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805原来是什么代码
兰州大学的院校代码是1073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简介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位列“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为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
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截至2022年1月,学校榆中、城关两个校区占地3544.32亩;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月,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并说出他是什么科学家
童博士 ,李政道 ,王晓渔,杨振宁,丁肇中,朱光亚,严济慈,钱学森,朱棣文,李四光。
化学家:卢嘉锡,常新安 ,曹希寿 ,曹春晓 ,曹本熹 ,程翔 ,蔡启瑞 ,蔡国辉 ,蔡增良 ,蔡镏生 ,陈之荣 ,陈俊武 ,陈冠荣 ,陈凯先 ,陈创天 ,陈家镛 ,陈家鸿 ,陈尚贤 ,陈岱 ,陈庆云 ,陈晓晖 .陈洪渊 .陈清奇 .陈珠灵 .陈维钧 .陈耀祖 .陈聪龙 .陈荣悌 .陈裕光 .陈逢星 .陈鉴远 .陈騊声
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陶哲轩,张景中,吴文俊
还有气象学家竺可桢,阿基米德,爱迪生
艾国祥 白以龙 蔡诗东 陈 彪 陈和生 陈佳洱 陈建功 陈建生
陈景润 陈木法 陈难先 陈式刚 陈希孺 程开甲 程民德 崔尔杰
戴传曾 戴元本 邓稼先 丁大钊 丁伟岳 丁夏畦 段学复 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贤 冯 端 冯 康 甘子钊 葛墨林 葛庭燧 龚昌德
谷超豪 关肇直 管惟炎 郭柏灵 郭尚平 郭永怀 郭仲衡 郝柏林
何泽慧 何祚庥 贺贤土 洪朝生 洪家兴 胡 宁 胡和生 胡济民
胡仁宇 胡世华 华罗庚 黄 昆 黄润乾 黄胜年 黄祖洽 霍裕平
江泽涵 姜伯驹 解思深 金建中 经福谦 柯 召 邝宇平 李 林
李邦河 李大潜 李德平 李方华 李国平 李家春 李家明 李惕碚
李荫远 李正武 廖山涛 林 群 林同骥 刘应明 卢鹤绂 陆 埮
陆启铿 陆学善 吕 敏 马大猷 马志明 闵乃本 欧阳钟灿 潘承洞
彭桓武 彭实戈 蒲富恪 钱临照 钱三强 钱伟长 钱学森 曲钦岳
饶毓泰 沈 元 沈文庆 沈学础 施汝为 石钟慈 苏步青 苏定强
苏肇冰 孙义燧 谈镐生 汤定元 唐孝威 陶瑞宝 田 刚 童秉纲
万哲先 汪承灏 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书 王鼎盛 王淦昌
王乃彦 王诗宬 王世绩 王绶琯 王湘浩 王业宁 王竹溪 王梓坤
魏宝文 魏荣爵 文 兰 吴杭生 吴式枢 吴文俊 吴有训 席泽宗
夏道行 冼鼎昌 肖 健 谢家麟 谢希德 熊大闰 徐叙瑢 徐至展
许宝騄 严济慈 严加安 严志达 杨 乐 杨澄中 杨福家 杨国桢
杨立铭 杨应昌 叶朝辉 叶企孙 叶叔华 应崇福 于 渌 于 敏
余瑞璜 詹文龙 张 杰 张殿琳 张恭庆 张涵信 张焕乔 张家铝
张仁和 张淑仪 张文裕 张钰哲 张裕恒 张宗燧 张宗烨 章 综
赵光达 赵忠贤 赵忠尧 郑厚植 周 恒 周光召 周培源 周同庆
周又元 周毓麟 朱邦芬 朱光亚 朱洪元 庄逢甘 邹广田
2 化学部 (175)
白春礼 蔡镏生 蔡启瑞 曹 镛 曹本熹 查全性 陈 懿 陈冠荣
陈洪渊 陈家镛 陈鉴远 陈俊武 陈凯先 陈庆云 陈荣悌 陈茹玉
陈新滋 陈耀祖 程津培 程镕时 戴安邦 戴立信 邓从豪 邓景发
方肇伦 费维扬 冯守华 冯新德 傅 鹰 高 鸿 高济宇 高世扬
高小霞 高怡生 高振衡 顾翼东 郭景坤 郭慕孙 郭燮贤 何炳林
何国钟 何鸣元 洪茂椿 侯建国 侯祥麟 侯虞钧 胡 英 胡宏纹
黄 宪 黄 量 黄葆同 黄本立 黄春辉 黄鸣龙 黄乃正 黄维垣
黄耀曾 黄志镗 黄子卿 嵇汝运 计亮年 纪育沣 江 龙 江 明
江元生 姜圣阶 蒋丽金 蒋明谦 蒋锡夔 黎乐民 李 灿 李方训
李洪钟 李静海 梁敬魁 梁树权 梁晓天 林国强 林励吾 林尚安
刘若庄 刘有成 刘元方 柳大纲 楼南泉 卢嘉锡 卢佩章 陆婉珍
陆熙炎 麻生明 麦松威 闵恩泽 倪嘉缵 彭少逸 钱保功 钱人元
钱逸泰 钱志道 任咏华 沙国河 申泮文 沈家骢 沈天慧 沈之荃
时 钧 苏 锵 苏元复 孙家钟 唐敖庆 唐有祺 田昭武 田中群
佟振合 万惠霖 汪 猷 汪德熙 汪尔康 汪家鼎 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 王方定 王佛松 吴 奇 吴浩青 吴新涛 吴学周 吴养洁
吴云东 吴征铠 武 迟 肖 伦 谢毓元 邢其毅 徐 僖 徐光宪
徐如人 徐晓白 严东生 颜德岳 杨石先 杨玉良 姚建年 姚守拙
殷之文 游效曾 余国琮 俞汝勤 虞宏正 袁 权 袁承业 袁翰青
恽子强 曾昭抡 张 滂 张存浩 张大煜 张礼和 张乾二 张青莲
张玉奎 赵承嘏 赵玉芬 赵宗燠 郑兰荪 支志明 周其凤 周同惠
周维善 朱道本 朱起鹤 朱清时 朱亚杰 庄长恭 卓仁禧
3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232)
鲍文奎 贝时璋 秉 志 蔡 翘 蔡 旭 蔡邦华 曹天钦 曹文宣
常文瑞 陈 桢 陈 竺 陈凤桐 陈华癸 陈焕镛 陈可冀 陈世骧
陈慰峰 陈文贵 陈文新 陈晓亚 陈宜瑜 陈宜张 陈中伟 陈子元
承淡安 戴芳澜 戴松恩 邓叔群 邓子新 丁 颖 方精云 方荣祥
方心芳 冯德培 冯兰洲 冯泽芳 高尚荫 龚岳亭 郭爱克 韩济生
韩启德 郝 水 贺 林 贺福初 洪德元 洪国藩 洪孟民 侯光炯
侯学煜 胡经甫 黄家驷 黄祯祥 蒋有绪 金国章 金善宝 鞠 躬
孔祥复 匡廷云 黎尚豪 李 博 李朝义 李季伦 李继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连捷 李庆逵 李振声 梁 希 梁伯强 梁栋材 梁植权
梁智仁 林 镕 林其谁 林巧稚 刘承钊 刘崇乐 刘建康 刘瑞玉
刘思职 刘新垣 刘以训 刘允怡 娄成后 卢永根 陆宝麟 陆士新
罗宗洛 马世骏 马文昭 毛江森 钮经义 潘 菽 庞雄飞 裴 钢
蒲蛰龙 戚正武 钱崇澍 强伯勤 钦俊德 秦仁昌 邱式邦 裘法祖
裘维蕃 饶子和 沈 岩 沈其震 沈善炯 沈允钢 沈韫芬 沈自尹
盛彤笙 施教耐 施立明 施履吉 施蕴渝 石元春 宋大祥 苏国辉
孙大业 孙汉董 孙曼霁 孙儒泳 谈家桢 汤飞凡 汤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 唐仲璋 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 涂 治 汪堃仁 汪忠镐
