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甘蔗种来不甜
甘蔗靠近根部的比较甜 因为甘蔗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消耗养分。小甘蔗上下都不甜。长大以后,一方面制造出来的糖分增加,另一方面消耗养分减少,多余糖分就贮藏在甘蔗的下部分。所以成熟的甘蔗都是下段比上段甜。另外,由于甘蔗叶片进行合作用,需要大量水分,所以,甘蔗本身的水分大多在叶子附近,根部反而比较少,这样根部糖的浓度比较高,甘蔗下段比上段甜,
甘蔗不甜又硬,是怎么回事?该施加什么化肥呢?
甘蔗结实硬得很难咬断,水分少,一节甘蔗吃完牙疼嘴软。施农家肥长出的甘蔗皮薄肉嫩又甜又脆,吃甘蔗时稍不注意,甜甜的汁水就顺着手滴在衣服上了。象这么硬的甘蔗是因为什么,这是因为施了钾肥的缘故吗?
田里的甘蔗苗处在发蘖期时,正是追施发蘖肥的时候,建议大家施钾肥时一定要慎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甘蔗施肥的技术及如何巧施钾肥。
种植甘蔗,氮、磷、钾肥要合理施用
所有农作物在生长发育阶段,都离不开肥料三要素氮磷钾,甘蔗也不例外。氮肥能促进甘蔗的茎叶生长,氮肥充足,则甘蔗的叶片宽大浓绿,茎杆粗壮高大,茎节伸长快,而且甘蔗的肉质细嫩多汁。磷肥能促进甘蔗根系的发育和分蘖,甘蔗的根系发达后,不仅能提高吸收肥水的能力,而且因为根须扎得深分布广,更加强了抗倒伏的能力。甘蔗一旦倒伏就很麻烦,杆高茎粗很难扶稳,加上它的叶片锋利宜伤手,包叶上还布满了毛茸茸的小刺,粘在手上很不舒服。钾肥能促进甘蔗的茎杆强壮,使它不宜折断,它还能促进糖分的生成,增加甘蔗的甜度。
甘蔗的生长发育虽然离不开氮磷钾三要素,但也要合理施用,而且三种肥料元素最好搭配着使用,使它们互相制约或者互相促进。如果施肥方法不恰当,不仅会影响甘蔗的生长,还会严重影响甘蔗的质量。比如氮肥施用过多,而磷肥和钾肥却用量过少,甘蔗就会很少分孽,虽然长得快,却迟迟不成熟,甘蔗的茎杆非常脆嫩,每次起风都会被吹断许多。特别是吃甘蔗时连皮都剔不完整,一拉就断,而且一点都不甜,这就是我们湖北荆州土话常说的“肥漂了”。
如果磷肥施用多而氮肥却施得少时,甘蔗的根系就会过度发达,与植株的地上部分争夺养分,反而会抑制甘蔗的正常生长。如果钾肥施用过多,而氮肥却施得过少,甘蔗的茎杆就会结实得象根棍,别说被风吹折,就是用刀砍还得费力。虽说很甜,但牙齿稍微差点的人都不敢吃,就象我朋友去年种的甘蔗那样。
甘蔗对钾非常敏感,缺不得但又不能多,这个度要把握好。我种甘蔗就从不用钾肥,都是施的速效氮肥,和发酵的农家肥,农家肥里也含有钾元素,完全能满足甘蔗对钾的需求,也无需担心过量。给家里没有农家肥的支个招:种甘蔗时钾肥尽量早施,最好一次性施在基肥里,同时要相应的加大氮肥的用量。
甘蔗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
农村人种甘蔗,没有象技术书上分的那么详细,一般只把甘蔗的需肥期分为3个阶段:①幼苗期,②发蘖期,③茎节伸长期。甘蔗在幼苗期以前,和茎节伸长期以后需要的肥水都很少,但在幼苗期、发蘖期和茎节伸长期这3个阶段,所需要的肥水却较多,并且在这3个阶段,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状况还各有不同。
①幼苗期:甘蔗的幼苗期长得很慢,地下的根系开始发育,地上的茎叶也在生长,这时的甘蔗需肥不多,但又绝对不能缺,如果种植甘蔗时施的基肥充足,可以不用施肥,若是没施基肥,可以施少量的氮肥和农家肥。氮肥千万不要过量,以兔甘蔗苗生长过快,只往高长却不粗壮,从而导致甘蔗的茎和叶太过柔弱脆嫩,就象温室里的花朵,即不耐寒潮更不耐高温,劳作时稍不留意碰撞到,它就很容易折断。
②发蘖期:当我们发现甘蔗的种植行里,有小甘蔗苗长出来时,甘蔗就开始发蘖了。甘蔗最先发蘖生长出来的第一批小苗是最好的,芽粗苗壮长得也快,很快就会赶上先生的甘蔗苗。所以在甘蔗发蘖初期,要及时施速效氮肥和农家肥,我们把这次施肥叫分蘖肥,能很好的促使甘蔗早分蘖,争取一次全苗。等最早分蘖长出来的甘蔗苗约有筷子长时,就可以再施一次氮肥和农家肥,这是为甘蔗的茎节伸长贮备营养。施肥后马上培行,即可将肥深埋以免挥发,又可以有效的抑制继续分蘖。
③茎节伸长期:当我们剥开甘蔗的包叶,发现甘蔗的茎上有了节结,甘蔗就进入了茎节伸长期。这时甘蔗的需肥量达到了最高,而且这时的施肥很关键,会直接影响到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如果氮肥过盛,甘蔗就会“肥漂”,虽然水分多但犹如白开水,如果钾肥过盛,甘蔗虽然会很甜但很硬。这时我们就要看甘蔗的长势施肥了,长势弱生长慢多施氮肥,长势旺生长快,叶片宽大茎杆脆嫩易折,这时可以施少量的钾肥,不仅可以增加甘蔗的甜度,还可抑制甘蔗对氮的吸收。当然甘蔗生长正常,我们就正常施肥。
甘蔗好不好吃,确实与施肥有很大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知晓甘蔗的生长特性,以及肥料三要素之间能互相制约的特点,种出又甜又脆的甘蔗也不是难事。不过我们还是用自家产的农家肥种甘蔗最好,不用操那么多心,不仅各种营养丰富均衡,还省钱。
