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如何防治?
枣疯病俗称扫帚病、公树病、从枝病等,全国各枣区均有发生,为毁灭性病害,有的造成全园毁灭,河北沧州一带罕见。20世纪70年代认为病毒为害,80年代又从病树中发现类菌质体,认为是病毒与类菌质体混合感染。据近些年的研究可基本确定为类菌质体病害。
(1)发生规律①通过带病苗木、接穗,嫁接或叶蝉类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
②枣疯病菌在病树的韧皮部,通过筛管体内传布,病原菌在树内分布不均匀,健康枝条中可基本没有病原菌。
③山区管理粗放,病虫防治不力的枣园,树势衰弱,植被丰富的枣园发病严重,而沙地和盐碱地枣区发病轻,可能与植被少、传病昆虫少、盐碱对病源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关。
④不同品种抗枣疯病的能力不同、不同的间作物与周围树木组成不同,均影响枣疯病的发生与蔓延。
(2)防治方法①引进苗木、接穗要严格检疫,杜绝传染源。
②新建枣园提倡采用无毒苗木,改接枣树要采集无毒苗木接穗进行嫁接。
③发现病株包括根系要彻底刨除销毁,消灭传染源。
④及时做好叶蝉类刺吸式口器昆虫的防治,减少昆虫传播机会。
⑤在病树上作业的工具要彻底消毒,减少作业工具的传病。
⑥有资料介绍,发病较轻的树可采用彻底锯除病枝,主干环锯,断根及打孔注射药物等手术治疗,治愈率可达50%以上。笔者仍建议发现病株要彻底刨除为好,尽管50%以上的治愈率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50%的传染源的存在仍有继续蔓延的可能。
⑦要加强枣园的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抵抗各种病害能力。
什么是枣疯病?
枣疯病是我国枣树的严重病害之一。一旦发病,翌年就很少结果。病树又叫“公枣树”,发病3~4年后可整株死亡,对生产威胁极大。我国南北方各枣区均有发生,但以四川、广西、云南、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病最重。四川眉山、广西灌阳枣区近几年来枣疯病相继暴发成灾,并日趋严重。
枣疯病的发病的因素有哪些?
①枣疯病的发生流行和几种菱纹叶蝉的分布及猖獗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有侧柏的坟地是菱纹叶蝉主要越冬繁殖的地方,故病株首先出现在有侧柏的坟地附近,越靠近侧柏林,枣树染病的机会越多。
②发病与间作物品种有关。与小麦、玉米间作的水浇地枣园发病率高,为14.4%;与花生、甘薯或芝麻间作的沙岗旱地枣园,发病率低,为3.6%。因间作小麦、玉米地适于传病昆虫菱纹叶蝉的越冬和繁殖,水浇地徒长枝多,易被侵染。后者则完全相反。
③枣疯病病情与树龄大小有关。小于20年生的幼龄树发病重,50~100年生的中老龄树发病轻。因为幼树徒长枝多,利于传病的菱叶蝉取食,结果大树徒长枝少,不利于传病昆虫取食。
④发病与枣的品种有关。在河南产量最高的扁核酸和灰枣感病最重,发病率可达40%以上。其次是广洋枣,发病率为20%。九月青和鸡心枣发病较轻,为4%和5.9%。灵宝枣发病最轻,仅为0.6%。
⑤发病与管理水平有关。枣园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发病重,反之发病则轻。
枣疯病是什么?
Mycoplasma-like organism
症状(图1-48)
图1-48 枣疯病
1.病枝(丛生症状) 2.病枝叶、花、果 3.健枝叶、花、果
枣疯病为害枣树和酸枣树。病树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表现出不正常的生育状态。地上部分的主要症状为花变叶,芽不正常荫发引起的枝叶丛生,枣吊末端延长生长,嫩叶明脉和黄化,叶片卷曲和耳形叶等。花变叶的特征是花柄变长,呈明显的小分枝。症状严重的花器、花盘也发生退化,萼片肥大变成小叶,呈深绿色,有时这种小叶的腋芽又萌发出小枝。花瓣也变成小叶,纵皱肥大。雄蕊仍保持原形,但雌蕊的子房肥厚,呈柱状延伸,有的柱头顶端变成两片小叶。另一类型是雄蕊变成小叶,子房变成短枝,其腋芽往往又萌发,再生成短而细的枝叶,继续延伸生长。变态的花不能结果,花柄延长的花虽能结果,但多提早脱落。病果较健果小而瘦,果端呈锥形。有些品种果面有红色条纹和圆形淡色晕斑,呈花脸状,果肉组织疏松,失去食用价值。芽的不正常萌发,主要表现为一年生发育枝上的正芽和多年生发育枝上的隐芽萌发成发育枝,并继续萌发和生枝,如此继续萌发生枝,形成丛枝状,秋季干枯不易脱落。枝条的不正常生长,主要是结果母枝(枣股)延长生长变成发育枝,多纤细而直立,节间缩短,叶片小,叶色变黄。另有一种花叶型症状,较少见,多发生在嫩枝顶端,叶面有黄绿相间的斑点,有时叶脉褪绿呈明脉状,叶缘向内卷曲呈匙形,叶片凸凹不平,秋季不易脱落。
地下部分最明显的症状,是不定芽发育成丛枝。同一条侧根上可生出多丛,出土后枝叶细小,黄绿色,生长到30厘米左右即枯死。最后根部腐烂,韧皮易剥落。
病原