王大成 王德宝 王恩多 王伏雄 王家楫 王善源 王世真 王文采
王应睐 王正敏 王志均 王志新 王志珍 魏 曦 魏江春 魏于全
吴 旻 吴常信 吴建屏 吴阶平 吴孟超 吴英恺 吴征镒 吴中伦
吴祖泽 伍献文 肖龙友 谢联辉 谢少文 熊 毅 徐冠仁 徐国钧
许根俊 许智宏 薛社普 阎隆飞 阎逊初 阳含熙 杨 简 杨福愉
杨弘远 杨惟义 杨雄里 姚 錱 姚开泰 叶桔泉 叶玉如 殷宏章
尹文英 印象初 于天仁 俞大绂 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 曾益新
翟中和 张春霆 张广学 张景钺 张启发 张树政 张锡钧 张香桐
张孝骞 张新时 张亚平 张永莲 张友尚 张肇骞 张致一 赵尔宓
赵国屏 赵洪璋 赵善欢 郑光美 郑国锠 郑儒永 郑守仪 郑万钧
郑作新 钟惠澜 周 俊 周廷冲 周泽昭 朱 洗 朱既明 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 朱作言 诸福棠 庄巧生 庄孝僡 邹 冈 邹承鲁
4 地学部 (192)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纪平 陈 旭 陈 顒 陈国达 陈俊勇 陈梦熊
陈庆宣 陈述彭 陈永龄 陈运泰 程纯枢 程国栋 程裕淇 池际尚
丑纪范 戴金星 邓起东 丁国瑜 丁仲礼 董申保 方 俊 冯景兰
冯士筰 符淙斌 傅承义 傅家谟 高 俊 高由禧 高振西 谷德振
顾功叙 顾知微 关士聪 郭承基 郭令智 郭文魁 郝诒纯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 胡敦欣 黄秉维 黄汲清 黄荣辉 黄绍显 贾承造
贾福海 贾兰坡 金玉玕 金振民 乐森璕 李 钧 李崇银 李春昱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四光 李廷栋 李小文 李星学
林学钰 刘宝珺 刘昌明 刘东生 刘光鼎 刘嘉麒 刘振兴 卢衍豪
陆大道 吕达仁 马 瑾 马杏垣 马在田 马宗晋 毛汉礼 孟宪民
穆恩之 欧阳自远 裴文中 秦大河 秦馨菱 秦蕴珊 邱占祥 任纪舜
任美锷 戎嘉余 沈其韩 盛金章 施雅风 石耀霖 斯行健 宋叔和
苏纪兰 孙 枢 孙大中 孙殿卿 孙鸿烈 孙云铸 谭其骧 陶诗言
滕吉文 田奇 田在艺 童庆禧 涂长望 涂传诒 涂光炽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仁 王 水 王 颖 王 钰 王德滋 王恒升 王鸿祯
王铁冠 王曰伦 王之卓 王竹泉 魏奉思 文圣常 翁文波 吴传钧
吴国雄 吴汝康 吴新智 伍荣生 武 衡 席承藩 夏坚白 肖序常
谢家荣 谢学锦 谢义炳 徐 仁 徐冠华 徐克勤 徐世浙 许 杰
许厚泽 许志琴 薛禹群 杨 起 杨文采 杨钟健 杨遵仪 姚振兴
业治铮 叶大年 叶笃正 叶嘉安 叶连俊 殷鸿福 尹赞勋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 袁见齐 岳希新 曾庆存 曾融生 翟裕生 张本仁
张炳熹 张伯声 张国伟 张弥曼 张彭熹 张文佑 张宗祜 章 申
赵柏林 赵金科 赵九章 赵鹏大 赵其国 郑 度 钟大赉 周立三
周明镇 周廷儒 周秀骥 周志炎 朱 夏 朱日祥 朱显谟 竺可桢
5 信息技术科学部 (82)
包为民 保 铮 陈桂林 陈国良 陈翰馥 陈俊亮 陈星弼 陈星旦
褚君浩 戴汝为 董韫美 冯纯伯 干福熹 高庆狮 郭 雷 郭光灿
何积丰 侯 洵 侯朝焕 黄 琳 黄宏嘉 黄民强 黄纬禄 简水生
匡定波 雷啸霖 李 未 李启虎 李衍达 李志坚 梁思礼 林惠民
林为干 林尊琪 刘盛纲 刘颂豪 刘永坦 陆汝钤 陆元九 罗沛霖
母国光 彭堃墀 秦国刚 阙端麟 沈绪榜 宋 健 孙钟秀 唐稚松
王 圩 王 选 王 越 王大珩 王家骐 王启明 王守觉 王守武
王阳元 王育竹 王占国 王之江 吴德馨 吴宏鑫 吴培亨 吴全德
夏建白 夏培肃 薛永祺 杨芙清 杨嘉墀 姚建铨 叶培大 张 钹
张 煦 张景中 张嗣瀛 张效祥 郑耀宗 郑有炓 周炳琨 周巢尘
周兴铭 朱中梁
6 技术科学部 (204)
毕德显 蔡昌年 蔡方荫 蔡金涛 蔡其巩 蔡睿贤 曹楚南 曹春晓
曹建猷 常 迵 陈 达 陈创天 陈芳允 陈能宽 陈新民 陈学俊
陈宗基 陈祖煜 程耿东 程庆国 程孝刚 褚应璜 慈云桂 戴念慈
党鸿辛 邓锡铭 丁舜年 都有为 窦国仁 范守善 高景德 高为炳
高玉臣 高镇同 葛昌纯 龚祖同 顾秉林 顾诵芬 顾逸东 郭可信
过增元 韩祯祥 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 胡聿贤 黄克智 黄文熙
姜中宏 蒋民华 金展鹏 靳树梁 柯 俊 雷天觉 李 强 李 天
李 薰 李国豪 李济生 李敏华 李述汤 李文采 李依依 梁守盘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 林兰英 刘宝镛 刘敦桢 刘高联 刘广均
刘恢先 刘仙洲 柳百新 卢 柯 卢 强 卢肇钧 路甬祥 吕保维
马祖光 毛鹤年 茅以升 孟少农 孟昭英 苗永瑞 闵桂荣 欧阳予
潘际銮 潘家铮 彭一刚 齐 康 钱 宁 钱令希 钱钟韩 邱大洪
任新民 邵象华 沈 鸿 沈志云 沈珠江 师昌绪 石青云 石志仁
史绍熙 宋家树 宋玉泉 宋振骐 孙 钧 孙德和 孙家栋 唐九华
唐叔贤 陶宝祺 陶亨咸 陶文铨 童宪章 屠守锷 汪 耕 汪胡桢
汪菊潜 汪闻韶 王补宣 王崇愚 王大中 王淀佐 王景唐 王立鼎
王希季 王之玺 魏寿昆 温诗铸 闻邦椿 吴承康 吴良镛 吴硕贤
吴学蔺 吴仲华 吴自良 伍小平 肖纪美 谢光选 邢球痕 熊有伦
徐采栋 徐建中 徐士高 徐性初 徐芝纶 徐祖耀 许学彦 薛其坤
严 恺 严陆光 颜鸣皋 杨 卫 杨 槱 杨叔子 杨廷宝 姚 熹
叶恒强 叶培建 叶渚沛 余梦伦 俞鸿儒 张 维 张 泽 张楚汉
张德庆 张恩虬 张光斗 张沛霖 张兴钤 张佑启 张钟俊 张作梅
章名涛 章梓雄 赵淳生 赵飞克 赵仁恺 郑时龄 郑哲敏 支秉彝
钟万勰 钟香崇 周 远 周 仁 周本濂 周干峙 周国治 周惠久
周锡元 周孝信 周尧和 周志宏 朱 静 朱森元 朱位秋 朱物华
庄逢辰 庄育智 邹世昌 邹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顿 伯奇费尔 陈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冯元桢 傅睿思
高 锟 葛守仁 何毓琦 黄煦涛 霍克弗尔特 霍西金斯 简悦威 杰 尔
井口洋夫 科 顿 克里斯琴森 库 什 莱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约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翘 林同炎 罗伯特.康 马库斯 毛河光 米歇尔
