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绿蝽发生规律是什么?
稻绿蝽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代数随温度变化而不同。在东北每年发生1代,在四川、江西与广西为3代,广州为4代。在广西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4~5月份开始产卵,并为害幼果。白天进行交尾,产卵于叶上,以叶面居多,也可产卵于嫩茎和荚果上。产卵呈块状,每块有卵数十粒至百余粒。卵期7天左右。若虫孵化后先群集于卵块附近为害,二龄若虫开始逐渐散开。若虫共5龄,经2个月变为成虫。成虫寿命在2个月以上,越冬代更长。成虫有假死习性,尤以在早晨显著,有趋光性。6月上旬为第一个为害高峰,8月上、中旬为第二个为害高峰,这与早稻收割后虫口转入橘园有关。10月上、中旬晚稻收割后,形成第三个为害高峰,严重为害中晚熟柑橘品种。它的天敌有食虫虻、蜘蛛、鸟类、青蛙和蚂蚁等,捕食成虫与若虫。卵期天敌有跳小蜂、稻蝽黑卵蜂和绿蝽沟饵蜂等。
如何防治稻绿蝽?
农业防治。结合冬季清园,认真清除田间杂草及枯枝、落叶,集中处理;掌握发生时间,摘除卵块。
生物防治。保护天敌,特别是寄生于卵的跳小蜂。
物理防治。在初孵若虫未分散时进行捕捉。
化学防治。在稻绿蝽发生期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雾,有良好效果,也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1500倍液,喷雾。
如何识别稻绿蝽?
稻绿蝽又名小绿椿象、稻青蝽、绿蝽、青椿象、灰斑绿椿象,属半翅目,蝽科。全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为害。其主要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2~16毫米,宽6~8.5毫米。虫体长椭圆形,青绿色,越冬虫暗赤褐色,腹下色较浅。头近三角形。触角5节,基节黄绿,第三、四、五节末端棕褐色。复眼黑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边缘黄白色。小盾片长三角形。前翅稍长于腹末。足绿色,爪末端黑色。雌虫生殖器复杂,由十字形缝分开;雄虫生殖器为完整的1片。卵长约1.2毫米,宽0.8毫米,黄白色至红褐色,顶端有盖,周围有白色精孔突1环。若虫一龄时体长1.1~1.4毫米,橙黄色至黄褐色。二龄若虫体长2.0~2.2毫米,黑色,前、中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黄斑。三龄若虫体长4~4.2毫米,黑色。四龄若虫体长5.2~7毫米,多数个体头部有倒T字形黑斑,翅芽明显。五龄若虫体长7.5~12毫米,绿色,前胸和翅芽侧缘淡红色;腹部各节边缘有半圆形红斑,触角和足红褐色,腹背正中有3对纵列白斑;前胸背板和小盾片各有4个小黑点排列成梯形。
稻绿蝽主要为害症状是什么?
稻绿蝽的寄主植物极其复杂,除了柑橘外,还可为害水稻、玉米、花生、棉花、豆类、十字花科蔬菜、油菜、芝麻、茄子、辣椒、马铃薯、桃、李、梨、苹果等160余种植物。成虫和若虫吸食柑橘嫩枝叶片、幼果和成熟果的汁液。主要为害未熟果,最初食痕不明显,逐渐变黑后腐烂,呈红色。枯叶夜蛾和鸟嘴壶夜蛾为害果实时,食痕处孔隙较大,但稻绿蝽食痕却只有针孔大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