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与黄芪的区别
一、概念差别。
黄芪属于中药名称。
北黄芪或者北芪只能说属于处方名。因为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所以医生为了强调黄芪的产地往往会在处方中用北黄芪(内蒙古、黑龙江所产的黄芪)或者西黄芪(山西所产浑源为中心所产的黄芪)等名称。北黄芪属于正品黄芪,品质属于比较优良的,属于黄芪佳品。
二、产地不同。
北芪特指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黄芪,其产地范围相对固定。
黄芪的产地就没有明显的特指区域,我国的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均有出产。
三、集合大小的差别。
北芪是众多黄芪中的一种。而北黄芪、西黄芪等品种均属于黄芪。
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是生长在北方的黄芪。也有南芪,南芪效力与北芪相仿,但没有它温热,十分适合南方补益之用。
南方人管北方生产的黄芪统称为“北芪”,不过“北芪”和“正北芪”可不是同一个东西。正北芪只有山西浑源才能长出来,所含皂苷含量是其他黄芪的几倍,而且还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使用黄芪的注意事项:
1、黄芪泡水饮用,一定要用刚烧开的热水。
2、过敏体质的人,一定要注意是否对黄芪过敏,无过敏反应可以使用。
3、黄芪不适合每天使用,一个星期使用2-3次即可。
北芪和黄芪一样吗 北芪和黄芪的区别
1、芪和北芪是不一样的。
2、北芪的功效主要是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中益气,去瘀散结,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
3、而黄芪的功效则是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所以两者都各有好处。
北芪与黄芪的区别 北芪与黄芪的功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泡黄芪水的习惯,甚至民间有顺口溜唱到: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因此,可以看出黄芪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那么还有一种药材叫北芪,听起来黄芪跟北芪好像差不多的样子,很多人都会混淆,其实它们本质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马上来看看 北芪与黄芪的区别 吧。
一、北芪与黄芪的区别
所谓北芪、黄芪就是用产地来冠名的。北方生产的黄芪叫做北芪,北芪是黄芪中的一种,也就是生长在北方的黄芪。也可以称为南芪,南芪跟北芪功效差不多,但不会像北芪那样温热,而且很适合南方地区滋补。不过北芪跟常说的正北芪不一样。正北芪非常稀有,生长在山西浑源,营养是黄芪的好几倍,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生长在南方,我们常用的保健品或者治疗中一般都会用黄芪,也就是生黄芪晒干后的切片。炙黄芪是用蜂蜜炮制而成,医生常常给“中气不足,脏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二、北芪与黄芪的功效
1、补脾益气:非常适合脾胃比较虚弱和脾虚泄泻的患者,而北芪具有很好的补气力,可以搭配党参、淮山等一起服用效果更佳。若是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
2、可以补气。固汗的效果也很明显,治阳虚自汗;可以跟补气药一起搭配,治疗气虚自汗。有的人气血不足,或者感染了风寒,但又出不了汗,可以在解表药中配些黄芪,可以达到补气的效果,让其发汗。
3、有的患者气虚导致了水肿,建议用黄芩撘配茯苓、白术、防己和桂枝一起服用,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服用。
4、脏器会下垂的原因是中气下陷导致的,而北芪有很好的益气升阳效果,对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患者。有补中益气汤的效果。
5、溃后久不愈合患者,也可以服用黄芪,建议搭配党参、肉桂一同服用。可以很好的促进脓疱的早溃让肌肉迅速新生。
文章结语:以上为大家介绍了 北芪与黄芪的区别 及功效,相信大家看完上文对北芪与黄芪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们的好处多多,除了以上的功效外,对女人也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哦,吃法很简单,直接泡水就可以了。
黄芪与北芪有什么不同 如何区别
黄芪与北芪实为一种中药,只是黄芪是用蜜炙过的带有甜味(需区分开用硫磺熏制的,现在市面上常有这类产品),不及北芪燥,补气力与生用一样(南方多用),北芪就是生晒的带白色的,偏燥多用于补气(北方常用)。
扩展资料:
一、性味归经:甘,微温。归牌、肺经
二、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三、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①用治脾胃气虚证。黄芪擅长补中益气。凡脾虚气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术用。
②用治中气下陷证。凡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者,黄芪能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以培中举陷。(现在好多患者用黄芪打粉,每天用开水冲服,可达到保健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护肝等。)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紫菀,五味子等同用:近年以黄芪为主,配伍百部、地龙等治慢性气管炎,亦有效。
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黄芪能补气利尿,故能消肿。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现以黄芪为主,配伍补牌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黄芪能补气托毒,排脓生肌。宜煲汤单用。
四、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拉丁文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豆科、黄耆属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
常用中药之一,北芪为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芪
北芪与黄芪功用有什么区别
一、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所谓北芪指的是在北方生长的黄芪,它是黄芪众多品种当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二者是包含关系。
二、由于黄芪种类多,其功能范围也较广,而实际上北芪的功效已包含在黄芪中,两者皆主治虚症,具体区别如下:
黄芪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北芪
1、治疗气虚表卫不固所致自汗,气虚外感诸症。临床上用黄芪、防风、白术制成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且易感风寒者。
原理:肺合皮毛主表。虚则腠理不密,难摄津液。黄芪入肺,补气虚,表盛所以固摄鬼门,且能御邪之于外也。
2、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治疗脾虚泄泻。与升麻柴胡人参等配伍治疗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
原理:脾主湿,脾虚则不能输布津液于肺,所以湿困中焦,湿性趋下,所以下焦受湿而便溏。脾虚则难以助胃健运,所以食少纳呆,难思饮食。本药入手足太阴,所以肺气盛则可以通调水道,散精至肌表。脾气盛则可以运化阴精上输于肺。
3、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本品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为佳。
扩展资料:
黄芪泡水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
黄芪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改善记忆力退减以及头晕乏力等等情况,但是如果平时过量服用了黄芪水,那么不仅不能够改善头晕眼花的情况,反而会导致病情价值,也就是头晕更加严重,记忆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芪 百度百科-黄芪
北芪与黄芪的区别哪个效果更好 北芪与黄芪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北芪为多年生宿根性豆科植物, 多为野生, 后来经过发展也有许多是经过人工种植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
2、产地不同:北芪主要就是北方生产的黄芪,比如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的黄芪即为北芪。而黄芪的产地大多是在南方地区生长的。一般在医生开处方的时候,会用北芪这个名字与其它产地的黄芪作区分。
3、效果不同:南方生长的黄芪功效与北芪的差别较小,但是不如北芪温热,更适合南方地区使用。一般在保健或者治疗中,使用的黄芪大多是生黄芪,即晒干后的黄芪切片,可以用来煲汤,泡水饮用等。
4、北芪与黄芪效果差不多。 黄芪属于中药材的通用名称,而北黄芪是属于黄芪的一种,两者的作用都是补气固阳、固表敛汗、利水消肿,一般市面上能流通的,品质和药效都不会有太差,两者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只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市面上北黄芪相对更常见一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