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的危害有哪些,有什么措施?
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土壤污染带来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威胁18亿亩耕地红线,导致粮食和农产品重金属等含量超标,影响食物安全。
二、危害人体健康。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
三、影响社会稳定。土壤污染防治涉及搬迁工矿企业的职工安置,农民经济受损和人民群众健康受损的补偿问题等,如不能妥善处理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防治土壤污染的方法:
一、转变理念,建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要把土壤污染防治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要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将其纳入干部绩效考核,进一步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全民动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土壤孕育万物,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形成全民动员、地方负责、部门支持的土壤污染防治总格局。防治土壤污染,保护人民健康,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有机肥洒在土壤上面对植被有影响吗?
有机肥洒在土壤上面对植被有影响,有机肥过量施用会造成土壤中缺水、供养不平衡,土壤中的硝酸离子会成份聚积,造成硝酸盐含量超标,从而导致根部吸水困难、烧根黄叶,有机肥,直接铺在土壤表层,使微生物分解出来的氨态氮和硝化氮逸出,变成气体挥发在空气中,减少了肥料的氮营养物质,因此,在施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肥料的肥效,不能为了省事而图方便,丧失了肥料的肥效,这是得不偿失的。
施肥的好处
有机肥深施的好处有很多,能够使农家有机肥,在土壤内面继续通过微生物发酵腐烂,使没有分解的腐殖质,继续分解成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加快肥料的转化率,提高肥料的转化程度,增强肥效。
农家有机肥分解出来的氨态氮和硝态氮,不容易变成气体挥发掉,能够在土壤内面被作物根系很快的吸收利用,减少氮元素肥料的损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哪些重金属的污染?为什么锌也算在内了呢?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这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那么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哪些重金属的污染?为什么锌也算在内了呢?
1、什么是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的各种重金属元素超标,超过土壤能够承受的极限值,重金属超标对于土壤的自循环能力有很大影响。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重金属污染事件在国内外都频频发生,如广西的镉污染、年湖南儿童血铅超标、及日本汞污染引发水俣病,可以说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国际问题。
2、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哪些重金属的污染?
相关的研究表明,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8种,分别是As、Ni、Hg、Cu、Zn、Cd、Cr、Pb。这8种重金属主要来源是化学原料和相关制品业、冶炼业、皮革和相关制品业、蓄电池制造业等。
3、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和植物的危害
就对植物的需要而言,金属元素可分为2类:①植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元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比较明显,如镉、汞、铅等。②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元素,且对人体又有一定生理功能,如铜、锌等,但过多会造成污染,妨碍植物生长发育。
对人体而言,铅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一旦进入人体将很难排除。能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特别是胎儿的神经系统,可造成先天智力低下 ;镉会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破坏骨骼和肝肾,并引起肾衰竭;汞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神经、视力破坏极大。水中含0.01毫克,就会导致人中毒;砷是砒霜的成分,有剧毒会致人迅速死亡。长期接触少量会导致慢性中毒,致癌性;铬误食饮用,可致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中毒症状。
3、为什么锌也算在内了呢?
锌污染是指锌及化合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污染源有锌矿开采、冶炼加工、机械制造以及镀锌、仪器仪表、有机会合成和造纸等工业的排放。汽车轮胎磨损以及煤燃烧产生的粉尘、烟尘中均含有锌及化合物,工业废水中锌常以锌的羟基络合物存在。
锌在土壤中富集,必然导致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这种富集不仅对植物,而且对食用这种植物的人和动物都有危害。过量的锌会使土壤酶失去活性,细菌数目减少,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减弱。
2015年媒体报道的渤海口癌症村——稻池村,就是因为亚洲最大的炼锌厂葫芦岛锌厂的污染造成的。
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中,须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相结合,其中,源头控制是关键。千万要防止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之路
土壤磷酸锌铵镁超标怎么办?
