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蓟马是什么?
为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Thrips oryzae William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n)和稻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Fabricius)〕,均属缨翅目。前2种属蓟马科,后1种属管蓟马科。稻蓟马分布广,而其他2种蓟马主要分布在南方及长江中下游一带。稻蓟马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为害玉米、谷子等禾本科植物。稻管蓟马除为害以上植物外,还可为害蚕豆、葱、烟草等双子叶植物。
为害状
水稻蓟马成、若虫用口器刮破稻苗嫩叶表皮,锉吸汁液,使被害叶出现乳白色斑点,叶尖卷缩。受害严重的秧田,全田秧苗枯黄发红,如火烧状。本田受害重时,稻苗僵而不发棵。穗期蓟马转入颖壳内为害,造成瘪粒。
形态特征
稻蓟马体长1~1.3毫米,雌虫略大。初羽化体褐色,逐渐加深成黑褐色或黑色。头部近方形,触角鞭状,复眼黑色,两复眼间有个三角排列的单眼。翅脉明显,上脉鬃7根(不连续),端鬃3根。卵为肾脏形,0.2毫米×0.1毫米,微黄,半透明,产在稻叶组织内。若虫分4个龄期。
发生特点
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而重叠。稻蓟马耐寒性强,在-15℃条件下不死。早春水稻播种出苗后,成虫从其他早春寄主(如杂草)上迁入,繁殖为害,并随秧苗移栽转至本田为害。有趋嫩绿性,田边重于田中部,高温干旱发生多。在北京地区以春稻本田分蘗期和麦茬稻秧田发生为害较重。以成、若虫或卵在再生稻或杂草上越冬。
防治方法
(1)消灭虫源。清除田边杂草。
(2)药剂防治。防治适期为秧田出现黄苗或初卷叶尖株率10%~15%,百株有虫100~200头,本田初卷叶尖株率20%~30%,百株有虫200~300头。防治药剂每667平方米可选用40%氧化乐果100毫升或50%马拉松乳剂5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150毫升或50%巴丹水溶剂100毫升等。以上药剂选1种,对水20千克喷雾,也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平方米2.5千克撒施在秧田内,并可兼防其他害虫。还可用40%乐果1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插秧时浸根,随浸随插。
如何识别稻蓟马?
蓟马一生要经过成虫、卵、若虫3个虫态;若虫共4龄,三、四龄若虫有翅芽,不取食,称为前蛹和蛹。
(1)稻蓟马:成虫体长1.2~1.3毫米,黑褐色。卵肾脏形,散产于叶脉间表皮下,用眼直接检查稻叶,只能见到针头大小的白色圆点,对光透视,为乳黄色,半透明状,边缘清晰;孵化后,卵痕轮廓不清晰,为白色透明状。若虫初孵时为乳白色;二龄若虫体色乳白到淡黄,腹内可透见绿色食物,无单眼和翅芽;三龄若虫有较短的翅芽,触角有时向两边分开;四龄触角折向头与前脑背面,翅芽伸长达腹部第五到第七节,出现3个单眼。
(2)稻管蓟马:成虫体长2毫米,黑褐色,腹部末端管状。卵白色,短椭圆形,后期稍带黄色,似透明状,产于植物组织表面或颖壳间。若虫身体淡黄色或橘黄色。
稻蓟马怎么防治
防治稻蓟马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防治时应掌握以苗情为基础,虫情为依据,主攻若虫,药打盛孵的原则,但对虫量大的田块,则以在成虫盛发期防治为宜。在选用的药种方面,最好选用长效农药,如使用短效农药,必须注意连续查治。常用的农药及使用方法有:掌握在发生始盛期每公顷用48%毒死蜱乳油1200毫升,或50%混灭威乳油1500毫升,加水750千克喷细雾。
稻蓟马的发生规律如何?
稻蓟马在长江流域一般一年发生12代左右,以成虫越冬;越冬寄主有早熟禾、李氏禾、巴根藤、茭白、慈姑、小麦、大麦、元麦、看麦娘等。稻蓟马有较强的趋嫩绿性,常喜在嫩绿的稻苗上产卵。开始在二叶期稻苗上产卵,三叶期卵量突增,以三至五叶期卵虫量最多,十叶以后,组织老健,卵量明显下降。分蘖期的稻株心叶下第一、二叶,特别是第二叶上产卵最多;圆秆后,以第一叶产卵最多。被害叶叶尖枯黄卷缩,进而全叶枯焦,严重时,成片秧田枯死。在穗期还会潜入颖壳危害,造成瘪谷,影响稻米品质。
稻蓟马有什么好的防治办法
对水稻蓟马的防治,应根据苗情、虫情,遵循主攻若虫、药打盛孵的原则。但对杂交稻的秧田、大田和后季稻秧田则药打成虫盛发期为宜。
秧田一般以卷叶率达到10%~15%、百丛总虫量为100~200头时,即进行防治。
药剂防治:在若虫盛发期,每667米2用10%可湿性吡虫啉粉剂15~20克,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