什么是氮肥氮肥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氮肥行业作为化工行业的一个分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氮肥行业发展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计民生。什么是氮肥? 氮肥种类有哪些呢? 氮肥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氮肥,欢迎阅读。
什么是氮肥
氮肥是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氮肥,也为无机盐的一种。
氮肥种类
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包括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氨水(NH3.H2O)、液氨(NH3)等。
铵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1、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
2、铵态氮易氧化变成硝酸盐。
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钠(NaNO3)、硝酸钙{Ca(NO3)2}、硝酸铵(NH4NO3)等。
硝态氮的共同特性:
1、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
2、NO3—吸收为主吸收,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
3、硝酸盐肥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
4、硝酸盐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
5、硝酸盐容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气体状态(NO、N2O、N2),从土壤中逸失。
铵态硝态氮肥
铵态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铵、硝酸铵钙、硫硝酸铵。[1]
酰胺态氮肥
酰胺态氮肥——尿素{CO(NH2)2},含N46.[2] 7%,是固体氮中含氮最高的肥料。
尿素
尿素是 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新鲜人粪中含尿素0.4%。
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 。
分子式:CO(NH2)2,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生产方法
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2NH3+CO2→NH2COONH4→CO(NH2)2+H2O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尿素产品有两种。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施用
尿素是 生理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施用:尿素适用于作基肥和追肥,有时也用作种肥。尿素在转化前是分子态的,不能被土壤吸附,应防止随水流失;转化后形成的氨也易挥发,所以尿素也要深施覆土。
氮肥 其他用途
调节花量
为了克服苹果地大小年,遇小年时,于花后5-6周(苹果花芽分化的临界期,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叶片含氮量呈下降趋势)叶面喷施0.5%尿素水溶液,连喷2次,可以提高叶片含氮量,加快新梢生长抑制花芽分化,使大年的花量适宜。
疏花疏果
桃树的花器对尿素较为敏感但嘎面反应较迟钝,因此,国外用尿素对桃和油桃进行了疏花疏果试验,结果表明,桃和油桃的疏花疏果,需要较大浓度(7.4%)才能显示出良好效果,最适合浓度为8%-12%,喷后1—2周内,即能达到疏花疏果的目的。但是,在不同的土地条件下,不同时期及不同品种的反应尚需进一步试验。
水稻制种
在杂交稻制种技术中,为了提高父母本的异交率,以增加杂交稻制种量或不育系繁种量,一般都采用赤毒素喷施母本以减轻母本包颈程度或使之完全抽出;或喷施父母本,调节二者的生长,使其花期同步。由于赤霉素价格较贵,用其制种成本高。人们用尿素代替赤霉素进行实验,在孕穗盛期、始穗期(20%抽穗)使用1.5%-2%尿素,其繁种效果与赤霉素类似,且不会增加株高。
防治虫害
用尿素、洗衣粉、清水4:1:400份,搅拌混匀后,可防止果树、蔬菜、棉花上的蚜虫、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杀虫效果达90%以上。
尿素铁肥
尿素以络合物的形式,与Fe2+形成螯合铁。这种有机铁肥造价低,防治缺铁失绿效果很好。此外叶面喷0.3%硫酸亚铁时加入0.3%尿素,防治失绿效果比单喷0.3%硫酸亚铁好。
我国发展
