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和植物生产有哪些联系?
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投入物质,是指任何有机的或无机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施用于土壤中或作物地上部为作物提供一种或多种必需营养元素的物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实践业已证明,化学肥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建立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160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植物需要矿质营养,但是,直到19世纪末该项知识才被实际运用。20世纪初,全世界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耕地施用商品肥料,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当时,供应的氮肥是硫酸铵和智利硝石;供应的磷肥是过磷酸钙和托玛斯炉渣;供应的钾肥是开采出来的天然钾盐矿。
肥料是植物营养的源泉,是农业增产的首要物质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化肥工业的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世界化肥消费量和谷物产量持续增长,化肥消费量(N+P2O5+K2O)由1950年的1.4907t增至1999年的1.37408t;谷物产量则由1950年的7.75亿t增至1999年的20.64亿t。50年间,前者增加了近9倍,后者也增加了近两倍。同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化肥虽不是农业增产的唯一贡献者,但它是领先的贡献者。据FAO资料,各种农业增产措施中施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为30%~50%。由此可见,化学肥料的施用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最有成效的手段和措施。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能提高作物产量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从植物营养与施肥学科建立开始,科学工作者就对肥料施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十分关注。李比希提出的“最小养分律”是对施肥与作物产量关系的最经典的阐述。此后,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最大律”,即:随着土壤中最缺乏的养分的不断增加,作物产量也逐渐增加,当养分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作物产量非但不再增加,反而下降。米采利希(MitscherlishE.A.)以上述理论为基础,采用数学方法来描述植物养分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米氏方程,其基本内容为:植物各生长因子如保持适量,仅有一个生长因子在改变(dx),此生长因子的增加所增加的植物产量(dy/dx)与该生长因子增加至极限时所得到的最高产量(A)与原有产量(y)之差成正比,即:
dy/dx∞(A-y)或dy/dx=c(A-y)
式中 c为比例常数,又称效应常数。
积分后得到以下公式:
lg(A-y)=lgA-cx
当种子或幼苗和土壤中原含有效养分为b,则公式可表示为:
lg(A-y)=lgA-c(x-b)
公式中A和c的值可通过田间试验来求得。根据德国过去的研究报道,按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一定施肥量时的产量与实际产量非常接近,最大误差平均不超过3%。
在米氏方程提出以后,鲍尔(BauleB.)和斯皮尔曼(SpillmanW.J.)也先后提出了类似的指数函数模型,说明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开始产量增加很快,以后增加速率减缓,并按照递减律的规律而变化,但均不能说明养分过多导致减产。针对指数函数模型的局限性和生产上施肥过量导致作物减产的实际,费佛尔等提出了抛物线模型,即:y=a+bx+cx2;式中a为不施肥时的产量水平,b、c为效应系数。费佛尔方程表明,当施肥量很低时,产量与施肥量呈线性关系;当施肥量超过最高产量所需的用量时,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同时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是有限度的。这里所叙述的三种解说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只改变一种养分时施肥量与作物产量的一般关系,有关肥料效应函数的详细内容参阅相关的资料。
化肥用量的多少,与产量关系到底大不大?
化肥用量的多少与产量关系很大。题主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我们老百姓在种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疑惑,明明化肥施的很足,不是说化肥用量越多产量越大吗?为啥用了那么多化肥,产量没增反而降了?今天我们来聊聊化肥用量的多少与产量的关系!
