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级种(栽培种)?
母种
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也称一级种。
原种
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二级种。
栽培种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三级种。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
栽培品种有哪些?
习惯上西番莲采用杂交种及种子繁殖,并未形成园艺意义上的无性系品种,只区分紫果种、黄果种和杂交种三种类型。主产区的一些栽培品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1.紫果种
稍耐寒,长势较弱。茎、叶柄、卷须均呈绿色,果实球形或卵形,4~9cm×3.5~7cm,皮厚3~6mm,嫩时绿色,熟后紫黑色。果汁黄橙色,酸度低,香气浓,风味佳,宜加工或鲜食。自然条件下可由昆虫(蜜蜂、蝇)传粉结果,但产量低(6t/hm2),对凋萎病和病毒病敏感。在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栽种较多。
2.黄果种
生长旺盛,适应性强,耐寒性弱。茎、叶柄、卷须呈紫红色。果长圆或圆球形,6~12cm×4~7cm,皮硬,厚3~10mm,果面嫩时绿色,熟时鲜黄色。果汁含量高达35%~40%,酸度4.0%以上,适于加工。产量高(可达22.5~30t/ha),耐旱性较强,耐湿性弱,抗凋萎病。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高湿地区生长良好,作为主要栽培种类。自交不孕,须行异株授粉才可结果,但华南农业大学选育出了一个能自然结果的黄果种品系。
3.杂交种
紫果种与黄果种的杂交种。植物性状似紫果种,自然状态下可部分结果,抗病性和产量接近黄果种。开花、果实、出汁率均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台湾选育、福建普遍栽培的“台农一号”也是杂交种。此外,夏威夷大学的Noel’s Special为大型黄果,不仅具有美观的亮橙色果汁,又能耐链格孢菌(Alternaria)引致的褐斑病(brown spot)。
澳大利亚普遍栽培供加工的是杂交种E-23和Purple Gold,供鲜食的是Lacey。
什么是栽培品种?
(一)白榄
主要品种有:檀香、惠圆、霞溪本、公本、自来圆、刘族本、长营、茶榄、猪腰榄、汕头白榄等(表2-4)。
表2-4 白榄的主要品种
品种名称 主产地 果实主要特性特征 主要用途 檀 香 福建闽清、闽候 肉质酥脆、果实较小、重7~9g、品质上等、最晚熟 宜生食 惠 圆 福建闽候、闽清 果肉厚、果实大、重18~20g、品质优、中熟种 宜加工 霞溪本 福建莆田市 果肉狭长呈棱形、果重6~8g、品质较优,十月前后成 熟 生食加工兼用 公 本 福建莆田、仙游 果肉脆、果实小、果重6~8g、卵圆形,品质好 宜生食 自来圆 福建闽候、闽清、福州郊区 果较大,重16~18g,椭圆形,品质较好 适于加工 刘族本 福建莆田市 果实较小,重7~8g,肉质较粗 加工、生食兼用 长 营 福建闽候、闽清、福州郊区 果狭长,形似长棱,果肉较粗 生食、加工兼用 茶榄 广东省广州市郊 肉质细致,爽脆,纤维少,品质好,10~11月成熟 主供鲜食 猪腰榄 广东省广州市郊 果实狭长,肉质细致,10~11月成熟 鲜食 汕头白榄 广东省汕头市 果肉细致,果卵圆形 加工、生食兼用。
(二)乌榄
主要品种有:西山榄、油榄、早榄(立秋鸟榄)、黄肉榄、秧地头、鹅膏等,详见表2-5。
表2-5 乌榄的主要品种
品种名称 主产区 果实主要特性特征 主要用途 西山榄 广东增城市 果大,紫黑色,肉质软滑,味佳有香气,霜降前后成熟 提取种仁 油 榄 广东增城市 果基尖,有六条沟纹,仁大含油量高,肉厚甘香,品质优,寒 露前后成熟 提取榄油 立秋乌榄 广东增城市一带 果顶较尖,有三条沟纹,果身歪斜,广东最早熟品种,立秋可 采收 加工 黄肉榄 广东增城市 果身微歪斜,果顶钝尖,有三条沟纹,品质优,肉厚,质优有 香气,秋分至霜降成熟 加工 秧地头 广东增城市等地 果较大,果实横切面呈三角形,肉质较粗,含油分高,9月下旬 成熟 提取榄油 鹅 膏 广东增城市等地 果大而端正,肉厚有鹅油香味,立秋至秋分成熟 加工。
什么是原种和栽培种?
在食用菌菌种生产中,通常将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孢子分离,或耳木、菇木基内菌丝体分离所得到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转接的菌种称为母种,也称一级种。
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称为原种,也叫二级种。原种主要用来生产栽培种,也可直接用作栽培种。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称作栽培种,或称生产(用)种,也叫三级种。栽培种直接用于栽培。
母种多用试管分装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以便保藏。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基,因食用菌种类不同而稍有差别。常用培养基有木屑培养基、稻草培养基、粪草培养基、麦粒培养基、棉籽壳培养基等。
什么是栽培种?
具有经济价值,遗传性状稳定,生产上广泛栽植的作物种类。无论栽培种,半栽培种或野生种,都是基于植物分类学的种(species)),根据人类驯化和利用的不同程度,人为区分的类别。一般与其原始野生种相比、有较明显的栽培性状,但在概念上是相对的,彼此间没有明确的区分界限。栽培种当中也有不作为生产栽培的变种或类型,如苹果(Malus pumila Mill.)中的道生苹果(M.pumila var.praecox Pall.)并不一定作生产栽培。反之,野生种也有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利用作为砧木的,如山荆子(M.baccata Borkh.),但习惯上仍称为野生种。因此,果树植物的所谓栽培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果实食用经济价值的大小。栽培种与半栽培种之间则更不易区分。半栽培种指介于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的中间类型,由野生种驯化或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而形成,兼具有野生种与栽培种的部分特征,变异类型较多。其经济性状、特别是果实的品质,往往尚未完全符合人类栽培的要求,栽培价值低于栽培种,多半经营粗放,很少进行大规模栽培。生产中半栽培种作为砧木被广泛利用。半栽培种与栽培品种的嫁接亲和力常比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的嫁接亲和力要强。同时,半栽培种也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利用半栽培种自然杂交种子的实生苗为砧木,其个体间往往有变异,使嫁接苗个体间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利用半栽培种为砧木时,不仅要选择树种,而且要注意选用其中最适宜而稳定的类型。由于半栽培种具有比栽培种更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而且与栽培种杂交时亲和力也强,有时也利用半栽培种为基因源作为杂交亲本,培育具有某种抗性或适应性的新品种。
栽培种与栽培品种不同。栽培种在植物分类学上有着作为一个种的分类依据,而栽培品种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经过选择培育而得到的群体。在一个栽培种当中,可以包括许多栽培品种,例如苹果属的栽培种苹果在人类长期栽培过程中,培育出很多栽培品种如金冠(Golden Delicious)、红星(Starking)等。生产上栽培的大多数果树都包括在栽培种当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