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是什么意思?
及第是指在古代科举考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相反在古代科举考试未中选则称为落第或者下第。科举考试中的前三名也有被称为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及第 是什么意思?
高考及第意思是被录取了。
原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
1、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2、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相关记载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又如《祭妹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及第是什么意思、跟登科有区别吗
“及第”的意思是科举考试考中,和“登科”的意思一样,但是在明清时期,“及第”只用于表示殿试的前三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榜眼 ,探花。
“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称“登第”。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明清时期,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相似点:
“及第”和“登科”都可以表示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中了进士。
区别:
“及第”在明清时期表示的范围比“登科”窄。
“及第”在明清时期,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榜眼 ,探花。殿试之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及第”只表示一甲三名,三个人。
“登科”表示科举考试应试中选,考中进士。一甲、二甲、三甲都可以用“登科”表示。
扩展资料
“及第”出处
1、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释:那以后一两年,所参与科举考试中选的人,都是显赫有声望的。
2、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及第》:“汉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谓之高第,隋唐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
释:汉朝选取进士,投射的策问中选了的,称之为高第,自隋唐以来,进士的各科,都有及第的科目。
3、清·沈涛《瑟榭丛谈》卷下:“编修以乾隆壬辰第二人及第。”
释:编修官是乾隆壬辰年的一甲第二名。
“登科”出处
1、唐·裴说 《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
释:一起祝贺中选以后,被宣召进了紫宸殿。
2、宋·司马光 《送崔尉之官巢县》诗:“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
释:登科就路上捡到失物,一步千里。
3、宋·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科,有美才。”
释:吴国人郑夷甫年少中进士,有出色的才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及第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