枣疯病的病原物是一种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把病组织制成超薄切片观察,从枣疯病一年生枝梢及根的韧皮细胞中,都发现有多形态而具质膜的微生物,大小130—500nm。质膜结构明显清晰,厚约10nm,细胞内充满电子致密度不匀的细胞质,有的核酸丝结构清晰。提取的病原物大小为92—250nm,呈准球形、长圆形、念珠形,成堆存在,外缘具典型的质膜。叶脉筛管细胞中的类菌原体,质粒大小为80—720nm。
发生规律
枣疯病除嫁接传染外,还可通过中国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chinensis Anufriev)和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传播,其中尤以前者虫口数量大,传病力高,是枣疯病的重要传病介体。中国拟菱纹叶蝉第一代成虫,饲病7天,平均传病率为40%,潜育期10—12个月。嫁接传染的潜育期为2—12个月。枣树开始发病时,一般多从部分枝条、枣股和根蘖上显现症状,偶有整株同时发病。发病后小树一般1—2年,大树3—4年即全株枯死。在同一株树上,下部枝条比上部枝条发病早,但症状表现上部比下部重。枣疯类菌原体侵入树体后,通过韧皮部先下行到根部,并在根部增殖,然后再上行到树冠各部分而诱发症状。一片健枣林在初发病时,病树自然增长率较缓慢,但如果不把新病树及时刨除,田间病树逐年积累,病害年增长率就越来越快,数年之内全园即可病毁。病树各部位的含氮总量比健树高,但糖的含量明显降低。病树叶片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比健叶高10—15倍,其中谷氨酰胺和天门冬酰胺比健叶高4—5倍。此外,病叶中还有精氨酸、多肽和一种吲哚化合物的积聚,可见病树的代谢生理已受到严重干扰。枣树不同品种的抗病力有相当差异。乐陵小枣、圆铃枣等最感病,长红枣耐病力较强。野生酸枣单株间感病性差异也较大。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枣树发病多。盐碱地区枣疯病发生少。嫁接苗3—4年后发病重,根蘖苗进入结果后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刨除病株,禁用病株根蘖
苗枣疯病株是传病的根源,应及早彻底刨除,以防继续传病蔓延。刨除病株时,应将大根一起刨净,以免再发生带病根蘖。挖取根蘖苗时,应严格选择,避免从病区引入根蘖苗。
2.选用无病砧和接穗
利用野生酸枣嫁接大枣时,应严格挑选无病酸枣砧木,并应从无病区大枣母株上采集接穗。
3.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4.定期喷药杀灭传病昆虫
根据山东的防治经验,4月下旬,喷布50%甲基一六〇五乳油1000倍液;5月中旬,喷布10%氯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6月下旬,喷布80%敌敌畏乳油2000倍加用20%粉锈宁乳剂2000倍液;7月中旬,喷布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加用20%粉锈宁乳剂2000倍液,结合及时刨除病株,可基本控制枣疯病的发生蔓延。
5.药物治疗
对枣疯病树,在树干近地面15cm处,用木钻互相垂直打两个深度为干径2/3的孔洞,只留一孔,另孔堵塞,注射10000—500ppm土霉素50—500ml,或1000ppm盐酸四环素1000ml,无论对当年疯或往年疯、局部疯或全株疯的病树,都有明显疗效,但疗效不能持久,只能维持2—2.5个月。
枣疯病的症状有哪些?
枣疯病主要侵害枣树和酸枣树。一般于开花后出现明显症状。主要表现在:
①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
②芽不正常萌发,病株1年生发育枝的主芽和多年生发育枝上的隐芽,均萌发成发育枝,其上的芽又大部分萌发成小枝,如此逐级生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丛状,叶片小而黄。
③叶片病变,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以后整个叶片黄化,叶的边缘向上反卷,暗淡无光,叶片变硬变脆,有的叶尖边缘焦枯,严重时病叶脱落。花后长出的叶片比较狭小,具明脉,翠绿色,易焦枯。有时在叶背面主脉上再长出一小的明脉叶片,呈鼠耳状。
④果实病变,病花一般不能结果。病株上的健枝仍可结果,果实大小不一,果面着色不匀,凸凹不平,凸起处呈红色,凹处是绿色,果肉组织松软,不堪食用。
⑤根部病变,疯树主根由于不定芽的大量萌发,往往长出一丛丛的短疯根,同一条根上可出现多丛疯根。后期病根皮层腐烂,严重者全株死亡。
(2)病原枣疯病病原为类菌原体(MLO),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多形态质粒。无细胞壁,仅以厚度约10纳米单位的膜所包围。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形状多样,大多为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一般直径为250~400纳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