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半夏的作用?
功效作用
水半夏,主产于广东、云南、四川等地。主要含有机酸、酚类化合物、鞣质、甾醇及生物碱等。有燥湿化痰、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痈疮疖肿、无名肿毒等。
1.解毒消肿
水半夏有解毒消肿的作用,可用于痈疮疖肿、无名肿毒、毒虫螫伤。治蛇咬伤者,可配伍七叶一枝花、天南星,酒浸1个月,用时外涂患处。《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2.燥湿化痰
水半夏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可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治咳嗽痰多者,可配伍枇杷叶、桔梗平贝、母流浸膏、薄荷脑同用。《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半夏和水半夏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科属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境分布不同、主要功效作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属不同
1、半夏
又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等。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
2、水半夏
又名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
二、形态特征不同
1、半夏
块茎圆球形,具须根。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浆果卵圆形,黄绿色。花期5~7月。
2、水半夏
块茎近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或倒卵形,上部周围密生肉质根。叶和花序同时抽出,叶片戟状长圆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侧裂片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倾,长三角形,肉穗花序,雄花序长5~6毫米,雌花长达4毫米,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
三、生境分布不同
1、半夏
半夏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以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
2、水半夏
产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海拔800米以下,生于林下溪旁、潮湿草地、岩石边、岩隙中或岩壁上。
四、主要功效作用不同
1、半夏
半夏可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2、水半夏
水半夏具有止血、解毒消肿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半夏
水半夏与旱半夏的区别 水半夏与旱半夏有什么不同
1、旱半夏块茎成球形或扁球形,直径为0.5至4厘米,底部与下半部淡黄色,种茎的底部或侧部有占球径表面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疤痕”。水半夏则因底部有一尖,形似犁头尖,所以水半夏又称“犁头尖”。旱半夏为“球”,水半夏为“锥”。
2、旱半夏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水半夏表面不平滑,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或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
3、旱半夏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姜汁制过的半夏断面半透明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水夏块外皮皱缩状,断面无正品样半透明状,质较正品轻。气微,饮片姜水半夏色较正品深,常可见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顶芽。
旱半夏与水半夏有什么区别
1、外形不同
水半夏块茎是椭圆形、半圆形、圆锥形的,比较小,外表皮是淡黄色或者白色的,表皮不是很平滑,上面可以看到点状的根痕。它的花期是四月到五月,果期是六月到七月。
旱半夏的块茎是球形的,表皮相对光滑一些,顶端的中心位置有凹下去的痕迹。它的肉质坚实、像粉末一样,断面比较光洁。它的花期是五月到七月,果期是八月到九月。
2、价格不同
水半夏的价格不到旱半夏的十分之一,一般是十几元一斤。
3、功效不同
水半夏味道辛,有一定的毒性,虽然功效方面有点类似旱半夏,但是没有止呕作用。旱半夏的味道温和一些,能够止呕、消肿、止痛、花坛、去湿气等。
4、化学元素含量不同
旱半夏与水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β-谷甾醇、氨基酸、油酸及无机元素的含量完全不同。
5、原植物不同
旱半夏的原植物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半夏的干燥块茎。水半夏的原植物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鞭檐犁头尖的干燥块茎。
6、形态不同
旱半夏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幼苗常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生3小叶的复叶,叶柄长10-25cm,基部有珠芽,花单性同珠,花序柄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下部细管状,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生于上端。
花序顶端附属器青紫色,伸于佛焰苞外呈鼠尾状,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生于田野、溪边、阴湿山坡、林下。
水半夏植物形态亦为多年生草本,叶长3-4cm,叶柄长15-30cm, 中部以下具宽鞘,叶片戟状长圆形,前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长三角形,花序柄细长,佛焰苞管部绿色,檐部绿色至绿白色,顶端长鞭状或较短,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或短。
顶端具淡黄绿色附属器,雌花序卵形,中型花序锥形,雄花序黄色,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于田边、山洼或低洼湿地。
7、来源不同
临床上俗称的半夏即旱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别名三叶半夏、水玉、地文、三步跳、麻芋果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地,夏秋两季枝叶茂盛时采挖,洗净后除去外皮、须根后晒干,炮制后备用。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别名戟叶半夏、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深秋时采收,采收后石灰水浸泡一天,搅拌去皮后晒干或烘干备用。
半夏分为水半夏与旱半夏,两者有什么区别?