莫里茨 潘诺夫斯基 丘成桐 萨支唐 沈元壤 司马贺 田长霖 威 利
威塞尔 吴健雄 吴耀祖 肖荫堂 辛克维奇 杨振宁 姚期智 张立纲
张永山 朱棣文 朱经武 卓以和
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数量
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数量
现有两院院士27人,其中双聘院士1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 熊有伦 程时杰 罗 俊 丁汉 陈孝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 昆 潘 垣 张勇传 周 济 樊明武 李培根 段正澄 李德群 丁烈云
双聘院士中科院院士:
沈绪榜 姚建铨 叶朝辉 孙汉董 葛昌纯 刘以训
双聘院士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 赵梓森 朱建士 吴中如 王正国 周宏灏
中国院士名单
中国院士名单:
艾国祥、白以龙、蔡荣根、常进、常凯、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十一、陈式刚、陈恕行、陈松蹊、陈仙辉、陈永川、陈志明、崔向群、邓小刚、杜江峰、鄂维南、方成、方复全、方忠、封东来、甘子钊、高鸿钧、高原宁、葛墨林、龚昌德、龚新高。
郭柏灵、郭尚平、韩占文、何国威、何祚庥、贺贤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驹、景益鹏、邝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骏、李儒新、李惕碚、励建书、林海青、林群、刘仓理、龙以明、陆夕云、罗俊、罗民兴、吕敏。
马余刚、马余强、马志明、莫毅明、欧阳颀、欧阳钟灿、潘建伟、彭实戈、曲钦岳、阮勇斌、沈文庆、沈学础、史生才、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昌璞、孙斌勇、孙鑫、孙义燧、汤涛、汤超、唐孝威、陶瑞宝、田刚、万宝年、万哲先、汪承灏、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广厚。
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小云、王迅、王贻芳、王玉鹏、王梓坤、魏宝文、文兰、吴岳良、武向平、席南华、夏道行、夏克青、向涛、谢心澄、邢定钰、熊大闰、徐红星、徐至展、严加安、杨国桢、杨乐、杨应昌、杨振宁、叶朝辉、叶叔华、叶向东、于渌、袁亚湘、詹文龙。
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名字
中国科学院院士完全名单 (包括已故院士)
1 数学物理学部 (191)
艾国祥 白以龙 蔡诗东 陈 彪 陈和生 陈佳洱 陈建功 陈建生
陈景润 陈木法 陈难先 陈式刚 陈希孺 程开甲 程民德 崔尔杰
戴传曾 戴元本 邓稼先 丁大钊 丁伟岳 丁夏畦 段学复 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贤 冯 端 冯 康 甘子钊 葛墨林 葛庭燧 龚昌德
谷超豪 关肇直 管惟炎 郭柏灵 郭尚平 郭永怀 郭仲衡 郝柏林
何泽慧 何祚庥 贺贤土 洪朝生 洪家兴 胡 宁 胡和生 胡济民
胡仁宇 胡世华 华罗庚 黄 昆 黄润乾 黄胜年 黄祖洽 霍裕平
江泽涵 姜伯驹 解思深 金建中 经福谦 柯 召 邝宇平 李 林
李邦河 李大潜 李德平 李方华 李国平 李家春 李家明 李惕碚
李荫远 李正武 廖山涛 林 群 林同骥 刘应明 卢鹤绂 陆 埮
陆启铿 陆学善 吕 敏 马大猷 马志明 闵乃本 欧阳钟灿 潘承洞
彭桓武 彭实戈 蒲富恪 钱临照 钱三强 钱伟长 钱学森 曲钦岳
饶毓泰 沈 元 沈文庆 沈学础 施汝为 石钟慈 苏步青 苏定强
苏肇冰 孙义燧 谈镐生 汤定元 唐孝威 陶瑞宝 田 刚 童秉纲
万哲先 汪承灏 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书 王鼎盛 王淦昌
王乃彦 王诗宬 王世绩 王绶琯 王湘浩 王业宁 王竹溪 王梓坤
魏宝文 魏荣爵 文 兰 吴杭生 吴式枢 吴文俊 吴有训 席泽宗
夏道行 冼鼎昌 肖 健 谢家麟 谢希德 熊大闰 徐叙瑢 徐至展
许宝騄 严济慈 严加安 严志达 杨 乐 杨澄中 杨福家 杨国桢
杨立铭 杨应昌 叶朝辉 叶企孙 叶叔华 应崇福 于 渌 于 敏
余瑞璜 詹文龙 张 杰 张殿琳 张恭庆 张涵信 张焕乔 张家铝
张仁和 张淑仪 张文裕 张钰哲 张裕恒 张宗燧 张宗烨 章 综
赵光达 赵忠贤 赵忠尧 郑厚植 周 恒 周光召 周培源 周同庆
周又元 周毓麟 朱邦芬 朱光亚 朱洪元 庄逢甘 邹广田
2 化学部 (175)
白春礼 蔡镏生 蔡启瑞 曹 镛 曹本熹 查全性 陈 懿 陈冠荣
陈洪渊 陈家镛 陈鉴远 陈俊武 陈凯先 陈庆云 陈荣悌 陈茹玉
陈新滋 陈耀祖 程津培 程镕时 戴安邦 戴立信 邓从豪 邓景发
方肇伦 费维扬 冯守华 冯新德 傅 鹰 高 鸿 高济宇 高世扬
高小霞 高怡生 高振衡 顾翼东 郭景坤 郭慕孙 郭燮贤 何炳林
何国钟 何鸣元 洪茂椿 侯建国 侯祥麟 侯虞钧 胡 英 胡宏纹
黄 宪 黄 量 黄葆同 黄本立 黄春辉 黄鸣龙 黄乃正 黄维垣
黄耀曾 黄志镗 黄子卿 嵇汝运 计亮年 纪育沣 江 龙 江 明
江元生 姜圣阶 蒋丽金 蒋明谦 蒋锡夔 黎乐民 李 灿 李方训
李洪钟 李静海 梁敬魁 梁树权 梁晓天 林国强 林励吾 林尚安
刘若庄 刘有成 刘元方 柳大纲 楼南泉 卢嘉锡 卢佩章 陆婉珍
陆熙炎 麻生明 麦松威 闵恩泽 倪嘉缵 彭少逸 钱保功 钱人元
钱逸泰 钱志道 任咏华 沙国河 申泮文 沈家骢 沈天慧 沈之荃
时 钧 苏 锵 苏元复 孙家钟 唐敖庆 唐有祺 田昭武 田中群
佟振合 万惠霖 汪 猷 汪德熙 汪尔康 汪家鼎 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 王方定 王佛松 吴 奇 吴浩青 吴新涛 吴学周 吴养洁
吴云东 吴征铠 武 迟 肖 伦 谢毓元 邢其毅 徐 僖 徐光宪
徐如人 徐晓白 严东生 颜德岳 杨石先 杨玉良 姚建年 姚守拙
殷之文 游效曾 余国琮 俞汝勤 虞宏正 袁 权 袁承业 袁翰青
恽子强 曾昭抡 张 滂 张存浩 张大煜 张礼和 张乾二 张青莲
张玉奎 赵承嘏 赵玉芬 赵宗燠 郑兰荪 支志明 周其凤 周同惠
周维善 朱道本 朱起鹤 朱清时 朱亚杰 庄长恭 卓仁禧
3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232)
鲍文奎 贝时璋 秉 志 蔡 翘 蔡 旭 蔡邦华 曹天钦 曹文宣
常文瑞 陈 桢 陈 竺 陈凤桐 陈华癸 陈焕镛 陈可冀 陈世骧
陈慰峰 陈文贵 陈文新 陈晓亚 陈宜瑜 陈宜张 陈中伟 陈子元
