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的棉花育种专家都有谁?
1.喻树迅,男,1953年11月生,湖北麻城市人,中共党员,该我国知名棉花育种专家,短季棉遗传育种开拓者之一。
2.我国知名的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是石家庄市农科院的研究员,1973年毕业于石家庄地区农校,至今他献身我国的棉花育种事业已有20多个春秋.
3.棉花育种专家—李妙研究员于1986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现任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育种室主任;河北冀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河北冀丰棉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领导简介
党委书记、所长喻树迅研究员,男,1953年11月生,197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2011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先后育成8个早熟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亿亩,获经济效益117亿元。其中“中棉所16”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棉所2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棉所18”、“中棉所10”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一类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主持我国棉花“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转基因专项、跨越计划等8个研究项目与专题。经费总计1500万元。现任国家棉花品种改良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棉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农技推广协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棉花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职称评委会评委。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农业部“人才神农计划”和中国农科院“首届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科技部“300名科技骨干”。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侯志勇
男,1958年7月生,河南内黄县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书记兼副所长、副研究员、工会主席。
1974年4月参加工作,1987年1月到棉花所工作,1995年11月至2001年6月任棉花所副所长。1987年至1989年在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学习;200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本科毕业。
长期从事行政、人事人才管理和党建、工会、思想政治等工作,先后任人事处副处长、处长、所长助理、副所长、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分管的工作先后获得中共河南省委“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省级卫生先进单位”、中国农科院2005-2006年度文明单位、河南省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表彰。负责我所在安阳开发区的新址筹建,完成了新工作区和生活区征地、建设产业楼(省优工程)和棉花苑职工3-4号住宅楼工作,改善了科研工作条件和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李付广
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延津县人,博士、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同年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劳模”、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农学会第十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副所长 王坤波
男,1956年生于湖北麻城。1982年元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迄今一直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农业部棉花检测中心主任、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农科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十届人大常委;中国棉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学会植物遗传资源分会和河南省分会理事;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棉花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植物资源遗传学报》、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 (PMBP)、R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RJBS)等期刊编委。
副所长 刘金海
