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
色受想行识意思分别指:
1、色: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香、味、触,所知的外镜,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2、受: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以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有苦、乐、舍、喜五种性质。
3、想:心之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4、行: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成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5、识: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以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齐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即是我们一种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我”。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镜;能够知觉外界境界的心,称为识。
色受想行识深层含义
这五蕴中,色是物质基础,受、想、识三者是感受与精神层面;色、受、想、识四者是空间存在概念,行是时间概念,指色、受、想、识的变迁过程。
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
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为之奔波不停,片刻不能止息,这就是苦,苦的根源是无常。
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怎么翻译啊?
赵逵曾经谈到自己说:“司马光不逾 越礼义去接近女色,不接受不合道义的财物;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自己能敬佩仿 效他的为人。”
非色非空非不空,空中真色不玲珑什么意思
当你看到有形有色的东西,心中所想并非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要透过它看到更本质的更深层的东西。
因为事物所表现出的,并不一定就真实真切,玲珑剔透。
在佛家经典中,“空”指有形有相的东西;而“色”指无形无相的东西。
《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楼主所言“空非空,色非色”一个道理。
在我看来,这个“非”字并非“不是”,当“不仅是”解可能更恰当。当你看到有形有色的东西,心中所想并非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能上升到精神层面——比如:看到花,眼睛看到的是花的色,鼻子闻到的是花的香,但是这些可能让你心中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就像那句话,从一朵鲜花可以看见天堂。
空与色是相互依存的,甚至可以相互转化。能领悟到空和色的真谛,即见如来。这里的“如来”可以当佛讲,理解成“真知、正觉”也未尝不可。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这句话什么意思
说的是啊,你的意识里,已经没有我或者他人的区别,都一样。钱是我的,还是他的,都一样,没区别;老婆是我的,是他的,都一样,没区别。想通了,你睁开眼,看大千世界尔虞我诈,纠缠不清,看滚滚红尘,自然就是自在得意,无所谓。
第二句说的是啊,在你的意识里,“有”与“无”都一样。现在存在的,必然会消亡;现在美丽的,必然会衰败;现在痛苦的,必然会过去;现在拥有的,必然会失去。这个时候,所谓的美好,所谓的真实,所谓的善良,所谓的丑陋,所谓的虚伪,所谓的邪恶,都一样。在“运动”这一概念下,这些内容,形式都必然会改变,而你对这些内容和形式的定义,也变得虚无。既然美貌必然会变得丑陋,那么执着于美人还有什么意义?既然拥有的钱必然会失去,那么执着于赚钱有什么意义?
如此,则观自在,见如来。一切由心,自由自在,无乐无苦,无喜无悲。精神/意识/思维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这句话什么意思啊?谢谢~~
意思是:我是以我为中心,觉得我不同于别人,什么都是我正确,因有我而感觉不自在。无人就是没有分别心,看见众生平等,发起悲悯之心,才有自在的体验。是在观上做文章。
空与不空,都是有,非空不是空,也不是有,落在哪边都不能见证本来;一切有形,无形即为色,非色脱离了见性的空色和不空无色,如此可以见证如来德相。
扩展资料: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相似的句子: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4、一切皆为虚幻。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6、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不可说。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