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是什么?
(1)农业防治。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改人工拔秧移栽为小苗带土移栽。实行轮作倒茬,杜绝带病残体入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均可减少发病。带病稻草应及早作燃料烧掉,或堆沤肥料,充分腐熟后施用。严禁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把、覆盖秧床,也不要将病稻草堆放在水稻田边。采用适氮、高钾的肥水管理方法,促使秧苗生长健壮。
(2)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方法。用25%施宝克5000倍液,或浸种灵4000倍液,或健秧宝4000倍液,或25%辉丰百克4000倍液等浸种,浸种60小时后不必淘洗,即可催芽播种,防效均在95%以上。
(3)药剂防治。
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可减轻病原的再侵染。田间发现病株后,每亩用25%施宝克乳油4毫升喷雾。在制种田,母本齐穗至始花期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7毫升加25%三唑酮乳油3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能有效地抑制病原侵染。
水稻的恶苗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病秧苗比健苗显著高瘦纤细,叶色浅绿,披张度大,根系不发达,不分蘖或少分蘖;部分病苗在移栽前就枯死,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层。
本田期发病,病株也高又细,叶色浅,节间加长,节部常弯曲露于叶鞘外,下位节上常长许多倒生的不定须根。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以后茎秆逐渐腐烂,根部变黑,至孕穗期病株枯死。
潮湿时,枯死的病株表面密布粉红或白色霉层,后期产生黑色小粒点。轻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少变褐或成白穗,潮湿时,颖壳夹缝处也长出粉红霉层。
水稻恶苗病是什么?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情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种子田。常发病区可到无病区调种。
(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可选用2%福尔马林闷种3小时(事后用清水冲洗)或1%石灰水浸种24小时;其他药剂还有:线菌清每包15克,加清水8千克,浸种6千克,浸24小时;25%溴硝醇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35%恶苗灵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50%多菌灵用种子重量的0.2%浸种48小时或强氯精10克对水3~5千克,浸4~5千克种子,先用清水浸种12小时,再按以上比例浸种72小时。
水稻恶苗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出现,往往能导致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一半,因此找到原因做好预防刻不容缓。水稻恶苗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1、 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2、 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这种病害的病菌喜欢高温,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土温在30-35℃时病苗出现最多,25℃时病苗出现少,种子和秧苗有外伤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3、 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4、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属子囊菌。播前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极高,收获后秸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病残体上病菌在田间和种子上的积累。
了解好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条件,做好相关防治措施,就可将发病率大大的降低。
水稻恶苗病什么症状,如何防治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感病重的稻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感病轻的种子发芽后,植株细高,叶狭窄,根少,全株淡黄绿色,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菌丝。
水稻恶苗病,重点是防,可以用咪鲜胺浸种处理来防止该病发生,已经发生了水稻恶苗病,可以用咪鲜胺喷雾防治,但是效果不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