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安阳县人,中共党员。1987年到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工作,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先后取得工商管理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棉花产业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计委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项目”、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国家发改委生物育种专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创新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重点计划“杂交棉花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三大棉区集种子繁育、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及棉种产业化“技术创新、中间试验、良种繁育、种子加工、质量监控、营销推广”体系架构。
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03年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2004年评为安阳市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奖;2006年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07年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
副所长 李建萍
女,1962年7月出生于湖北孝感,中共党员。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此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先后任高技术处副处长、计划处处长、项目处处长、项目与成果处处长、创新能力建设处处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QTL精细定位及克隆的方法有哪些?
QTL 定位就是采用类似单基因定位的方法将QTL 定位在遗传图谱上, 确定QTL 与遗传标记间的距离( 以重组率表示) 。根据标记数目的不同, 可分为单标记、双标记和多标记几种方法。根据统计分析方法的不同, 可分为方差与均值分析法、回归及相关分析法、矩估计及最大似然法等。根据标记区间数可分为零区间作图、单区间作图和多区间作图。此外, 还有将不同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分析方法, 如QTL 复合区间作图( CIM) 多区间作图( MIM) 、多QTL 作图、多性状作图( MTM) 等。x0dx0a1 区间作图法( interval mapping, IM)x0dx0aLander 和Botstein( 1989) 等提出, 建立在个体数量性状观测值与双侧标记基因型变量的线性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最大似然法对相邻标记构成的区间内任意一点可能存在的QTL 进行似然比检测, 进而获得其效应的极大似然估计。其遗传假设是, 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只受一对基因控制,表型变异受遗传效应( 固定效应) 和剩余误差( 随机效应) 控制, 不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区间作图法可以估算QTL 加性和显性效应值。与单标记分析法相比, 区间作图法具有以下特点:能从支撑区间推断QTL 的可能位置;可利用标记连锁图在全染色体组系统地搜索QTL, 如果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QTL, 则QTL 的位置和效应估计趋于渐进无偏; QTL 检测所需的个体数大大减少。但IM也存在不足: QTL 回归效应为固定效应;无法估算基因型与环境间的互作( Q×E) , 无法检测复杂的遗传效应( 如上位效应等) 当相邻QTLs 相距较近时, 由于其作图精度不高, QTLs间相互干扰导致出现Ghost QTL;一次只应用两个标记进行检查, 效率很低。x0dx0a2 复合区间作图法(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g, CIM)x0dx0aCIM是Zeng( 1994) 提出的结合了区间作图和多元回归特点的一种QTL 作图方法。其遗传假定是, 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该方法中拟合了其他遗传标记, 即在对某一特定标记区间进行检测时, 将与其他QTL 连锁的标记也拟合在模型中以控制背景遗传效应。CIM主要优点是: 由于仍采用QTL 似然图来显示QTL 的可能位置及显著程度, 从而保证了IM作图法的优点; 假如不存在上位性和QTL 与环境互作, QTL 的位置和效应的估计是渐进无偏的; 以所选择的多个标记为条件( 即进行的是区间检测) , 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了背景遗传效应, 从而提高了作图的精度和效率。存在的不足是: 由于将两侧标记用作区间作图, 对相邻标记区间的QTL 估计会引起偏离; 同IM一样, 将回归效应视为固定效应, 不能分析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及复杂的遗传效应( 如上位效应等) 当标记密度过大时, 很难选择标记的条件因子。x0dx0a3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x0dx0a朱军( 1998) 提出了用随机效应的预测方法获得基因型效应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然后再用区间作图法或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QTL 定位分析。该方法的遗传假定是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它将群体均值及QTL 的各项遗传效应看作为固定效应, 而将环境、QTL 与环境、分子标记等效应看作为随机效应。由于MCIM将效应值估计和定位分析相结合, 既可无偏地分析QTL 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又提高了作图的精度和效率。此外该模型可以扩展到分析具有加×加、加×显、显×显上位的各种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利用这些效应值的估计, 可预测基于QTL 主效应的普通杂种优势和基于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互作杂种优势, 因而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x0dx0a几种作物的QTL 定位 利用不同的实验设计、作图群体和作图方法, 人们已对许多植物如棉花( Sarangaetl, 2001) 、大豆( Venancioetal, 2001) 、油菜( Piletetal, 1998) 、小麦( Messmeretal, 2000) 、玉米( Tuberosaetal, 2002) 、苹果( Conneretal,1998) 、松树( Paivietal, 2000) 等植物的重要数量性状进行了QTL 定位研究, 相比之下, 模式植物水稻、拟南芥等研究得较多、较深( Leonie, 2000;Yamamotoetal, 2000; 邢永忠等,2001;Fukuoka and Okuno, 2001; 滕胜等,2002) 。