承淡安 戴芳澜 戴松恩 邓叔群 邓子新 丁 颖 方精云 方荣祥
方心芳 冯德培 冯兰洲 冯泽芳 高尚荫 龚岳亭 郭爱克 韩济生
韩启德 郝 水 贺 林 贺福初 洪德元 洪国藩 洪孟民 侯光炯
侯学煜 胡经甫 黄家驷 黄祯祥 蒋有绪 金国章 金善宝 鞠 躬
孔祥复 匡廷云 黎尚豪 李 博 李朝义 李季伦 李继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连捷 李庆逵 李振声 梁 希 梁伯强 梁栋材 梁植权
梁智仁 林 镕 林其谁 林巧稚 刘承钊 刘崇乐 刘建康 刘瑞玉
刘思职 刘新垣 刘以训 刘允怡 娄成后 卢永根 陆宝麟 陆士新
罗宗洛 马世骏 马文昭 毛江森 钮经义 潘 菽 庞雄飞 裴 钢
蒲蛰龙 戚正武 钱崇澍 强伯勤 钦俊德 秦仁昌 邱式邦 裘法祖
裘维蕃 饶子和 沈 岩 沈其震 沈善炯 沈允钢 沈韫芬 沈自尹
盛彤笙 施教耐 施立明 施履吉 施蕴渝 石元春 宋大祥 苏国辉
孙大业 孙汉董 孙曼霁 孙儒泳 谈家桢 汤飞凡 汤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 唐仲璋 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 涂 治 汪堃仁 汪忠镐
王大成 王德宝 王恩多 王伏雄 王家楫 王善源 王世真 王文采
王应睐 王正敏 王志均 王志新 王志珍 魏 曦 魏江春 魏于全
吴 旻 吴常信 吴建屏 吴阶平 吴孟超 吴英恺 吴征镒 吴中伦
吴祖泽 伍献文 肖龙友 谢联辉 谢少文 熊 毅 徐冠仁 徐国钧
许根俊 许智宏 薛社普 阎隆飞 阎逊初 阳含熙 杨 简 杨福愉
杨弘远 杨惟义 杨雄里 姚 錱 姚开泰 叶桔泉 叶玉如 殷宏章
尹文英 印象初 于天仁 俞大绂 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 曾益新
翟中和 张春霆 张广学 张景钺 张启发 张树政 张锡钧 张香桐
张孝骞 张新时 张亚平 张永莲 张友尚 张肇骞 张致一 赵尔宓
赵国屏 赵洪璋 赵善欢 郑光美 郑国锠 郑儒永 郑守仪 郑万钧
郑作新 钟惠澜 周 俊 周廷冲 周泽昭 朱 洗 朱既明 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 朱作言 诸福棠 庄巧生 庄孝僡 邹 冈 邹承鲁
4 地学部 (192)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纪平 陈 旭 陈 顒 陈国达 陈俊勇 陈梦熊
陈庆宣 陈述彭 陈永龄 陈运泰 程纯枢 程国栋 程裕淇 池际尚
丑纪范 戴金星 邓起东 丁国瑜 丁仲礼 董申保 方 俊 冯景兰
冯士筰 符淙斌 傅承义 傅家谟 高 俊 高由禧 高振西 谷德振
顾功叙 顾知微 关士聪 郭承基 郭令智 郭文魁 郝诒纯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 胡敦欣 黄秉维 黄汲清 黄荣辉 黄绍显 贾承造
贾福海 贾兰坡 金玉玕 金振民 乐森璕 李 钧 李崇银 李春昱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四光 李廷栋 李小文 李星学
林学钰 刘宝珺 刘昌明 刘东生 刘光鼎 刘嘉麒 刘振兴 卢衍豪
陆大道 吕达仁 马 瑾 马杏垣 马在田 马宗晋 毛汉礼 孟宪民
穆恩之 欧阳自远 裴文中 秦大河 秦馨菱 秦蕴珊 邱占祥 任纪舜
任美锷 戎嘉余 沈其韩 盛金章 施雅风 石耀霖 斯行健 宋叔和
苏纪兰 孙 枢 孙大中 孙殿卿 孙鸿烈 孙云铸 谭其骧 陶诗言
滕吉文 田奇 田在艺 童庆禧 涂长望 涂传诒 涂光炽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仁 王 水 王 颖 王 钰 王德滋 王恒升 王鸿祯
王铁冠 王曰伦 王之卓 王竹泉 魏奉思 文圣常 翁文波 吴传钧
吴国雄 吴汝康 吴新智 伍荣生 武 衡 席承藩 夏坚白 肖序常
谢家荣 谢学锦 谢义炳 徐 仁 徐冠华 徐克勤 徐世浙 许 杰
许厚泽 许志琴 薛禹群 杨 起 杨文采 杨钟健 杨遵仪 姚振兴
业治铮 叶大年 叶笃正 叶嘉安 叶连俊 殷鸿福 尹赞勋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 袁见齐 岳希新 曾庆存 曾融生 翟裕生 张本仁
张炳熹 张伯声 张国伟 张弥曼 张彭熹 张文佑 张宗祜 章 申
赵柏林 赵金科 赵九章 赵鹏大 赵其国 郑 度 钟大赉 周立三
周明镇 周廷儒 周秀骥 周志炎 朱 夏 朱日祥 朱显谟 竺可桢
5 信息技术科学部 (82)
包为民 保 铮 陈桂林 陈国良 陈翰馥 陈俊亮 陈星弼 陈星旦
褚君浩 戴汝为 董韫美 冯纯伯 干福熹 高庆狮 郭 雷 郭光灿
何积丰 侯 洵 侯朝焕 黄 琳 黄宏嘉 黄民强 黄纬禄 简水生
匡定波 雷啸霖 李 未 李启虎 李衍达 李志坚 梁思礼 林惠民
林为干 林尊琪 刘盛纲 刘颂豪 刘永坦 陆汝钤 陆元九 罗沛霖
母国光 彭堃墀 秦国刚 阙端麟 沈绪榜 宋 健 孙钟秀 唐稚松
王 圩 王 选 王 越 王大珩 王家骐 王启明 王守觉 王守武
王阳元 王育竹 王占国 王之江 吴德馨 吴宏鑫 吴培亨 吴全德
夏建白 夏培肃 薛永祺 杨芙清 杨嘉墀 姚建铨 叶培大 张 钹
张 煦 张景中 张嗣瀛 张效祥 郑耀宗 郑有炓 周炳琨 周巢尘
周兴铭 朱中梁
6 技术科学部 (204)
毕德显 蔡昌年 蔡方荫 蔡金涛 蔡其巩 蔡睿贤 曹楚南 曹春晓
曹建猷 常 迵 陈 达 陈创天 陈芳允 陈能宽 陈新民 陈学俊
陈宗基 陈祖煜 程耿东 程庆国 程孝刚 褚应璜 慈云桂 戴念慈
党鸿辛 邓锡铭 丁舜年 都有为 窦国仁 范守善 高景德 高为炳
高玉臣 高镇同 葛昌纯 龚祖同 顾秉林 顾诵芬 顾逸东 郭可信
过增元 韩祯祥 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 胡聿贤 黄克智 黄文熙
姜中宏 蒋民华 金展鹏 靳树梁 柯 俊 雷天觉 李 强 李 天
李 薰 李国豪 李济生 李敏华 李述汤 李文采 李依依 梁守盘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 林兰英 刘宝镛 刘敦桢 刘高联 刘广均
刘恢先 刘仙洲 柳百新 卢 柯 卢 强 卢肇钧 路甬祥 吕保维
马祖光 毛鹤年 茅以升 孟少农 孟昭英 苗永瑞 闵桂荣 欧阳予
潘际銮 潘家铮 彭一刚 齐 康 钱 宁 钱令希 钱钟韩 邱大洪
任新民 邵象华 沈 鸿 沈志云 沈珠江 师昌绪 石青云 石志仁
史绍熙 宋家树 宋玉泉 宋振骐 孙 钧 孙德和 孙家栋 唐九华
唐叔贤 陶宝祺 陶亨咸 陶文铨 童宪章 屠守锷 汪 耕 汪胡桢
汪菊潜 汪闻韶 王补宣 王崇愚 王大中 王淀佐 王景唐 王立鼎
王希季 王之玺 魏寿昆 温诗铸 闻邦椿 吴承康 吴良镛 吴硕贤
吴学蔺 吴仲华 吴自良 伍小平 肖纪美 谢光选 邢球痕 熊有伦
徐采栋 徐建中 徐士高 徐性初 徐芝纶 徐祖耀 许学彦 薛其坤