化肥的用量和产量的关系,在《土壤与肥料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定律叫做肥料报酬递减律,也有的叫边际报酬递减律。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但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个定律。
什么是肥料报酬递减律
假设氮养分使某一张植物最缺乏的营养要素,那么施用氮肥很快就会看到施肥促进生长的效果。但是植物生长量并不会随着氮肥增施呈现固定比率增加,反而有逐渐递减的现象,最终再补施氮肥也不见植物生长量的增加,甚至有减产的现象,这就是施肥的报酬递减率。
依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看到,作物的施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个临界值,用量小于临界值时,作物产量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大于临界值,产量不变或者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减少。当大于临界值的时候,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作物造成毒害,也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施肥一定要透过作物的生长状况诊断、土壤诊断,确认施什么肥、用量是多少,才不至于因为过量施肥,导致多花了冤枉钱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有造成肥伤的可能,得不偿失。
以上就是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解答,在肥料施用中有任何疑问,可在平路领取给我发私信,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肥料的施用。
影响蔬菜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蔬菜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一、水
先谈一谈水的问题,水是蔬菜的命,也是蔬菜的病,也就是说该有水时需有水,该控水时必控水,该有水时无水要命,该控水时不控生病,大部分产量因水而提高,很多病害因水而形成,有些蔬菜需水不见水,有些蔬菜见水不需水。
那就要求我们浇水要根据情况,看墒情、看苗情、看天气预报,并以上午浇水为最好,特别是各种大棚蔬菜,下午是不能浇水的,浇水次数多了还会造成地温下降,因各种作物收与不收在于水。为了温度和水的关系我们可以经常施用嘉美金点,保水不降温。
二、肥
肥料是蔬菜生长提高产量的基础,过去是根据土地含肥量测土配方施肥,现在是根据作物对肥料的需要施肥,任何作物对肥料营养的需要都有16种之多,施肥的全面与合理,在农村是不好解决的一个重要矛盾,蔬菜产量的高低与肥料有关,蔬菜品质的好坏与肥料有关,蔬菜病害的多少与肥料有关,早衰、死亡、落花、落果、干尖干叶都与肥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肥料合理全面,产量质量提高,否则降低产量降低品质;肥料的全面合理,生长好病害少,否则病害多不好治,导致死亡。故有十病九肥害的说法,那就希望我们按照国家的肥料技术政策施肥,因各种作物收多收少在于肥,控制氮肥磷肥的用量,增施钾肥和活性菌生物有机肥,经常、合理、不断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氮肥多了蔬菜病多虫多叶片薄,茎杆空、叶片大、落花、瞎花、落果、早衰、烂根死亡,不耐运、不耐存、品质低下口感差。磷肥多了土壤板结,小苗不长,叶片钙化蔬菜和果实发育迟缓,色泽昏暗没有光泽;钾肥多了蔬菜无病,生长好果实发育速度快,因为瓜果蔬菜都是需钾肥较多的作物。微量元素肥料用多了,产量高、品质好、抗虫抗病能力高,没有公害光洁亮,好吃好看价钱好,好运耐存受欢迎,菜农收入会更高。
三、土
土地孕育生命,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我们种植蔬菜更要有土地,无土栽培现在数量很少,农村现在还是利用土地发财致富,那麽我们的土地怎样呢?通过十多年的农村工作调查,由于农民不懂得合理科学的施肥,不懂得什么时间浇水,再加上常年的机械化耕作,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造成我们的土地板结严重,土壤团粒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犁底层坚实钢硬,直使土壤含氧量降低,透气性能低下,地下虫活动猖獗,这些问题都威胁着我们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甚至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所以希望我们科学看待我们宝贵的土地资源,善待我们仅有的土地,科学合理的施肥,科学合理的浇水,科学合理的耕作,科学合理的调整我们的土地,让土地发挥它的最大潜力。
四、种
种子是蔬菜提高产量的关键,“有了较好的种子,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好种出好苗,好苗一半收,我们各地菜农知道每一季都要选择种子,可有很多人不懂得选择的重点之所在,知道处理种子可有很多人不懂得处理种子的目的和措施,那就希望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适应性,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水利条件,土壤条件和种植习惯,及正规的种子销售企业经营的,并必须有国家的认证标志,和国家标准代号不能错,还要有生产地址,检疫证件号,和厂家的固定电话等的当年种子,做我们购买的蔬菜种子。
种子处理三部曲,一是将购回的种子做三个发芽试验,芽率达标才可做种子施用;二是晒种,有些蔬菜种子用塑料袋或铁桶包装,时间长了就会缺氧,也可能带有霉菌,给生长期带来病害和死苗,故要利用太阳的红外线晒种1-3天,让种子后熟,提高吸水机能和发芽势,促进早发芽、早出苗;三是浸拌种子,为提高种性,根据种子的性能对种子再做浸种拌种处理,这时为加大种子的营养元素含量,可用全营养的微量元素清液肥料兑水浸种6-24小时,或拌种达到苗齐、苗壮、苗匀。
五、光
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可以买到种子、我们可以买到肥料、我们可以买到农药、阳光我们是不可能买到的,可是蔬菜都是需要比较强光的作物,有些地区,有些蔬菜品种,有些菜农盲目追求密植,忽略了光照的作用,有些大棚高度不够,有些棚膜陈旧不换,有些大田蔬菜高杆与低杆套播,造成哪些喜强光的作物缺乏光照而影响产量和品质,甚至发病。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套播,提高宽窄行的种植摸式,由底畦种植改高畦种植,由沟底移栽变沟峰移栽。大棚建造也要按照国家标准的设计施工,因为大棚高度和产量是成正比的,棚膜也要根据条件常换新膜,棚膜上的灰尘也要常清常净。
六、药
农药,我们菜农用的农药大概有这么几种,营养药、治病药、治虫药、调节剂,共一剂三药,这些农药,有的好、有的坏、有的真、有的假,不是治不了病,就是治不住虫,不是调剂不好,就是用药过量出现副作用,使菜农整天忙于打药的痛苦之中,使蔬菜每天都生长在农药的药液环境之中,蔬菜呢?也感染了不同程度的公害,不能走进大城市的大市场,同样也会影响菜农们的收入。
为什么肥料越用越多,蔬菜产量却越来越低
是化肥越用越多吧,如果是用的有机肥的话,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因为化肥用多了,会引起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所以,要用有机肥做基肥,化肥只是用做追肥…
农田是用的化肥越多越高产吗?