20世纪 以来,氮化肥的生产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土壤的平均氮肥力不高,氮素不易在土壤中积累,而现代集约化农业又促使土壤有机质与氮的过多损耗,在多数条件下单位氮素的增产量高于磷、钾养分。
我国的氮肥工业发展较晚,到1935年才先后在大连和南京建成两座氮肥厂生产硫酸铵。1949年前,全国累计生产的氮肥量为60万吨(N),主要用于沿海各省。新中国成立后,氮肥工业先于磷钾肥获得迅速发展。1953年我国年产氮肥以养分计算为5万吨,超过历史上1941年最高年产量4.8万吨。经过第一和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至1965年,全国氮肥产量已达103.7万吨(N)比1953年增长近10倍。以后,经过1969~1978年10年大、中、小型化肥厂并举的大发展时期,全国新建了1000余座小氮肥厂和10余座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氮肥厂。至1983年,全国氮肥产量猛增至1109.4万吨(N),成为仅次于前苏联的世界上第二位氮肥生产国。1991年全国氮肥产量达到151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共生产合成氨4629.85 万吨,生产氮肥3200.7万吨(折纯氮),其中尿素4147.13万吨(实物量)。2006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592.79万吨,比2005年同比增长8.0%;2007年1-11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248.58万吨,比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13.1%。
作物氮素
农作物含氮量
氮是植物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个营养元素。氮在植物体内的的平均含量约占干重的1.5%,含量范围在0.3%~5.0%。
作物 器官 N(%
水稻
茎秆 0.5~0.9
籽粒 2.0~2.5
小麦
茎秆 0.4~0.6
籽粒 1.5~1.7
玉米
茎秆 0.5~0.7
籽粒 2.8~3.5
棉花
纤维 0.28~0.33
茎秆 1.2~1.8
籽粒 4.0~4.5
油菜
茎秆 0.8~1.2
籽粒 4.0~6.5
豆科作物 茎秆 0.8~1.4
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一般集中于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新叶、分生组织、繁殖器官)。因此,氮素供应的充分与否和植物氮素营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农作物生育的有些阶段,是氮素需要多,氮营养特别重要的阶段,例如禾本科作物的分孽期、穗分化期,棉花的蕾铃期,经济作物的大量生长及经济产品形成期等。在这些阶段保证正常的氮营养,就能促进生育,增加产量。进入作物体内的氮素,也可能经由可溶性氮的分泌(如水稻叶尖分泌的叶滴),氮的挥发等方式而损失,这种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的顶部,尤其在开花至成熟期。
氮不足一般表现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农作物氮营养不足或过量的情况,氮营养不足的一般表现是: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基部叶片逐渐干燥枯萎;根系分枝少;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著减少,甚至不分蘖,幼穗分化差,分枝少,穗形小,作物显著早衰并早熟,产量降低。
氮过量一般表现
物氮营养过量的一般表现是: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往往过多,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秕粒多;棉花烂铃增加,铃壳厚,棉纤维品质降低;甘蔗含糖率降低;薯类薯块变小,豆科作物枝叶繁茂,结荚少,作物产量降低。
对氮素吸收利用
作物具有吸收同化无机氮化物的能力。因此,除存在于土壤中的少量可溶性含氮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酰铵等外,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盐和硝酸盐,既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吸收到体内的铵态氮,可直接光合作用产物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其它含氮有机物。而硝态氮在体内还原呈铵态氮后才能被吸收利用。植物吸收的氨和硝态氮还原成的氨,在体内不能积累过多,否则会使植物中毒,氨中毒使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未经还原的硝态氮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如养麦、烟草等旱作物和盐土上生长的耐盐植物,都能积累较多的硝酸盐,蔬菜也可在叶片中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由于作物体内与氨结合成氨基酸的有机酸,来源于光合作用产物,如丙酮酸(氨化后成丙氨酸),Q-酮戊二酸(氨化后成谷氮酸)。因此,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强度,这与群众在实践中认识的施肥效果往往在晴天较好较快的经验相一致。