严 恺 严陆光 颜鸣皋 杨 卫 杨 槱 杨叔子 杨廷宝 姚 熹
叶恒强 叶培建 叶渚沛 余梦伦 俞鸿儒 张 维 张 泽 张楚汉
张德庆 张恩虬 张光斗 张沛霖 张兴钤 张佑启 张钟俊 张作梅
章名涛 章梓雄 赵淳生 赵飞克 赵仁恺 郑时龄 郑哲敏 支秉彝
钟万勰 钟香崇 周 远 周 仁 周本濂 周干峙 周国治 周惠久
周锡元 周孝信 周尧和 周志宏 朱 静 朱森元 朱位秋 朱物华
庄逢辰 庄育智 邹世昌 邹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顿 伯奇费尔 陈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冯元桢 傅睿思
高 锟 葛守仁 何毓琦 黄煦涛 霍克弗尔特 霍西金斯 简悦威 杰 尔
井口洋夫 科 顿 克里斯琴森 库 什 莱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约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翘 林同炎 罗伯特.康 马库斯 毛河光 米歇尔
莫里茨 潘诺夫斯基 丘成桐 萨支唐 沈元壤 司马贺 田长霖 威 利
威塞尔 吴健雄 吴耀祖 肖荫堂 辛克维奇 杨振宁 姚期智 张立纲
张永山 朱棣文 朱经武 卓以和
CT,MRI的发明人是物理学家,工程专家说明了什么
我先说几句,CT成像是在X射线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平面重叠的X像可以清晰一个平面一个平面的扫描.磁共振是原子核在强磁场中共振所得到的信号,然后经过图象重建得到的,它可以在人体的各个平面成像.说白了,它的成像和扫描部位质子的多少有关.他们的区别主要是原理,设备,其成像特点,检查技术,图象的分析与诊断,及他们在临床的应用.
CT的基本原理一、CT成像过程
X线成像是利用人体对X线的选择性吸收原理,当X线透过人体后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组织和器官的图像,CT的成像也与之相仿。
CT扫描的过程是由高度准直的X线束环绕人体某一检查部位作360度的横断面扫描的过程。检查床平移时,X线从不同方向照射病人,穿过人体的X线束因有部分光子被人体吸收而发生衰减,未被吸收的光子穿透人体再经后准直由探测器接收。探测器接受了穿过人体以后的强弱不同的X线,转换为自信号由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进行采集。大量接收到模拟信号信息通过模数(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运算。经过初步处理的成为采集的原始数据(raw data),原始数据经过卷曲、滤过处理,其后称为滤过后的原始数据(6lteredrawdata)。由数模(D/A)转换器通过不同的灰阶在显示屏上显像从而获得该部位横断面的解剖结构图象,即CT横断面图象。
因此,CT检查得到的是反应人体组织结构分布的数字影象,从根本上克服了常规X线检查图像前后重叠的缺陷,使医学影像诊断学检查有了质的飞跃。
二、CT成像的基本原理
通常,探测器所接受到的射线信号的强弱,取决于该部位的人体截面内组织的密度。密度高的组织,例如骨骼吸收X线较多,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较弱;密度较低的组织,例如脂肪、空腔脏器等吸收X线较少,探测器获得的信号较强。这种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值不同的性质可用组织的吸收系数μ来表示,所以探测器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弱所反映的是人体组织不同的μ值。而CT正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后的衰减特性作为其诊断疾病的依据。
X线穿透人体后的衰减遵守指数衰减规律I=I0e-μd。
式中:I为通过人体吸收后衰减的X线强度;I0为入射X线强度;μ为接收X线照射组织的线性吸收系数;d为受检部位人体组织的厚度。
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算列出人体组织受检层面的吸收系数,并将之分布在合成图象的栅状阵列即矩阵的方格(阵元)内。矩阵上每个阵元相当于重建图象上的一个图象点,称为像素(pixel)。CT的成像过程就是求出每个像素的衰减系数的过程。如果像素越小、探测器数目越多,计算机所测出的衰减系数就越多、越精确,重建出的图象也就越清晰。目前,CT机的矩阵多为256×256,512×512,其乘积即为每个矩阵所包含的像素数
核磁共振成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人脑纵切面的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从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MRI技术成熟这几十年期间,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
目录 [隐藏]
1 物理原理
1.1 原理概述
1.2 数学运算
2 系统组成
2.1 NMR实验装置
2.2 MRI系统的组成
2.2.1 磁铁系统
2.2.2 射频系统
2.2.3 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2.3 MRI的基本方法
3 技术应用
3.1 MRI在医学上的应用
3.1.1 原理概述
3.1.2 磁共振成像的优点
3.1.3 MRI的缺点及可能存在的危害
3.2 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3.3 磁共振成像的其他进展
4 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
5 未来展望
6 相关条目
6.1 磁化准备
6.2 取像方法
6.3 医学生理性应用
7 参考文献
[编辑]
物理原理
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编辑]
原理概述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故常将这门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
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
[编辑]
数学运算
原子核带正电并有自旋运动,其自旋运动必将产生磁矩,称为核磁矩。研究表明,核磁矩μ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S 成正比,即
