
简称硫铵,由氨跟硫酸反应制得,产品是白色结晶,含氮20~21%。水解后的溶液呈酸性,所以硫酸铵属酸性氮肥。长期施用硫酸铵,土壤里形成较多硫酸钙,会破坏土壤结构,发生板结。在排水不良的水田中受厌氧菌的作用,SO2-4会还原成H2S,使水稻等作物的根部中毒发黑,因此,它的生产和施用日渐减少。但是,葱、蒜、麻、马铃薯、油菜等喜硫、忌氯作物仍要施硫酸铵。
氯化铵编辑
简称氯铵。产品是白色晶体,含氮24~25%。它也容易水解,水解后的溶液呈酸性,也是酸性氮肥。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氯化铵,虽然有氯离子积累,影响“忌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在我国降雨量较多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盐碱地、年降雨量少以及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内,要少用或不用氯化铵,以防止氯离子积累而加重盐害。[1]
硝酸铵编辑
简称硝铵,一般含氮量低于35%,但是该化肥使用时需防爆处理。
常见的氮肥有哪些?
一、铵态氮肥:肥料中的氮素主要以铵的形态存在,氨态氮肥主要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氨。氨态氮肥的特点是:
1、氨态氮肥易溶于水,溶解后均形成铵离子,铵离子能被作物根部直接吸收利用;
2、铵离子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吸附,因而不容易随水流失,适宜用在水田;
3、氨态氮肥在土壤中,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同样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4、氨态氮肥遇到石灰、草木灰或其他碱性肥料时,铵会变成氨气挥发损失。所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5、高浓度铵离子对作物,尤其是对幼苗产生毒害;
6、对钙、镁、钾等吸收具有拮抗作用。
二、硝态氮肥:硝态氮肥中的氮素,以硝酸根离子的形态存在,氨态氮肥主要有硝酸钾、硝酸钙、硝酸铵、硝酸钠。硝态氮肥的特点是:
1、硝态氮肥易溶于水,溶解后形成硝酸根离子,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2、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所以不宜用在水田,一般用在旱地;
3、硝态氮肥在土壤缺氧的条件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使硝态氮转化成氧化亚氮或氮气损失;
4、硝态氮肥有较强的吸湿性和助燃性,易燃易爆,在运输中要注意防潮防火;
5、硝态氮肥含氮量较低;
6、硝态氮肥能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
三、酰胺态氮肥:氮素以酰胺基形态存在,常见的酰胺态氮肥是尿素。尿素特点是:
1、含氮量高,含氮量46%。
2、易溶于水,呈中性,与绝大部分肥料可以混用;
3、在土壤中溶解后,大部分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需要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因此在温度低的季节使用,其肥效较铵态氮和硝态氮迟缓,应适当提前使用。
扩展资料
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营养价值,特别能增加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氮是农作物体内蛋白质的主要成份,没有氮,就不能形成氮白质,没有蛋白质也就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在作物体内,凡含蛋白质多的部分(如种子)含氮也多;含蛋白质少的部分(如衰老的茎杆)含氮也少。
不仅如此,氮还是叶绿素和许多酶的成份。叶绿素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物质,而酶是作物体内各种物质转化的催化剂。核蛋白、植物碱也都含氮。从而可以看出,氮在作物营养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物从第一片真叶出现后就开始吸收氮素。
氮肥施用不足时农作物一般表现出: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基部叶片逐渐干燥枯萎;根系分枝少;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著减少,甚至不分蘖,幼穗分化差,分枝少,穗形小,作物显著早衰并早熟,产量降低。
氮肥施用过量时农作物一般表现在: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往往过多,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秕粒多,作物产量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氮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