缺氮的植株施用适量氮肥后,由于体内大量合成了高分子含氮有机物,使植株迅速生长和叶色变黑,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氮肥的效果最易从植株的长相和叶色改变中观察到。
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植物氮源的价值相同,但在两种氮源可以选择的条件下,不同植物的相对吸收量仍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受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土壤溶液的反应(PH)及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相对含量,两种氮源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大田作物中,一般烟草、棉花等旱作物对硝态氮的反应较好,水稻则较多吸收铵态氮。
植物能经由叶面和根直接吸收尿素和某些铵盐作氮源。但尿素在体内的同化过程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认为,尿素在作物体内尿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铵态氮后被利用。
土壤的氮素供应
从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土壤中的氮素流是一种不断转换形态,并有多通道循环的物质流。它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随着生物生产活动的不断强化和氮素的有机化,氮在土壤圈中将不断富集和表聚。
土壤是氮素多通道循环中一个最重要的库。随着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增加,土壤圈的氮素趋向积累;相反,随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降低氮素趋向减少。
土壤圈中伴随植物生长过程的氮的累积,谓之氮的生物学富集。这是一个农田系统中最经常发生的过程,是指相对惰性的气态氮(N2)及无机氮化物(NO5、NH4+)经由各种生物学途径逐渐转变成积极参与循环的有机氮(-NH2等)及其各种矿化和腐殖化的含氮产物。使用”富集”一词,显然还包含着人类希望增加土壤圈中含氮有机物的这样一个目的在内。
农田氮在土壤圈中的生物学富集,主要依赖于碳的富集(氮的有机化),即依赖于光合作用或有机物第一性生产过程(绿包植物生产)的强度。通常需20份以上碳才能富集一份氮(碳氮比≥20)。
随着土壤圈中氮的生物学富集,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作物产量不断增加,氮素物质流中有机氮的比率不断增大,因而依靠第一性产品营养的第二性生产(动物生产)及相应的氮循环也随之被大大强化。在我国条件下,一亩农田氮的年收获量增加3公斤(约合150公斤粮食及相应的秸秆),将其转化为饲料时即可多饲养一头猪,因此,农田系统中氮的生物学富集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次,伴随氮的生物学富集及有机化,氮在土壤中将日益表聚,氮素表聚主要与作物根系及相应的生物活动在土壤中由上而下呈锥型分布,植物残体及人类耕作施肥活动集中于土壤表层等因素有关。
氮的表聚现象,一般有利于当季生物产量,因而,如按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排列,表土层含氮越高,表层与亚层之间的含量差异越小,则土壤越肥沃,作物产量一般较高。
