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蒴藋的功效与作用
蒴藋
(《别录》)
【异名】接骨草(《履巉岩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真珠花、珊瑚花、排风藤、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吴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类草药性》),苛草(《天宝本草》),走马箭、赤苓叶(《岭南采药录》),公道老(《中国树木分类学》),排风草、鸡罅风(《中国药植志》),扫地风、八棱麻(《贵州民间方药集》),葛辣、五甲皮、龙州三七(《广西中兽医药植》),大臭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七叶麻(《江西民间药草》),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连(《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八里麻、臭黄金(《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乌鸡腿、水马桑、小接骨丹(《陕西中草药》),走马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血满草、大血草、珍珠麻(《云南中草药选》),小臭牡丹(《四川中草药通讯》(4):28~30,1972)。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蒴藋
灌木状草本,高达3米。主根垂直,副根不多。茎具棱,平滑无毛,多分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9,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稍圆或阔模形,边缘具密而尖锐的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平滑无毛,或叶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约3厘米,无托叶,小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复伞房花序顶生,直径约20~30厘米,有短柔毛或几为绒毛;小苞片细小,卵状披针形;花小,白色,萼5裂,下部愈合成钟状:花冠辐射,5裂,裂片卵形;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短,药室向外开裂;雌蕊1,子房卵圆形,柱头头状;花间杂有黄色杯状的腺体。浆果球形,红色,直径3~4毫米。花期8月。果期10月。
生长于山脚、河边。分布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圪。
本植物的花(陆英),果实(蒴藋赤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糖类、绿原酸。种子含氰甙类。根含大量鞣质、还原糖外,还含生物碱。又从干叶分离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熊果酸和多量硝酸钾。
【药理作用】①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家兔用人工方法造成骨折,经夹板固定后,外敷散落得打(酒调),3日更换1次。每日内服落得打煎剂,第4周末有圆形较致密之多量骨痂及显著钙化(X线照片),组织切片上可观察到,大块骨痂组织己大部分骨化,多量的骨小梁形成。从骨折局部血肿中注入磷32,用落得打后,脉冲消散率较快,说明有”活血散瘀”作用。组织中磷的沉积也高于对照组,说明落得打能促进磷在骨痂中的沉积,因而加速骨折愈合。
②消肿作用
家兔外敷落得打醇糊剂未出现局部血管扩张现象。其煎剂对蟾蜍下肢血管的收缩作用不显著,较高浓度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显著的收缩血管作用,其油膏剂在家兔及小鼠的实验中,均有轻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上述作用可能与其消肿的疗效有关。
③其他作用
落得打煎剂对小鼠热板法并不表现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试管内无抑制作用。
【性味】甘酸,温。
①《别录》:”味酸,温,有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辛湿,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甘淡,无毒。”
【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治风湿疼痛,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风疹瘙痒,丹毒,疮肿,跌打损伤、骨折。
①《别录》:”主风瘙瘾疹身痒,湿痹。可作浴汤。”
②《日华子本草》:”治瘑癞,风痹。煎汤浸,并叶用。”
③《长沙药解》:”行血通经,消瘀化凝。疗水肿,逐湿痹,下症块,破瘀血,洗瘾疹风瘙,敷脚膝肿痛。”
④《分类草药性》:”根,治筋骨痛,两足疼痛,跌打损伤。”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茎叶可利尿,治脚肿胀,除风湿。外用治痈肿、疮疖,又治蛇虫咬伤。”
⑥《四川中药志》:”根能利尿,消痰降气,治黄疸肿胀,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茎叶,发汗利尿。根,活血散瘀,祛风活络。”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3~4两);捣汁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宜忌】江西《中草药学》:”孕妇禁服。”