式中γ 为比例系数,称为原子核的旋磁比。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它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值可表示为
m为核自旋量子数。依据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的关系,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它在磁场方向上的投影值为
对于不同的核,m分别取整数或半整数。在外磁场中,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具有相应的能量,其数值可表示为
式中B为磁感应强度。可见,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由于磁矩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自旋能量分裂成一系列分立的能级,相邻的两个能级之差ΔE = γhB。用频率适当的电磁辐射照射原子核,如果电磁辐射光子能量hν恰好为两相邻核能级之差ΔE,则原子核就会吸收这个光子,发生核磁共振的频率条件是:
式中ν为频率,ω为角频率。对于确定的核,旋磁比γ可被精确地测定。可见,通过测定核磁共振时辐射场的频率ν,就能确定磁感应强度;反之,若已知磁感应强度,即可确定核的共振频率。
[编辑]
系统组成
[编辑]
NMR实验装置
采用调节频率的方法来达到核磁共振。由线圈向样品发射电磁波,调制振荡器的作用是使射频电磁波的频率在样品共振频率附近连续变化。当频率正好与核磁共振频率吻合时,射频振荡器的输出就会出现一个吸收峰,这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同时由频率计即刻读出这时的共振频率值。核磁共振谱仪是专门用于观测核磁共振的仪器,主要由磁铁、探头和谱仪三大部分组成。磁铁的功用是产生一个恒定的磁场;探头置于磁极之间,用于探测核磁共振信号;谱仪是将共振信号放大处理并显示和记录下来。
[编辑]
MRI系统的组成
[编辑]
磁铁系统
静磁场:当前临床所用超导磁铁,磁场强度有0.5到4.0T,常见的为1.5T和3.0T,另有匀磁线圈(shim coil)协助达到高均匀度。
梯度场: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三组线圈,产生x、y、z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
[编辑]
射频系统
射频(RF)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
射频(RF)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
[编辑]
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学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
[编辑]
MRI的基本方法
选片梯度场Gz
相编码和频率编码
图像重建
[编辑]
技术应用
3D MRI[编辑]
MRI在医学上的应用
[编辑]
原理概述
氢核是人体成像的首选核种:人体各种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氢化合物,所以氢核的核磁共振灵活度高、信号强,这是人们首选氢核作为人体成像元素的原因。NMR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氢核密度有关,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氢核数的多少不同,则NMR信号强度有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作为特征量,把各种组织分开,这就是氢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图像。人体不同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与该组织中的病变组织之间氢核密度、弛豫时间T1、T2三个参数的差异,是MRI用于临床诊断最主要的物理基础。
当施加一射频脉冲信号时,氢核能态发生变化,射频过后,氢核返回初始能态,共振产生的电磁波便发射出来。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可以被精确地检测到,经过进一步的计算机处理,即可能获得反应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三维图像,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包括组织中水分差异以及水分子运动的信息。这样,病理变化就能被记录下来。
人体2/3的重量为水分,如此高的比例正是磁共振成像技术能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基础。人体内器官和组织中的水分并不相同,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形态的变化,即可由磁共振图像反应出来。
MRI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MRI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MRI可对人体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及相邻关系,对病灶能更好地进行定位定性。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编辑]
磁共振成像的优点
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普通X射线或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相比,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目前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对人体没有游离辐射损伤;