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与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相比,氮在不同生态圈中存在的主要形态不一,几乎在所有通道的循环,都伴随氮的形态变化,且主要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生物化学变化,因此,只有各种生物的参予,才能发生氮形态在各子系统的变化,保持气圈中分子态氮的绝对多数和一定生态条件下各种氮化物的相对稳定。即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完成及其强度,紧密地依赖于生物链。从实际生产的要求出发,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作物增产的需要,以各种形式对农田施用氮素,以期增加对光能的利用,最基本的手段是施用化学氮素和有机氮素,充分利用生物固氮;另一方面,人们也将充分利用作物生产的有机氮素,发展和强化动物生产,进而控制和利用各种含氮物质的微生物分解和生物化学反应的进程,提高生物氮素的系统效益。于是,随着作物生产量的增加,各个通道即氮循环也随之被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存在”高投入,高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等不同类型。因此,对农田生态系统投入氮越多,经由其各个通道循环的氮量也越多,损耗也越大。这是生产条件下氮素施入量与氮素收获量不成比例,且随施入量递增呈现报酬递减趋势的一个根本原因。
随着化学氮肥的增施,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逐步增加,但单位氮素的增产量及边际效应却逐步降低。显然,未被作物利用的那些氮素,用于强化土壤中各个通道的氮循环了。因而,一方面土壤中残留氮的总量增加,能促进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活动,土壤氮素释放量和作物单产的增加。随着对农田施氮量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向气圈和水圈的氮素耗散,强化了能引起氮损失的各个通逍。因此,一般说对农田施氮量越高,氮循环强度也越高。与此相应,将形成作物高产和氮素低效高损耗这样两个方面相互相成的效应,反之亦然。有鉴于此,人们经常把农田氮素年收支状况,作为肥料氮量一定生态条件下氮循环强度的指标。作物一生中所吸收的全部氮素,50%~80%来自土壤,随作物类型、土壤供氮条件与施氮量,施肥时期等因素的不同而异。
氮肥 贮存方法
1、尿素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理化性质较稳定,施后对土壤性质没有影响,可施用于任何土壤和作物,可做根外施肥使用。同时尿素也是树脂、塑料、炸药、医药、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2、尿素也可以部分代替蛋白质饲料,例如倒在奶牛青饲料中能代替一部分蛋白质饲料,但尿素的加入量不能超过青饲料的3%和总饲料量的1%,否则牲畜肾脏负担过重,容易引起疾病,大豆饼中含脲酶,不要与尿素混合供给。
3、尿素如果贮存不当,容易吸湿结块,影响尿素的原有质量,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广大农户要正确贮存尿素。在使用前一定要保持尿素包装袋完好无损,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雨淋,贮存在干燥、通风良好、温度在20度以下的地方。
4、如果是大量贮存,下面要用木方垫起20公分左右,上部与房顶要留有50公分以上的空隙,以利于通风散湿,垛与垛之间要留出过道。以利于检查和通风。已经开袋的尿素如没用完,一定要及时封好袋口,以利下年使用。
氮肥 生产原料
天然气、煤炭、石油是生产化肥的三大原料,通常被称为气头、煤头、油头三类,由于石油和煤炭价格的升幅远大于天然气,故按成本优势排列为气头、煤头、油头。比如07年气头企业云天化尿素的毛利率达47.1%,而煤头企业华鲁恒升尿素的毛利率为21.5%。
氮肥 注意事项
长效氮肥施用
长效氮肥适宜于各类农作物和各类土壤条件。我国推广使用的长效氮肥主要有两个品种:长效尿素和长效碳酸氢铵,其施用方法与尿素、碳酸氢铵基本相同。具体施用要点如下:
(1)长效氮肥的氮素释放相对缓慢,释放高峰期比尿素约迟5天,故应比尿素的常规施用期提前。一般早春提前5-6天,夏季提前3-4天为宜。
(2)长效氮肥在土壤中的保氮能力比较强,利用率也较高。因此,它的用量比一般氮肥要略少些,通常比常量减少10%-15%为宜。
(3)由于土质不同,长效氮肥在土壤中吸收保存能力也有明显差异。粘土的吸收保存能力较强,一次用量可多些;而沙质土应以少量多次施用为宜。
(4)要根据作物不同的吸氮特性,科学施用长效氮肥。
提高利用率
1.氮肥适宜施用量推荐
主要可分两大类方法:(l)以土壤供氮量的预测为基础的方法;(2)不需要预测土壤供氮量的方法。两类方法都只是半定量的,需强调:(l)以无氮区作物累积氮量为量度的土壤供氮量(Ns)与作物特性及生长期间的水热条件等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非土壤来源氮量的强烈影响;(2)土壤有机氮的形态与其生物分解性并无明确的联系,因此,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Nm)的化学指标只是经验性的;(3)因此,在理论上,Ns与Nm之间不一定有高的相关性,除非各田块间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各个因素以及非土壤来源氮的数量都相近。“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有利于氮肥施用量的地区性控制。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是指在同一地区的同一作物上,从氮肥施用量的试验网中得出的各田块适宜的平均值。