在庄稼的种植管理中,并不是化肥用的越多产量就越高。我们把化肥称为作物的粮食,这就好比人,人需要吃肉、蔬菜、五谷杂粮才能正常生长,而作物就和人一样,为了保持正常生长,也需要食物,只不过作物的食物是以矿物质营养元素为主。同理,人吃饱为好,吃多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作物也一样。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下在植物营养学里,有一个很著名的定律,叫做报酬渐减率,它是用来解释化肥使用量和产量之间关系的定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叫报酬渐减律?
报酬递减律的核心内容是:当土壤中缺少某种养分要素时,给作物施肥,作物的生长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肥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或者饱和值时,作物的生长量不在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给作物的施肥量超过这个临界值时,作物的产量不但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还有可能会减少,把这种现象称为报酬渐减律,作物的品质和施肥量的关系也和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类似。
举个例子呢,假设磷是某一作物生长中最缺乏的营养养分,那么施用磷肥很快会看到施肥后促进作物生长的效果,但是作物生长并不随着磷肥增施而呈现固定比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而有逐渐递减的现象,终止再补施磷肥也不见生长量,甚至有减产现象。
所以,施肥的时候,一定要讲求适量施肥,过量施肥不但多花钱没有得到多收成的相对报酬,而且还有可能产生肥伤从而减产,得不偿失。以上就是化肥的施用量和产量的关系,如在施肥时遇到任何问题,也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作物施肥的问题。
绿色蔬菜与施用化肥的关系
绿色蔬菜在施肥技术上要求:以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为基础;插入豆科作物以提高土壤含氮量,减少化学氮肥用量;严格掌握氮肥追肥时间,控制菜体硝酸盐含量。在生产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的过程中,对化肥施用应有正确的认识。
(1)绿色食品和施用化肥并不矛盾
不要把绿色食品与施用化肥对立起来,化学氮肥是蔬菜可直接吸收的无机态氮源,而有机肥料经过微生物分解,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它最终也是以无机态氮素供蔬菜吸收的。因此,认为“施用化学肥料的蔬菜不是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而“施用有机肥料的蔬菜才是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某些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的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也不少。
(2)适当控制氮肥用量
为了保证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有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适当施用氮肥是必需的,但一定要控制用量。在目前绿色食品蔬菜未按质论价的情况下,不施用化学氮肥很难解决质量与产量、产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菜农也是难以接受的。
(3)严格掌握氮肥的追肥时间
蔬菜作物的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因为,进入蔬菜体内的氮素,在代谢过程中,进一步转化为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据研究,随着氮肥追施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现以每亩施5000千克有机肥和25千克硫酸铵追肥的油菜为例,油菜中硝酸盐含量从追肥3天后的5372毫克/千克,降到14天后的877.4毫克/千克和18天后的653.8毫克/千克,已符合绿色食品推荐标准。因此,从安全考虑,绿色食品蔬菜的追肥时间应在采收前15~20天为宜。此外,氮肥与钾肥配合施用,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体内硝酸盐的含量。
总之,为了获得优质、无污染的蔬菜,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在施肥上有许多应注意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提高菜农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