各种参数都可以用来成像,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这使得医疗诊断和对人体内代谢和功能的研究方便、有效。例如肝炎和肝硬化的T1值变大,而肝癌的T1值更大,作T1加权图像,可区别肝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通过调节磁场可自由选择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术所不能接近或难以接近部位的图像。对于椎间盘和脊髓,可作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可以看到神经根、脊髓和神经节等。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只能获取与人体长轴垂直的剖面图)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原则上所有自旋不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以成像,例如氢(1H)、碳(13C)、氮(14N和15N)、磷(31P)等。
人类腹部冠状切面磁共振影像[编辑]
MRI的缺点及可能存在的危害
虽然MRI对患者没有致命性的损伤,但还是给患者带来了一些不适感。在MRI诊断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把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其缺点主要有:
和CT一样,MRI也是解剖性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核磁共振检查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射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不够理想;
由于强磁场的原因,MRI对诸如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特殊病人却不能适用。
MRI系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强静磁场:在有铁磁性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不论是埋植在患者体内还是在磁场范围内,都可能是危险因素;
随时间变化的梯度场:可在受试者体内诱导产生电场而兴奋神经或肌肉。外周神经兴奋是梯度场安全的上限指标。在足够强度下,可以产生外周神经兴奋(如刺痛或叩击感),甚至引起心脏兴奋或心室振颤;
射频场(RF)的致热效应:在MRI聚焦或测量过程中所用到的大角度射频场发射,其电磁能量在患者组织内转化成热能,使组织温度升高。RF的致热效应需要进一步探讨,临床扫瞄仪对于射频能量有所谓“特定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的限制;
噪声:MRI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声,可能使某些患者的听力受到损伤;
造影剂的毒副作用:目前使用的造影剂主要为含钆的化合物,副作用发生率在2%-4%。
[编辑]
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没有医学领域那么广泛,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的难题及成像材料上的困难,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如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研究、固态反应的空间有向性研究、聚合物中溶剂扩散的研究、聚合物硫化及弹性体的均匀性研究等;
在金属陶瓷中,通过对多孔结构的研究来检测陶瓷制品中存在的砂眼;
在火箭燃料中,用于探测固体燃料中的缺陷以及填充物、增塑剂和推进剂的分布情况;
在石油化学方面,主要侧重于研究流体在岩石中的分布状态和流通性以及对油藏描述与强化采油机理的研究。
[编辑]
磁共振成像的其他进展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谱线特征参数(如谱线宽度、谱线轮廓形状、谱线面积、谱线位置等)的测定来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它可以不破坏被测样品的内部结构,是一种完全无损的检测方法。同时,它具有非常高的分辨本领和精确度,而且可以用于测量的核也比较多,所有这些都优于其它测量方法。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磁共振显微术(MR microscopy, MRM/μMRI)是MRI技术中稍微晚一些发展起来的技术,MRM最高空间分辨率是4μm,已经可以接近一般光学显微镜像的水平。MRM已经非常普遍地用作疾病和药物的动物模型研究。
活体磁共振能谱(in vivo MR spectroscopy, MRS)能够测定动物或人体某一指定部位的NMR谱,从而直接辨认和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
[编辑]
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
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劳特布尔的贡献是,在主磁场内附加一个不均匀的磁场,把梯度引入磁场中,从而创造了一种可视的用其他技术手段却看不到的物质内部结构的二维结构图像。他描述了怎样把梯度磁体添加到主磁体中,然后能看到沉浸在重水中的装有普通水的试管的交叉截面。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图像技术可以在普通水和重水之间区分图像。通过引进梯度磁场,可以逐点改变核磁共振电磁波频率,通过对发射出的电磁波的分析,可以确定其信号来源。
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理论,推动了其实际应用。他发现磁共振信号的数学分析方法,为该方法从理论走向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使得10年后磁共振成像成为临床诊断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他利用磁场中的梯度更为精确地显示共振中的差异。他证明,如何有效而迅速地分析探测到的信号,并且把它们转化成图像。曼斯菲尔德还提出了极快速的梯度变化可以获得瞬间即逝的图像,即平面回波扫描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技术,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研究的主要手段。