2.深施。
这是一项成熟的、效果明显的技术,包括稻田深施,无水层混施、旱地表施后灌水。研究证明,深施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氨挥发,其效果大小取决于施氮肥后田面水(稻田)或土表(旱地)中存留的氮肥量。
3.施用时期。
利用作物对化肥氮的竞争性吸收以降低土壤中化肥氮的浓度,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其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并已得到许多田间试验证实。因此,在不同时期氮肥施用量的分配上,应在保证作物前期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长前期的氮施用量,并将重点移到生长中期。
4.硝化抑制剂。
硝化过程中有微量N2O逸出。而且,所形成的硝态氮易于通过反硝化和或淋洗而损失。因此,硝化作用的抑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
5.脲酶抑制剂。
主要是PPD和NBPT,及其配合使用。国内还有氢醌和涂层尿素,并研究了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的配合使用。研究表明,使用脲酶抑制剂后氨挥发的减少量与对照不使用脲酶抑制剂的氨挥发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但是,减少总损失的量与对照的总损失量却并无相关。
6.全国几乎所有的土壤和作物都需要施用氮肥。
氮肥的科学施肥原则是对不同作物、地块和不同生育期的具体施肥量进行实时、定量调控。例如,目前我国大田作物施氮量(N)一般每亩8-15kg,约一半作基肥,其余主要作追肥,具体施肥量应通过土壤测试确定。
7.除小麦等密植作物撒施后灌水、水稻水层撒施外,都要施后覆土。
氮肥基、追、种肥都用,是追肥主角
氮肥氮元素比率
尿素[CO(NH2)2] -约46.7%
硝酸铵(NH4NO3)-约35%
氯化铵(NH4Cl)-约26.2%
硫酸铵[(NH4)2SO4] -约21.2%
碳酸氢铵(NH4HCO3)-约17.7%
甘蔗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每一 种植 物的营养特点及施肥的技术都是不一样的,你知道甘蔗的营养特点及施肥的技术是什么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介绍的甘蔗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甘蔗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一、甘蔗营养特点
(一)需肥量大。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都很大,每生产1吨蔗茎,需吸收氮1.5 - -2千克 ,磷1—1.5千克,钾2 –2.5千克。一般亩产蔗茎3吨以上,高产可达7吨。
(二)生育中后期需肥量大。在整个生育期需肥总量中,幼苗期占1%左右,分蘖期占8%–12%,伸长期占50%以上,成熟期占20%–40%。伸长期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50%–60%,磷和钾各占70%;成熟期吸收氮占30%–40%,磷和钾各占20%左右。因此,伸长期吸收氮、磷、钾最多,对产量的形成和影响也最大。
(三)对钾素的需求多。甘蔗对钾素需求最多,所以增施钾肥可明显增产,并能促进成熟、提高糖分。
二、甘蔗施肥技术
(一)施足底肥。施足底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为蔗芽早生快发、根系发达、分蘖早而壮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底肥不足,只靠追肥,则苗不壮,基部细,容易上粗下细,根基不牢,易倒伏。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000 –1500千克、尿素2.5 - -5千克 、过磷酸钙15 –20千克、钾肥5 –7.5千克。肥料充足时可在耕地时将一部分肥料撒施后翻压,留一部分肥料在下种时施于蔗沟中,下种后盖土。如肥量不多,则宜集中在下种时施于植蔗沟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底肥的作用,宜在施用前将磷肥与有机肥均匀混合后堆沤半月以上,再与氮、钾速效肥混合均匀施用。播种后,每亩再浇施清水粪1500 –2000千克。
