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蚱蝉是什么?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别名
黑蚱、知了、蚱蟟、蜘蟟、蚱蝉等。
形态(图4-20)
图4-20 黑蚱蝉
1.成虫 2.雌成虫外生殖器 3.雄成虫鸣器 4.卵及产在枝梢内的卵 5.若虫
雄成虫体长44—48mm,翅展125mm。体黑色,有光泽,被金色绒毛。复眼淡赤褐色。头部中央及颊上方有红黄色斑纹。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Х”形隆起。前翅前缘淡黄褐色,基部黑色,亚前缘室黑色,前翅基部1/3黑色,翅基室黑色,具一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黑色,翅脉淡黄色及暗黑色。体腹面黑色。足淡黄褐色,腿节的条纹、胫节的基部及端部黑色,腹部第一、二节有鸣器,腹瓣不及腹部之半。雌虫体长38—44mm,翅展125—150mm,无鸣器,有听器,腹瓣很不发达,产卵器显著而发达。卵长椭圆形,微弯曲;长2.4mm,宽0.5mm;乳白色,有光泽。末龄若虫体长35mm,黄褐色,前足开掘式,翅芽非常发达。
生活史及习性
该虫5—6年或12—13年完成1代,以卵在枝条内和若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和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孵化完毕。卵多在白天下午孵化,占80%左右,夜间孵化的较少,约为20%。卵期300余天。若虫孵化后,潜入土中,在桔树根部附着吸食汁液,不大活动。随着龄期的增长,营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土室,栖居其中。土室外表粗糙,内壁光滑湿润,壁的一部分附着在植物根上,以便吸食。秋后温度下降,便钻入深土层中越冬,春暖后又向上迁移至树根附近活动。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虫数量最多,此时正值越冬卵大量孵化入土,又是末龄若虫即将出土蜕皮变为成虫时期,此时正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土中生活5—6年或12—13年,成熟后于5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从土中爬出,并爬至树上,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蜕皮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上旬为末期。成虫羽化后经20天左右,交尾产卵,6月下旬初开始产卵,6月下旬末至8月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末期。成虫的终见期在11月上旬。成虫为害期是6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成虫多在夜间8—10时羽化。雌雄性比为1.1—1.2∶1。成虫常栖息于树干枝梢上,在苦楝树上最多。成虫夜间有趋扑火习性。雌虫产卵于柑桔和其他果树、林木2—7mm粗度(3—4年生)枝条上,以3—4mm粗的为多,卵产在梢枝的木质部内,卵窝密接,多为单行,成直线排列,少数弯曲或成螺旋状排列。每一卵窝内有卵6—8粒,一根产卵枝内有卵12—479粒,一般为20—200粒,平均有卵146粒。每根枝上有产卵穴6—146个。每头雌虫腹内怀卵500—900粒,最多达1334粒,最少仅25粒,平均719—733粒。
成虫寿命3个月左右。该虫多发生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在林地和长期不翻耕的地发生多,为害严重。此虫对柑桔等果树的为害,主要在产卵时期,被产卵的枝梢干枯死亡。柑桔、荔枝、梨、苹果等果树受害后,造成枝梢枯萎和落果。在四川内江市,以早熟的宫州、兴津温州蜜柑和红桔等受害最重。
该虫出土羽化与温度和土壤湿度有密切关系,出土羽化高峰期,一般在日平均气温22℃以上,雨季来临时,表土松软,成熟若虫易于爬出地面;一年中雨季来临的早迟,是决定黑蚱蝉发生高峰迟早的主要原因。四川成都、重庆桔区由于春季雨量较多,成熟若虫出土羽化期,在5月上、中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一般在6月上、中旬。
捕食和寄生成虫、若虫的天敌有田鼠、麻雀、螳螂、白礓菌、绿礓菌和虫生藻菌(蝉花)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和早春结合灌溉、施肥、深翻园土以消灭在土壤中生活的若虫。在秋冬季节成虫产卵后,未孵化前,结合修剪及时剪除被害枝梢,集中烧毁。
2.物理防治
在树干基部包扎一圈宽8cm的塑料薄膜带,以防止老熟若虫上树蜕皮,并在树干基部设置陷井(用双层塑料薄膜做成高8cm)和陷杯(埋在靠近树干基部的地下,杯与地面平)或涂一圈用桐油熬制的粘胶,粘捕成熟若虫,防止上树蜕皮羽化成虫,效果很好。利用成虫趋扑火习性,于5—7月夜间,在桔园举火或点黑光灯诱捕,或在黑蚱蝉盛发时,夜间于桔园空地堆柴生火,同时振动树干,蚱蝉扑火而亡。
3.人工防治
在蚱蝉盛发期闷热的傍晚,在房前屋后的三合土地面,趁成虫大量坠落在地面不动时捕杀。用桐油熬制的粘胶或用大量的蜘蛛丝网加少量水揉搓成的粘胶,粘于竹竿顶端,于清晨或白天粘捕成虫。在若虫盛发期,于雨后初晴时,在成熟若虫大量上树蜕皮羽化前,捕杀若虫,重点应在林地周围和未耕地多的桔园。
4.药剂防治
药液泼淋树盘,毒杀未出土的若虫。在5月和9月分别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倍液;40%久效磷乳油200倍液,每株8—10kg,泼淋以树干为中心,1m为半径的树盘内,防治效果在80%左右。
如何识别黑蚱蝉?