雷蒙德·达马蒂安的“用于癌组织检测的设备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为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两位科学家开发核磁共振扫描仪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铺平了道路。由于他们的理论工作,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才取得了突破,使人体内部器官高清晰度的图像成为可能。
此外,在2003年10月10日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同时出现了佛纳(Fonar)公司的一则整版广告:“雷蒙德·达马蒂安(Raymond Damadian),应当与彼得·曼斯菲尔德和保罗·劳特布尔分享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他,就没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指责诺贝尔奖委员会“篡改历史”而引起广泛争议。事实上,对MRI的发明权归属问题已争论了许多年,而且争得颇为激烈。而在学界看来,达马蒂安更多是一个生意人,而不是科学家。
[编辑]
未来展望
人脑是如何思维的,一直是个谜。而且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而利用MRI的脑功能成像则有助于我们在活体和整体水平上研究人的思维。其中,关于盲童的手能否代替眼睛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正常人能见到蓝天碧水,然后在大脑里构成图像,形成意境,而从未见过世界的盲童,用手也能摸文字,文字告诉他大千世界,盲童是否也能“看”到呢?专家通过功能性MRI,扫描正常和盲童的大脑,发现盲童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在大脑的视皮质部有很好的激活区。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盲童通过认知教育,手是可以代替眼睛“看”到外面世界的。
快速扫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使经典MRI成像方法扫描病人的时间由几分钟、十几分钟缩短至几毫秒,使因器官运动对图像造成的影响忽略不计;MRI血流成像,利用流空效应使MRI图像上把血管的形态鲜明地呈现出来,使测量血管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速成为可能;MRI波谱分析可利用高磁场实现人体局部组织的波谱分析技术,从而增加帮助诊断的信息;脑功能成像,利用高磁场共振成像研究脑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是脑科学中最重要的课题。有理由相信,MRI将发展成为思维阅读器。
20世纪中叶至今,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是发展最活跃的两个领域,专家相信,作为这两者结合物的MRI技术,继续向微观和功能检查上发展,对揭示生命的奥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
相关条目
核磁共振
射频
射频线圈
梯度磁场
[编辑]
磁化准备
反转回复(inversion recovery)
饱和回覆(saturation recovery)
驱动平衡(driven equilibrium)
[编辑]
取像方法
自旋回波(spin echo)
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
平行成像(parallel imaging)
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
定常态自由进动成像(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imaging, SSFP)
[编辑]
医学生理性应用
磁振血管摄影(MR angiography)
磁振胆胰摄影(MR cholangiopancreatogram, MRCP)
扩散权重影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
扩散张量影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
灌流权重影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e)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
[编辑]
参考文献
傅杰青〈核磁共振——获得诺贝尔奖次数最多的一个科学专题〉《自然杂志》, 2003, (06):357-261
别业广、吕桦〈再谈核磁共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物理与工程》, 2004, (02):34, 61
金永君、艾延宝〈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物理与工程》, 2002, (01):47-48, 50
刘东华、李显耀、孙朝晖〈核磁共振成像〉《大学物理》, 1997, (10):36-39, 29
阮萍〈核磁共振成像及其医学应用〉《广西物理》, 1999, (02):50-53, 28
Lauterbur P C Nature, 1973, 242:190
黄卫华〈走近核磁共振〉《医药与保健》, 2004, (03):15
叶朝辉〈磁共振成像新进展〉《物理》, 2004, (01):12-17
田建广、刘买利、夏照帆、叶朝辉〈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波谱学杂志》, 2002, (06):505-511
蒋子江〈核磁共振成像NMRI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化学世界》, 1995, (11):563-565
樊庆福〈核磁共振成像与诺贝尔奖〉《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3, (04):封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