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黑穗病要怎样防治?
小麦黑穗病的防治措施:(1)种子处理。用药剂拌种是防病的关键,可消灭种子带的病菌并使种苗在生长中不受侵染。
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防效很好。
也可用25%施保克(咪鲜安)乳油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1:1的比例混合,再以种子重量0.2%的此药拌种,也有极佳的防治效果。
春麦区也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冬麦区不可用此药,以免引起药害。
(2)农业防治。与水稻或蔬菜轮作2年以上,可使土中菌量大大降低,减轻小麦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的发生。注意施用腐熟无菌的粪肥。此外,冬麦播种不宜过迟,春麦播种不宜过早,播种不宜过深,以利于早出苗,减少土中染病机会。
麦类作物黑穗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害?
麦类作物黑穗病(Wheatandbarleysmuts)是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等作物穗部的一类病害。受害植株穗部的麦粒变成黑褐色粉末,个别种类危害叶片及茎秆,使植株不能正常发育,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我国麦类作物发生的黑穗病主要有小麦腥黑穗病,大、小麦散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和小麦秆黑粉病。麦类黑穗病主要由种子带菌传播。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伏的病菌随之萌动,随后到达麦苗生长点,随麦苗的生长而进入穗原基,与麦穗同步生长发育,破坏花器,形成病粒,并以厚垣孢子越夏、越冬。病粒便形成一包黑灰色病菌。麦类黑穗病的症状表现,相互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不同点。
采用药剂拌种,是预防麦类黑穗病的关键措施。
小麦的黑穗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小麦黑穗病的症状:(1)小麦腥黑穗病。又有光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两种常见类型。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比健粒短,初为暗绿,后为灰黑色,外包一层灰白色薄膜,包膜破裂可散出带有鱼腥味的黑粉(厚垣孢子)。
(2)小麦散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病穗的子粒受害几乎全部变为菌瘿,其灰白色膜极易破裂,散出里面的黑粉,整株仅剩光秆穗轴或仅穗上部残留少量子粒。
(3)小麦秆黑粉病。又称铁条麦,可为害地上各部位。主要在叶片、叶鞘、茎秆上形成银灰色隆起的条状疱斑,以后包膜破裂可散出大量黑粉(厚垣孢子)。病叶常扭曲畸形,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不能抽穗或抽穗而不结实。
玉米黑穗病怎样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
(1)症状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条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雌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以土壤传播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再无侵染。当种子发芽时,病菌也萌发,侵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发病。(3)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及时摘除病穗或拔除病株;与豆类作物轮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早发芽,出土快,减少发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200千克,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125千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500千克,或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330千克。
谷子黑穗病及其防治方法是什么?
谷子黑穗病除病穗外,其他部分不表现明显症状,因此,抽穗前不易被识别。病穗一般不畸形,抽穗稍迟,较正常穗轻。病粒、病穗刚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通常全穗发病或者和正常籽粒混生。病粒比正常籽粒稍大,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谷子黑穗病属系统性侵染病害,苗期侵染,抽穗后发病。
防治方法: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拌种。在白发病、黑穗病混合发生地区,可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加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2)混合均匀后按种子重量0.3%拌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