以当前大棚中最为常用的鸡粪为例,优质干鸡粪磷含量能达到4%,优质鲜鸡粪磷含量则在1.5%左右。而在蔬菜主产区,菜农底肥的使用习惯多是在使用鸡粪等有机肥之外,再在底肥中大量施用磷酸二铵或复合肥等。而这样的用肥习惯下,导致土壤中磷肥的含量超标较为严重
磷元素大量积累,是造成蔬菜植株黄头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过多的磷素营养会促使作物呼吸作用过于旺盛,消耗的有机营养多,积累少,尤其是在遇到连阴天等恶劣天气时,常因为植株没有充足的营养储备,导致植株抗性降低,病害增多,晴天后植株萎蔫甚至死棵等。而且过量施用磷肥会影响钙、锌、铜、钼等中微量元素的活性,造成作物呼吸困难,引发缺素。当前大棚中尤其是老棚区因缺素造成的蔬菜黄叶、脐腐等问题逐年加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磷肥施用过多导致中微量元素吸收受阻,土壤营养失衡而造成的。
对此,专家建议做好以下措施进行修复:
首先,减少底肥中含磷肥料的应用。一般来讲,大棚中施用大量的粪肥后,磷完全可以满足植株的需要了,无需在底肥中再添加磷酸二铵、复合肥等磷含量较高的肥料。有机肥中的磷有效性较低,在蔬菜大量结果期内,追肥中也要适量施用速效性磷肥,一般可以选择氮、钾和中微量元素含量较低的肥料,如20-10-30或13-6-40等低磷全水溶肥料。
其次,注意补锌和钼等微量元素。过量施用磷肥后,会在土壤中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锌盐,会使作物出现明显缺锌症状;过量施用钙镁磷等碱性磷肥后,会使土壤碱化,使锌的有效性降低,影响作物对锌的吸收。而且过多施用磷肥,磷与钼之间常会发生“强磷弱钼”现象,使作物对磷、钼都无法吸收利用。因此在生产中,对于土壤中磷超标的棚室,在下一茬蔬菜底肥中减少或不用磷肥,平时不用冲施高磷的肥料,而只是增大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用量,并在基肥中注重微量元素的使用(对于磷超标的土壤,后期更得多方法补充微量元素),这样土壤的问题就会得以慢慢缓解。
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如何处理
(一)常见治理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
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的方法时热解吸法、电化学法和提取法。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可用加热方法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若重金属渗透性不高且传导性差则用电化学法除去。提取法可利用试剂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试剂络合物,回收再利用。
(二)工程物理化学法
工程物理化学法是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在重金属污染的初期,由于污染较集中,这种方法较为普遍采用,主要方法有:客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动化学法、热处理法、物理固化法等。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土壤运用物理化学法具有治理效果明显、迅速的优点,但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因此对于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地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热处理法是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电解法是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
(三)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或使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污染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及工程运用的热点。 1、植物修复措施
植物修复措施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理论为基础,一些重金属污染区存在着对重金属具耐性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排斥或在局部使重金属富集,使重金属在植株根部细胞壁沉淀而“束缚”其跨膜吸收,或与某些蛋白质、有机酸结合生成不具生物活性的解毒形式,从而提高了对重金属伤害的忍耐度。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门新兴起的环境应用技术。植物治理措施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植物,超积累植物可吸收积累大量的重金属,但植物修复措施也有局限性,如超积累植物通常生物量低,生长缓慢,效果不显著。
2、微生物修复措施
微生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比真核生物(真菌)对重金属更敏感,利用此原理在土壤中培养富汞细菌,将这些细菌收集后,经蒸发、活性碳吸附等方法治理受汞污染的土壤。当前运用遗传、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具有降毒能力的微生物,并运用于污染治理,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主要包括2方面:即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生物吸附是重金属被生物体吸附,如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具有大量阳离子基团的胞外聚合物如多糖、糖蛋白等,并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生物氧化是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氧化、还原、甲基化和脱甲基化作用,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
3、低等动物修复措施
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类)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韩国有科学家运用蚯蚓毒理学试验对3个废弃的砷矿及重金属矿区尾矿进行修复实验,研究表明蚯蚓对锌和镉有良好的富集作用。由此可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蚯蚓,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清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四)农业治理方法
农业治理是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主要有:控制土壤水分是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调节其氧化还原电位,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目的;选择化肥是指在不影响土壤供肥的情况下,选择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增施有机肥是指有机肥能够固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选择农作物品种是指选择抗污染的植物和不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
农业治理措施的优点是易操作、费用较低,缺点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没有被污染的土壤以预防为主,切断污染源,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对于已被污染的土壤主要是进行改造、治理,以消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非常复杂,治理极其艰难,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注重,杜绝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土壤缺锌的主要原因
1. 土壤有效锌含量低
沙质土壤为严重缺锌土壤类型。此类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低,锌离子含量也低,根系无法吸收足量的锌,出现缺锌症状。随着土壤中黏粒的增加,土壤中全锌的含量增加。但是由于黏粒对锌的吸附作用强,尤其在石灰性黏质土上,对锌有较很强的固定作用,导致根系无法吸收,因而在过黏的土壤类型中,也常出现缺锌现象。
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有机质属于有机胶体,具有强大的离子吸附能力。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助于土壤锌吸附量的增加。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有效态锌含量通常也较高,并且可以防止土壤中锌的流失。有很多农民朋友越来越不注重有机肥的施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急剧下降,是一些壤土类型高产田块缺锌的重要原因。
3. 施肥不合理
锌与许多微量元素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便是磷—锌拮抗。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化肥使用量的逐步增加,特别是磷肥过量施用,土壤中磷元素大量积累,由于拮抗作用,抑制了根系对锌的吸收。

4. 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有效锌含量,有效态锌的含量变化趋势为:随 p H 值的降低而升高,在土壤 p H值为 5.5~7.0 范围内,pH 值每降低 1 个单位,锌的平衡浓度可能上升 30~40 倍。这可能是由于 p H 值会影响土壤吸附表面对锌的亲和能力,从而影响锌的吸附量。同时,在碱性环境下,锌和磷酸根混合易形成磷酸锌沉淀,从而降低了锌肥的有效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