进行QTL 定位的主要农艺性状有: 谷物产量、生育期、株高、根的形态、谷粒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稻瘟病部分抗性、纹枯病抗性, 以及抗非生物逆境等复杂性状。如番茄的抗病性、抗虫性( Yenchoetal, 2000;Davidand Sara, 2001; Danieltal, 200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水分利用率、耐盐性等性状, 玉米的株高和耐热性, 大豆品质性状, 油菜硼高效( Xuetal, 2001) 等性状, 拟南芥光周期、种子可溶性寡糖及种子储藏能力( Leonieetal, 2000) , 水稻耐( Koyamaetal, 2001) 、耐低磷( Wissuwaetal,1998) 、耐铝毒害( Wuetal, 2000) 、N 素营养( Yamayaetal, 2002) 、抽穗期、抗病性、粒形、根的形态、耐冷性、杂种优势、雄性不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耐淹性、稻头再生能力、种子休眠性等。x0dx0aQTL 精细定位x0dx0a数量性状基因的精确定位存在很大的难度, 因为利用一般群体进行QTL 定位, QTL 的置信区间通常在10 cm 以上, 很难确定检测到的一个主效QTL 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个微效QTL。要系统地开展QTL 的精细定位, 就应该建立一套覆盖全基因组的相互重叠的染色体片段替代系或近等基因系, 也就是在一个受体亲本的遗传背景中建立另一个供体亲本的“基因文库”。构建近等基因系, 首先需要对QTL 有初步定位, 再结合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对QTL 靶区间进行正选择, 对背景进行负选择, 从而快速构建靶区间的近等基因系。如果创建一套覆盖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的替代系, 将对QTL 精细定位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目前, 番茄和十字花科物种中已建立起这样的替代系。应用染色体片段替代系, 已成功地对水稻抽穗期QTL 进行了精细定位, 分辨率超过0.5 cm。x0dx0aQTL 的基因克隆x0dx0a对QTL 研究的最终目标应是将QTL 上的基因克隆分离出来, 亦即对数量性状进行分子剖析。以基因定位为基础的基因克隆技术, 称为基于图谱的克隆( map based cloning) 或图位克隆( positional cloning) 图位克隆特别适合于分离产物未知的基因( 如QTL) , 主要采用染色体步行法。迄今, 图位克隆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分离一些主基因, 如番茄中的抗病基因和拟南芥菜中的光周期敏感基因和对番茄果重QTL( fw2.2) 的克隆分离, 并业已获得了包含fw2.2 的DNA 大片段。研究结果表明fw2.2 可能只包含一个基因。RGP 也正在对一个控制水稻抽穗期的主效QTL 进行图位克隆。近来, 有学者提出可以从与目标性状松散连锁的标记出发,通过标记与目标基因的距离换算成物理距离, 再根据物理图谱推算, 一杆即可到达可能包含目标基因的重叠群, 再从该重叠群中分离单拷贝的片段作为RFLP 探针, 对目标基因进行定位, 倘若定位的结果不在该重叠群上, 则可续第二杆, 如此继续下去, 直到分离到含有目标基因的克隆为止。此法称为高尔夫球法( 喻树迅和袁有禄, 2002) 。最近有将原位杂交( FISH) 技术应用到QTL 定位中的报道, 随着FISH 技术的发展, 它势必为QTL 克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此外, 还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染色体着陆, 很快得到基因区域的序列, 再进行候选基因的确定, 从而可以减少区段物理图谱的构建工作, 加速目标基因克隆进程。
河南引进985为何不批
河南引进985:原因是河南贫穷落后
一是空气污染,气候不太好;这些年郑州以及周边城市天气总是灰蒙蒙的,空气质量常见于全国空气质量排名的倒数位置。这样的空气,我想大多数人才是不愿意来的吧。
二是对教育的投入或者说重视不够。如果省政府真的决心引进高校,要肯砸钱,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引进高校拨专款,同事也得对已有高校人才和引进人才提供优厚补贴。不要把卖地的钱总是投到翻修道路或其他无用建设上,还得多考虑考虑教育。其实这些年河南的人才是在流失的,例如郑州大学的王复明院士去了中山大学,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喻树迅院士去了浙江农林大学。
三是河南高校太少、高考难度较大,形成了恶性循环。就算能引进高校,河南较大的升学压力,有些高级人才为自己的子女教育考虑,不一定会来河南。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具有几位科学院士?
汤佩松(1903—2001),浠水县南凉人。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普通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
闻立时(1936.3.23—),著名冶金物理学家,浠水县人。
闻玉梅(1934.1.16—),著名微生物学家,浠水县人。现任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南策文(1962.11—),材料科学专家,浠水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199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功能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研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冈籍所有的院士人数排名:
浠水四人(汤佩松、闻立时、闻玉梅、南策文)
黄梅四人(汤用彤、瞿金平、吴淦国、邢慕寰)
麻城三人(彭桓武、喻树迅、彭公炳)
团风三人(李四光、李林、王亚南)
罗田一人(朱英国)
英山一人(胡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