(二)早施提苗肥。苗期根系大量生长,叶片和分蘖不断产生,早施提苗肥既促进蔗苗和根系的生长,又促进叶片生长,使叶面积不断扩大,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提苗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在基本齐苗、幼苗有3叶–4叶时施用。每亩施清水粪2000 –2500千克,配施尿素2.5 - -3千克 或碳铵10千克左右,如粪肥不足,可增加化学氮肥用量。由于蔗株还没有封行,根系也不发达,吸肥力还不强,为减少肥分的挥发损失,宜结合中耕培土进行穴施、对水施,特别在干旱时更应对足水穴施。
(三)稳施攻蘖肥。分蘖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施用量和施用次数。如果底肥和提苗肥比较充足,蔗苗壮,可在分蘖期1次施完,施肥量宜少。若底肥不足,提苗肥又不够,幼苗长势弱,应增加施肥量,并分2次施用。1次在分蘖初期施用,用以促进分蘖,称攻蘖肥;1次在分蘖盛期施用,保证分蘖生长壮,称壮蘖肥。分蘖肥一般每亩用人畜粪液肥1500 –2000千克加尿素5 –7.5千克,对水穴施。
(四)重施攻茎肥。伸长期是甘蔗一生中生长量最大的时期,吸肥量最多,攻茎肥是增产的关键,必须重施。由于磷、钾肥主要作底肥和前期施用,因而此期主要是追施氮肥,使蔗株有充足的氮素营养,叶色浓绿,光合作用强,生长快,生长量大。攻茎肥一般在伸长初期和伸长盛期分2次施用,每次每亩用尿素5千克—7.5千克或碳铵15千克沟施或穴施,并结合中耕培土施入,以促进蔗根生长,增强吸收功能,加固蔗株,增强抗倒力。如果前期磷、钾肥施用不足,应在此期补施,使之既能达到最大的限量,又不致因氮肥过多而降低含糖量和产量。
(五)补施壮尾肥。为促进和维持甘蔗的后期生长,养育地下部蔗芽,为翌年宿根生产打好基础,应补施1次壮尾肥。壮尾肥一般在成熟前2个月施用,每亩用碳铵5千克—7.5千克对水后施用。施用时间不宜过迟,施肥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延迟成熟和降低糖分。肥料施用后进行高培土。收获前1个月若出脱肥现象,应进行叶面喷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尿素500克,兑水100千克稀释后喷雾。
甘蔗喜钾可早施
甘蔗生育期分为苗期、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末期、工艺成熟期。各生育期氮磷钾需求量约占总量的百分比为:苗期6%、分蘖期16%、伸长期70%、工艺成熟期8%。苗期需氮较多、分蘖期需磷多、伸长期需钾多。甘蔗喜钾,氮磷钾需求约1∶0.24∶1.23。磷钾肥可早施,在植物体内易被转移,供后来需求。苗期吸收养分虽少,但能促根发育,早分蘖、多分蘖,提高有效蔗茎;伸长期2~3个月是吸肥高峰,要重追肥。
甘蔗喜热,华南地区以及四川等为主产区,亩产蔗茎一般为5000~7000公斤。按这个产量水平,每亩施肥量建议:1.基肥:尿素10公斤,普钙50~75公斤,氯化钾25~30公斤,优质有机肥100~200公斤;2.分蘖肥:尿素7~12公斤;3.攻茎肥:尿素20~25公斤,分1~2次施。氯化钾可全作基肥,或基肥和分蘖肥各半。产量偏高施肥量取上限,偏低取下限。广西农科院甘蔗大田试验,在相同氮磷用量时,施钾比不施钾:蔗茎增44%,蔗糖和纯度各增8.7%和4.8%,还原糖和纤维素各减16%和4.8%。说明氮磷钾均衡施用,能优质高产。
甘蔗基肥在下种前施于植沟中,下种后盖土;追肥时对苗肥或壮尾肥可对水淋施,或根外喷施,其他时间采用穴施或沟施,结合田间培土。甘蔗除施用含钙、镁养分的肥料外,有时也增施硅肥能坚固茎叶,减轻虫害和倒伏。中微量元素和硅肥,要因地制宜,可隔2~4年施一次;施肥多采用根外喷施,少用土施,省肥、省钱又显效。甘蔗产区雨量大,施用适量氯基肥,不会出现土壤含氯明显增加。
黑皮甘蔗生长中后期如何管理
黑皮果蔗生长中后期的管理目标主要是进行增粗和积累糖分,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具体技术 措施 如下:
施肥。黑皮果蔗生长中后期每15天施一次肥,以氮磷钾完全肥和钾肥为主,每次每亩施氮磷钾复合肥50-60公斤,硝酸钾20-30公斤,对水淋施,或雨后撒施,或对蔗地灌一次“跑马水”后撒施。
培土。施肥后,将畦沟内的稀泥土铲起培在黑皮果蔗植株周围,以加厚表土层,既能稳定加固植株,防止倒伏,又能促发新根和保护新根,增强吸收功能,还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水分损失,保持土壤湿润。
蓄水。黑皮果蔗生长中后期对水分的需要量很大,必须要将畦沟蓄满三分之二以上的清水,以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使黑皮果蔗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叶面追肥结合喷施激素。在黑皮果蔗生长中后期,必须每15天叶面喷施一次1000倍阿维菌素、1000倍啶虫脒、600倍噻菌铜、300倍蔗丰宝、1000倍KT-30、300倍硝酸钾混合液,或1000倍甲维盐、1000倍吡虫啉、1000倍甘蔗病无踪、1000倍蔗苗乐、1000倍天然芸苔素、300倍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以利增粗和积累糖分。
氮肥与粮、棉、油、糖等作物品质有何关系?
