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红铃虫是什么?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又名红铃麦蛾,俗名棉花虫。属鳞翅目,麦蛾科。我国东部棉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发生重,北部棉区发生轻。幼虫蛀食蕾、花、铃和棉籽,造成蕾铃脱落和僵瓣,降低棉花品质和种籽质量。
为害状
幼虫为害蕾、铃、花和棉籽,形成落蕾、落花、落铃和空籽、僵瓣。受害青铃又受红腐、黑果、软腐等病菌的侵入,引起烂铃,降低籽棉品质。被害花的花瓣顶端被丝缠连成风车状或杯状;被害蕾和幼铃有针尖大小黑褐色蛀孔;稍大的青铃被害,在铃壳上形成不规则的突起或水青色虫道。
形态特征
成虫长6.5毫米,翅展12毫米,体灰白色,触角棕色,基节有5~6根栉毛。前翅尖叶形,暗褐色,有4条不规则黑纹;后翅菜刀形,银灰色。下唇须棕红色。卵大米粒形,长0.4~0.6毫米,表面如花生壳状。初产乳白色,孵化前带红色,有闪光。幼虫初孵乳白色,略带淡红色,3龄后出现红斑,4龄老熟幼虫,长11~13毫米,各节背面有淡黑色斑4个,两侧各有1黑斑,斑周围红色。蛹长6~8毫米,淡红色,尾端尖,臀棘上弯,四周生暗褐钩状刚毛8根。
发生特点
河北省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棉仓、枯铃、棉籽、屋顶的缝隙中和晒、收、贮、轧花工具的缝隙中越冬。第二年5~6月间化蛹变蛾。第一代在现蕾早的棉田,产卵早,为害重,第二、三代在结铃早的棉田产卵多,为害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格控制带红铃虫的棉籽的传播。
(2)消灭越冬虫源。如棉仓、棉籽、收花站、加工厂房、运输工具等进行药剂消毒灭虫,堆放的棉柴、枯铃等在化蛹羽化前烧完。库房在装棉花、棉籽前后,可用溴甲烷以每37立方米容积用1.33千克药,在5℃下,经96小时密闭熏蒸。
(3)诱杀。在成虫羽化盛期利用灯火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4)田间防治。蕾、铃、絮期,产卵盛期可用20%杀灭菊酯35毫升或20%氯氰辛乳油25毫升等加水50千克喷雾防治。
花生棉铃虫的危害症状有哪些?要如何进行防治?
铃虫,一种鳞翅目类的害虫,属于夜蛾科,它分布广泛,危害作物种类多,棉铃虫并不只是在棉花上危害,其他作物也有发生,比如花生、多种蔬菜等。棉铃虫在花生生长遇到的虫害中,不算特别难防治,但不要因为小瞧它,它以幼虫蛀食花生的叶片和花(尤其是花)危害,影响花生结果,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如果不及时防治,减产是一定的,至于能减产多少,要看田间棉铃虫的发生严重程度(绝收也是有可能)。
棉铃虫有4种形态,分别是卵、幼虫、蛹、成虫,特征分别如下:卵:半球形,顶部有凸起,刚开始,颜色为白色,逐渐变成黄色,仔细观察,在表面有纵横纹。幼虫:刚孵化的幼虫,颜色为青灰色,随着时间的进行,会出现多种类型,有些呈淡红色、有些呈黄白色,有些呈淡绿色,另外,气门线和亚背线的颜色也不相同,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蛹:纺锤形,颜色为赤褐至黑褐色,在其腹部的末尾处,有一对臀刺,气门相对较大。成虫:成虫类似蛾类(羽化),有翅膀,颜色大概为灰白色,亚缘线锯齿较均匀,在其前足胫节外侧有1个端刺。
棉铃虫一般是在幼虫期为害,成虫期交尾、产卵,繁殖危害。幼虫:一般在6龄左右危害大,当处于2龄时,会啃食花生的嫩叶,到了3龄以后,有个特点,棉铃虫之间会自相残杀,到了6龄时,幼虫进入暴食期,一株花生上数量增多,叶片、花被吃食,另外,棉铃虫幼虫还有转株的习性,这一株吃食完毕后,转移到下一株上继续危害。成虫:成虫的棉铃虫,一般遵循昼伏夜出的规律,也就是晚上活动,比如觅食、交尾或产卵。当羽化后的棉铃虫,会吸食花蜜补充营养,产卵的时间,大概基本上在黄昏和夜间进行,这样周而复始,在田间一直危害。
针对棉铃虫的预防和防治,在生物防治或农业防治上,方法有很多,下面详细介绍下:1、利用天敌棉铃虫有很多的天敌,可以利用天敌进行防治,比如姬蜂、跳小蜂、胡蜂等等,所以,注意保护自然界的天敌,有不错的防治效果。2、释放赤眼蜂通过释放赤眼蜂,来达到防治的效果,如果是种田大户,种植面积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试试。3、诱杀成虫,根据棉铃虫成虫的趋光性,可以通过使用黑光灯进行对其诱杀,减少田间成虫的数量,以此起到预防和防治的目的,除了黑光灯之外,还可以使用杨树枝或者是专用诱剂进行诱杀。