黑蚱蝉,又叫黑蝉、蝉和知了,属同翅目,蝉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柑橘产区。其主要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40~44毫米,体黑色,有光泽,局部密生细毛。头比中胸背板基部稍宽,头的前缘及额顶各有1块黄褐色斑。复眼灰褐色,单眼琥珀色。前胸背板短于中胸背板,微突起。中胸背板上X形突起非常明显,红褐色,前角上有1条暗色纹。腹部各节侧缘为黄褐色,背瓣将发音器全部盖住,酱褐色。腹瓣舌状,边缘红褐色。前足基节隆线及腿节背面红褐色,腿节上有尖锐的刺,中、后足腿节脉纹为黄褐色。前后成虫产卵枝翅均透明,脉纹为黄褐色。雄虫发音器在腹部第一、二节处,雌虫无发音器,但有听器。卵长2.4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有光泽。若虫末龄时长约35毫米,状似成虫。幼龄虫体软,为白色或黄白色,以后变为黄褐色,具翅芽;额显著膨大,触角和喙发达,无复眼,在复眼部位上有1单眼。前胸背板很大。前足腿节,胫节发达,有齿适于开掘。老龄时体较硬,前胸背板缩小,中胸背板变大,头顶至后胸背板中央有一蜕皮线,腹部缩小,翅芽发达,老熟时可达腹部中央。
黑蚱蝉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黑蚱蝉(Cryptorympana atrata)又叫黑蝉,是柑橘枝条的重要害虫。
【为害情况】
黑蚱蝉的成虫用产卵器刺破枝条皮层造成许多刻痕,并产卵于枝条的刻痕内,使枝条的输导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有时受害枝条上部由于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枯死。被害的枝条多数是当年的结果母枝,有些可能成为次年的结果母枝。因此,它的为害不仅影响树势,同时也造成产量损失。
【主要特征】
成虫大型,体长44~48毫米,黑色而具光泽,雄虫有鸣器,雌虫无鸣器,腹部产卵器甚显著。卵长椭圆形,略弯,长约2毫米,乳白色,较坚韧。每雌蝉腹内有卵500~600粒。卵期长达10个月左右。
【发生规律】
在广东,黑蚱蝉雌虫于6~7月间产卵于1~2年生枝条,产卵器刺破皮层直达木质部内产卵,每处产卵4~5粒,1条枝条产卵口为2列似螺旋状或不规则状向上,卵可达100多粒。卵到翌年4月前,随枯枝落地而孵化入土。若虫在土中经蜕皮5次。生长期达数年之久。每年春暖后,土中若虫向上面移动,吸食树根液汁,秋凉后则深入土中。老熟若虫在表土层筑土室藏于里面,5月下旬起,从土室内爬出至树干离地1米以上处停留,不食不动,称为伪蛹,经3~4小时后,再蜕皮变成成虫。6月初开始产卵为害枝条。夜间成虫喜栖息在苦楝、麻楝等林木的枝干上。
【防治方法】
①5月底至6月间,若虫出土时,于夜间在树干1米左右处捕捉出土的若虫。
②白天用黏物捕捉成虫,或在成虫盛期夜间举火把至成虫群集栖息处,突然震惊成虫时,会向火把扑来,翅被烧伤坠落随之捕捉。
③6~7月开始在果园发现有枝条叶片萎蔫或干枯可能是它的产卵枝或光盾绿天牛为害,应及时剪除。
④成虫盛发期还可喷布20%灭扫利乳油(甲氰菊酯)3000倍液杀灭,减少产卵枯枝。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