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 [zhòng nóng]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重农 [zhòng nóng] [重农]基本解释
重视农业。
[重农]详细解释
重视农业。
中国 历史上以农业为国家根本大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明 张居正 《再乞酌议大阅典礼以明治体疏》:“又自皇上御极以来,如耕耤以示重农之意,视学以彰崇儒之美,一二大典礼皆已次第举行。” 章炳麟 《訄书·明农》:“租税出于谷,谷出于力耕,力耕出于重农,是为知本。”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第九章一:“ 李悝 首先提出重农思想,也是 春秋 后期商农并重向 战国 后期农本商末思想过渡的代表思想。”
[重农]百科解释
报错 更多→ 重农
[重农]英文翻译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in ancient philosophy)
[重农]相关词语 愚蠢 逻辑 涟漪 矜持 魁梧 平静 温柔 狡黠 涅盘 感恩 斡镟 挫折 [重农]相关搜寻 重农轻商 重农轻末
什么是重农主义
你好。
含义: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历史影响:重农主义继承了17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重农主义者把自然秩序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它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表现为各种政治、经济和法令规章的人为秩序必须以自然秩序为准则,违背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纯产品”学说。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即物质产品,使用价值,财富来源于生产。在社会各部门中,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部门。
重农主义把农业看作生产部门,把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创造,纯产品即是剩余价值,地租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在农业生产分析中,重农主义提出年预付、原预付的概念,对资本(农业资本)进行了最初的分析。重农主义还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集中表现在魁奈的《经济表》中。
重农主义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资本主义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的矛盾,重农主义实际主张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又只求对旧制度改良,其目的是巩固现存的制度。
重农学派与中国重农抑商思想的区别是什么?
重农学派与中国重农抑商思想的区别是:重商主义侧重于在国家政策上偏重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在资本主义国家常见。重农主义是我国古代社会常年保持稳定的政策重农抑商。中国的抑商在于消除权利分散,是一种政治优先附带经济的政策。
法国重农学派的思想很多是受到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启发,而中国古代重农思想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中国最早的重农思想产生于西周时期,比法国重农学派的产生要早2000多年。
中国各个朝代众多的重农思想家在对农业的认识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生产部门,是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稳定是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巩固政治地位的前提,因此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国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政策主张上都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其次,中国古代荀子的重农思想与重农学派的“纯产品”理论都认为农业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唯一动力;最后,重农学派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方法与中国古代的也极为相近。
但是,毕竟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所差异,对怎样发展农业的措施有别,而且重农学派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只是一个初始的思想体系。
借鉴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一些理论和政策主张,对于解决中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很有帮助,我们需要从进一步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综合考虑,真正为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增长、推进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历代为何重农,提倡农本?
我国历代重农,提倡农本,是基于对农业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其一,农业是繁荣经济、富国足民的基础。《管子》说:“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他,国之富也。”意思是说,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是五谷,桑麻,六畜等农产品,因此,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国家富起来,所以《管子》说:“农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同时,“田野充,则民财足”,老百姓也才能富裕起来。其二,农业是安定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管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这就是说,一个国家要保持社会安定,首先就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了,才能安乡重家、奉公守法,如果百姓生活贫困,缺衣少穿,他们就会危乡轻家,犯上作乱,为非作歹,社会的安定局面就难于维持,这一点,汉代的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得更透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晁错在这段话中,从政治角度出发,指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对保持社会安宁的重要意义。其三,农业是巩固国防,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战胜则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深刻地指出了粮多、国富、兵强之间的内在关系,贾谊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括而不至。”氾胜之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从正反二个方面说明,农业是克敌制胜、攻能取、守能固的物质基础,要巩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可见,我国古代的农本论是在深刻认识农业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国防的密切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正因为如此,这一农学思想一直为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