农业防治办法1、抗虫品种选择抗虫性较强的花生品种,种植以后,在虫害发生相同的情况下,有一定的优势。2、深耕如果是春花生,在种植前,通过深耕土地,破坏棉铃虫卵、蛹的生存场所,把地表的土翻到地下,田间一些越鼕蛹会窒息死亡。如果是夏花生种植区域,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后,中耕灭茬,降低成虫的羽化率。3、人工摘除如果田间已有棉铃虫幼虫进行危害,可在进行其他农事活动时,人工摘除正在受害的叶片,带出田外,统一销毁,该办法也适合面积小的种植户。
化学药剂防治,目前市面上,防治棉铃虫的杀虫剂有很多,比如常见的单剂有:毒死蜱、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丙溴磷、灭多威、辛硫磷、溴氰菊酯等,针对当地棉铃虫的抗性,也可使用复配药剂,比如高氯-辛硫磷、丙溴-辛硫磷、氯氰-辛硫磷、辛硫-灭多威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杀虫剂,到当地农资店详细咨询即可。
关于花生棉铃虫的相关内容,小帮手就说这么多,从花生棉铃虫的危害、心态,到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以及最后的化学药剂防治,给大家详细进行了讲解,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有所收获。最后问下大家,你往年种植花生过程中,棉铃虫的发生严重吗?是如何防治的?
铃虫是什么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又名红铃麦蛾,俗名棉花虫。属鳞翅目,麦蛾科。我国东部棉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发生重,北部棉区发生轻。幼虫蛀食蕾、花、铃和棉籽,造成蕾铃脱落和僵瓣,降低棉花品质和种籽质量。
为害状
幼虫为害蕾、铃、花和棉籽,形成落蕾、落花、落铃和空籽、僵瓣。受害青铃又受红腐、黑果、软腐等病菌的侵入,引起烂铃,降低籽棉品质。被害花的花瓣顶端被丝缠连成风车状或杯状;被害蕾和幼铃有针尖大小黑褐色蛀孔;稍大的青铃被害,在铃壳上形成不规则的突起或水青色虫道。
形态特征
成虫长6.5毫米,翅展12毫米,体灰白色,触角棕色,基节有5~6根栉毛。前翅尖叶形,暗褐色,有4条不规则黑纹;后翅菜刀形,银灰色。下唇须棕红色。卵大米粒形,长0.4~0.6毫米,表面如花生壳状。初产乳白色,孵化前带红色,有闪光。幼虫初孵乳白色,略带淡红色,3龄后出现红斑,4龄老熟幼虫,长11~13毫米,各节背面有淡黑色斑4个,两侧各有1黑斑,斑周围红色。蛹长6~8毫米,淡红色,尾端尖,臀棘上弯,四周生暗褐钩状刚毛8根。
发生特点
河北省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棉仓、枯铃、棉籽、屋顶的缝隙中和晒、收、贮、轧花工具的缝隙中越冬。第二年5~6月间化蛹变蛾。第一代在现蕾早的棉田,产卵早,为害重,第二、三代在结铃早的棉田产卵多,为害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格控制带红铃虫的棉籽的传播。
(2)消灭越冬虫源。如棉仓、棉籽、收花站、加工厂房、运输工具等进行药剂消毒灭虫,堆放的棉柴、枯铃等在化蛹羽化前烧完。库房在装棉花、棉籽前后,可用溴甲烷以每37立方米容积用1.33千克药,在5℃下,经96小时密闭熏蒸。
(3)诱杀。在成虫羽化盛期利用灯火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4)田间防治。蕾、铃、絮期,产卵盛期可用20%杀灭菊酯35毫升或20%氯氰辛乳油25毫升等加水50千克喷雾防治。
怎样区分棉铃虫和棉红铃虫
棉红铃虫,是棉花基地里的有害生物,类似蝴蝶。我国除甘肃的黄河两岸、河西走廊以及山西和陕西的北部、宁夏、辽宁、青海和新疆外,其它棉区均有分布。防治方法为种植抗棉红铃虫的品种;麦收后种短季棉减轻一、二代为害;以改进栽培措施促进早熟,减轻后期为害,及时集中处理僵瓣,枯铃,晒花时放鸡啄食或人工扫除帘架下的幼虫等。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 [1]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3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3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