氮肥对粮、棉、油等作物品质的影响,主要是提高蛋白质的含量。通常在正常生长的植物所吸收的氮素中,约有75%形成蛋白质。据报道,小麦从不施氮增至每公顷施N 325千克时,其小麦蛋白质含量从7.9%增至12.3%,而且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含量高的小麦做成的面包,其膨松性和商品特性有明显改善;水稻施氮能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垩白率;棉花施氮能增加纤维长度和棉籽中蛋白质含量;油料作物大豆蛋白质含量也因增施氮肥而增加;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因施氮而增加,而茶多酚含量则减少,酚氨比下降,则绿茶品质好。然而,偏施氮肥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大麦发芽率很低;稻米蒸煮品质下降;油料作物向日葵不仅脂肪含量降低,而且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降低油脂质量;甜菜、甘蔗中蔗糖含量减少;棉花衣分降低等。所以,氮肥用量要合理。
农民栽种甘蔗喜欢挖沟壑,有哪些缘故呢?
甘蔗是不少朋友喜欢的水果之一,甜度高,水分大。你知道如何种植甘蔗吗?如何在种植过程中提高甘蔗的糖分含量呢?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种植甘蔗提高糖分的问题。
影响甘蔗的因素和如何做?
第一甘蔗的生长习性:甘蔗属于禾本科植物,甘蔗喜欢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降水量丰富的生长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大多数土壤都能够种植甘蔗,其中以粘壤土、壤土、沙壤土的种植效果最好。最佳的种植位置在北纬24度以南的地区。了解清楚甘蔗的生长习性有助于我们在种植甘蔗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第二甘蔗的种植时间:甘蔗的种植时间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来定。甘蔗的种植时间一般为春秋两季进行种植,春季种植时间在1月底到3月份种植,最晚不能超过4月中旬,秋季的种植时间在8月份到9月份种植。其中最适合甘蔗糖分积累的播种时间为秋季,秋季的气温温差比较大,有利于甘蔗的糖分积累,糖分相对要高一些。其次就是宿根甘蔗的糖分积累要比春季种植的甘蔗的糖分积累早,因为宿根甘蔗的生长期较长,进入蔗糖积累的时间早。种植户需要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种植时间进行种植。
第三甘蔗的品种选择:甘蔗的品种对甘蔗的糖分影响很大,这主要和甘蔗的不同品种的种性决定的。想要种植出来糖分含量高的甘蔗自然是要选择适合的甘蔗品种了。另外在选择甘蔗品种的时候除了关注糖分的问题之外,还需要注意甘蔗品种的抗性、产量以及是否适合当地种植环境等问题,这样选择出来的甘蔗品种才能够种植出来糖分高、品质高的甘蔗。其次在选择品种的时候最好选择不容易开花的甘蔗品种。因为甘蔗开花就意味着进入了生殖生长阶段,这时候营养会大量的供给给花穗的生长,造成甘蔗出现糠心,糖分下降的问题。发现甘蔗出现开花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摘除。或者在8月份的时候追施氮肥,促进甘蔗植株生长,推迟花期。
第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对甘蔗的糖分积累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田间管理当中甘蔗生长过程中肥料、病虫害、霜冻等都是影响甘蔗糖分积累的因素。早起使用氮肥能够起到推迟花期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甘蔗糖分,但过多的使用氮肥则会导致甘蔗糖分下降。磷肥和钾肥也是甘蔗生长过程不可缺少的肥料,适当的磷肥能够促进甘蔗的早期糖分的积累。钾肥对甘蔗的蔗糖的合成和运转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病虫害,眼斑病、棉蚜虫、黄螟等都是对甘蔗糖分积累影响较大的几种病虫害。另外甘蔗种植密度过大,倒伏等,造成甘蔗生长环境的通风性变差,光照不足等也会造成甘蔗糖分积累下降。种植户在种植管理上需要合理,保障甘蔗养分供给充足,生长密度合理等,这样才能保障种出来的甘蔗甘甜可口!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