【选方】①治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千金方》)
②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蒴藋根刮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当微吐利。(《梅师集偏方》)
③治脚气初起,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蒴藋根捣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日二。亦治不仁顽痹。(《千金方》)
④治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蒴藋全草四至八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黄疸:蒴藋根炖五花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五淋:蒴藋鲜根每次三至四两。合猪赤肉炖服(合猪小肚亦佳),连服三四次。(《泉州本草》)
⑦治妇人赤白带:蒴藋鲜根每次三两。合猪小肠炖服,连服三至五次。(《泉州本草》)
⑧治跌打受伤及骨折疼痛:蒴藋根六钱。酒、水各半煎好,滤去渣,加白糖一两,搅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⑨治骨折:鲜血满草根皮及叶,共捣烂外敷。(《云南中草药选》)
⑩治打伤或扭筋肿痛:蒴藋鲜根切碎,同连须葱白、酒酿糟,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急性扭伤血肿,水肿:血满草五钱至一荫。煎服或煎水外洗患部。(《云南中草药选》)
⑿治打伤吐血:蒴藋干根、侧柏叶各三钱,地榆四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⒀治风疹瘙痒:蒴藋全草,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⒁治小儿赤游行身上下: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秘录》)
⒂治痈肿恶肉不尽者:蒴藋灰,石灰。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食恶肉,亦去黑子。此药过十日后不中用。(《千金方》)
⒃治红肿痈毒:蒴藋鲜根或叶切碎捣烂,稍加鸡蛋。捣和,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菌痢
100%蒴藋注射液,每6小时肌肉注射2毫升,3、4天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2毫升,至大便正常后停药。治疗57例,痊愈53例,无效4例。大便肉眼观察正常平均为4.9天、镜检正常为5.6天、培养转阴为5.9天。
②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治疗20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3天。
③治疗肺炎
用100%的蒴藋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内2毫升,3~4岁3毫升,4岁以上4毫升,均每日2次,至体温正常后3~5天停药。治疗16例,治愈12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胸透检查炎性病变全部吸收;1例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胸透炎性病变大部分吸收;3例无效。
④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小臭牡丹鲜品茎叶4两,加水煎约1小时,每日3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治疗183例,经三个疗程,近期控制40例(26.7%),显效62例(33.8%),好转56例(30.6%),无效16例(8.9%)。据观察,病型与疗效无显著差别,但显效以上的效率,喘息型较单纯型明显增高;对并发肺气肿者也有-定的疗效。本品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平喘作用较好;并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药物显效时间亦较慢。治程中有2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昏、恶心、呕吐及上腹隐痛,1例发生过敏性紫斑。此外,曾采用小臭牡丹滴鼻剂滴鼻,臭草挥发油胶丸内服,亦均有一定近期疗效。
⑤用于止痛
八棱麻全草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痛时服2粒。用于各种手术后切口痛、牙痛、腹痛等100例,92例用药后15~30分钟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率达92%。
⑥治疗骨折
取落得打根茎,洗净烘干后研成细末,用时掺入少许面粉(4:1),以白酒调成泥状,平铺在纱布上敷于骨折处,再用夹板固定,每5~10天换药1次,每隔1天滴入白酒1次,以加强药性作用。定期作X线检查,一般不同时并用牵引法。早期抬高患肢并作自主性肌肉收缩活动以利消肿,以后适当活动促使功能恢复。治疗各部位闭合性骨折45例,平均治愈时间33~48天。其疗效原理似为:外敷落得打以后,首先对于血管起收缩作用,可使毛细血管肌细胞收缩,致减少或阻止血液由长流毛细血管向网状毛细血管的流入,因而网状毛细血管内压力变低,使组织内水肿液容易被吸收;同时由于血管收缩,长流毛细血管血流加快,又可使在其远心段与网状毛细血管汇合处形成负压样的吸引作用,进一步减低网状毛细血管内压,更有利于渗出液的吸收。由于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外伤性炎症区的静脉回流障碍得以较快的解除,软组织的肿胀得以迅速地消退,疼痛亦随之而减轻,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此外,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对多发性疖肿有较好效果。