半夏有两种。中药学教材中记载的中药半夏,现在也叫“干半夏”,叫“犁头尖”的植物叫“水半夏”。中医“半夏”称为“干半夏”,主要是为了区别于“犁头尖”称为“水半夏”。就是因为这个“犁头尖”冒充半夏,被称为“半夏”,所以医生开的中药半夏经常被冒名顶替。医生开的是半夏,但病人拿着医生开的药方吃的可能是“犁头尖”,叫“水半夏”。
半夏产量低,尤其是野生半夏,根本不够使用。也就是说,从供需角度来看,半夏供不应求,缺口仍然很大,意味着价格会很高,还会继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用“犁头尖”代替半夏,称为“半夏”。半夏是临床常用的中药。由于半夏供不应求,很多地方用水半夏代替干半夏,因为干半夏和水半夏都属于天南星科植物,但两者的药效在形状和药效上差异很大,不能视为相同。
由于干半夏的产量相对较低,一些商家会用半夏来欺骗消费者。其实它们在外观和功效上是不一样的,不是一种药材,一定要注意区别。外表。半夏的块茎呈椭圆形、半圆形、圆锥形,比较小。外层皮肤呈淡黄色或白色,皮肤不是很光滑。上面可以看到点根痕迹。花期4-5月,果期6-7月。半夏块茎呈球形,表皮较光滑,顶部中央有凹痕。它的肉很结实,像粉末一样,切面也比较光滑。花期5-7月,结果期8-9月。价格。水半夏的价格不到干半夏的十分之一,一般十几元一斤。
功效。半夏味辛,有一定毒性。其功效虽与半夏相似,但无止吐作用。半夏口感温和,具有止呕、消肿、止痛、花坛、去湿等功效。半夏主要受害虫侵害,蚜虫较为常见,对叶片危害较大,需要及时防治。日常管理任务有三项:除草、浇水、追肥。种植一周后,应增加浇水量,并立即清除田间杂草,以防止其争取养分的吸收,维持树干的圣战。原基肥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需追施2-3次以促进半夏幼苗生长。半夏第一年采收后,应选择产量高、无病虫害的块茎,表皮稍干时,存放在通风的地方。明年春天播种一定要均匀。半夏播种后一个多月,幼苗长到四五厘米左右就可以生长了。出苗时应清除多余的土壤,但幼苗的块茎不应脱落,否则会影响后续的成活率。
水半夏与旱半夏的区别
种属不同:水半夏是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旱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 花叶不同:水半夏叶片长约30厘米,花色为绿色,旱半夏叶片长20厘米,花色为绿色或绿白色。 块茎不同:水半夏块茎约近圆形,旱半夏块茎为圆球形,表面光滑。
水半夏和旱半夏有哪些不同
1、种属不同
水半夏是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又叫鞭檐犁头尖,是分布在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印度以及我国南方地区的植物,而旱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环境中。
2、花叶不同
水半夏的叶片长约30厘米,呈戟状长圆形,基部为心形,叶鞘宽约2厘米,花柄细长,约10厘米,花序为佛焰苞状,颜色为绿色,在每年的4-5月份盛开,而旱半夏的叶片长约20厘米,呈卵状心形或戟形,花柄长约30厘米,佛焰苞为绿色或绿白色。
3、块茎不同
水半夏的块茎呈近圆形或倒卵形,外形小巧,直径约为2厘米,颜色为淡黄色或白色,表面粗糙,而旱半夏的块茎为圆球形,表面光滑,顶部向下凹陷,肉质坚硬结实,且断面较为光洁。
4、栽培技术
栽培旱半夏要选择湿润肥沃、排灌良好的沙壤土,并深翻20厘米,清除土壤中的石块和杂草,然后将种块栽种在土壤中,并覆盖地膜保暖,等待出苗率高达50%后,即可撤掉地膜,并为旱半夏松土除草,避免杂草和幼苗争夺养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4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