提醒您:蒴藋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请问中药,蒴“藋”这个字的读音
蒴“藋”zhuó
蒴藋,中药名,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通经接骨等功效,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关节痛、腰腿痛、疮疡肿毒肺炎、阑尾炎、急性蜂窝组织炎、肿瘤、跌打损伤、骨折等。
草字头加朔念什么
草字头加朔念什么——答案:蒴 shuò 。
蒴
【解释】
1. 〔蒴果〕干果的一种,由两个以上的心皮构成,成熟后自己裂开,内含许多种子。如棉花、芝麻、百合等的果实即属“蒴果”。
2. 〔蒴藋〕高大草本至半灌木,浆果球形,野生山地,全草入药。亦称“陆芵”、“接骨草”。
【组词】
蒴果
[ shuò guǒ ] 干果的一种类型。由合生心皮组成,一室或多室,内含许多种子,成熟时干燥开裂。如芝麻、百合、风仙花等的果实。
蒴苞
[ shuò bāo ] 围绕颈卵器或各种苔藓的颈卵器群的外层保护包被。
孢蒴
[ bāo shuò ] 孢蒴即孢子囊,苔藓植物 孢子体顶端产生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圆柱形。
蒴轴
[ shuò zhóu ] 苔藓和某些地钱(例如Anthoceros属的)蒴果中轴。
裸蒴苔科
[ luǒ shuò tái kē ] 植物体直立,基部不规则分枝,无假根,柔嫩,鲜绿色或淡绿色,稀疏丛生。
蒴藋赤子
[ shuò diào chì zǐ ] 蒴藋 ,灌木状草本,高达3米。
多蒴曲尾
[ duō shuò qǔ wěi ] 植物体较大,黄绿色。
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
接骨草跌打淤伤用剁碎炒高度白酒再用纱布包起热敷淤伤消肿特快,接骨也同样方法,接骨草还有很多民间用法,是很有药用价值的一种植物
接骨草(拉丁学名: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忍冬科,接骨木属多年生草本,茎斜生,无毛。叶互生,无柄;叶片斜长椭圆形或斜倒卵状长椭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有柄;瘦果小,卵形。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接骨草首见于《履巉岩本草》,又名蒴藋(《名医别录》),医药别名:白龙骨、冷坑兰、冷坑青、猢狲接竹、痱痒草、血和山、乌骨麻、赤车使者(《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花称为陆英(《本经》),果实称蒴藋赤子(《证类本草》)全草入药其效用有接骨疗伤,活血化瘀的功效。
中文学名:接骨草
拉丁学名:Herba Saururi Chinensis
别 称:接骨草,陆英,蒴藋,排风藤,八棱麻,大臭草,秧心草、小接骨丹
二名法:Saururus chinensis(Lour.)Bail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离瓣花亚纲
目:川续断目Dipsacales
科:忍冬科Caprifoliaceae
属:接骨木属Sambucus
种:接骨草S. chinensisi
分布区域:河北、河南、山东和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接骨草】五福花科,接骨草属
原归属为忍冬科,接骨木属。
学名:Sambucus javanica Blume;
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别名:蒴藋、陆英。
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茎有棱条,髓部白色。
羽状复叶的托叶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2-3对,互生或对生,狭卵形,长6-13厘米,宽2-3厘米,嫩时上面被疏长柔毛,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有时与第一对小叶相连,小叶无托叶,基部一对小叶有时有短柄。
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总花梗基部托以叶状总苞片,分枝3-5出,纤细,被黄色疏柔毛。
杯形不孕性花不脱落,可孕性花小;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
花冠白色,仅基部联合,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无,柱头3裂。
果实红色,近圆形,直径3-4毫米;核2-3粒,卵形,长2.5毫米,表面有小疣状突起。
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产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生于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沟边和草丛中,亦有栽种。日本也有分布。
为药用植物,可治跌打损伤,有去风湿、通经活血、解毒消炎之功效。
(摘自《中国植物志》)
这是什麼花?我在野外采摘的。成熟后有红色的小果子
中文学名:接骨草 拉丁学名:Herba Saururi Chinensis 别称:接骨草,陆英,蒴藋,排风藤,八棱麻,大臭草,秧心草、小接骨丹 二名法:Saururus chinensis(Lour.)Baill 科:忍冬科 属:接骨木属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