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方式有哪些
排水方式共有四种,即: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生物排水。
1、明沟排水
明沟排水,是指开挖各级排水沟,形成排水沟网,水由田间沟网(墒沟、毛沟、农沟)进入输水沟网(斗沟、支沟、干沟),最后流入容泄区(河、湖、海)。
2、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是指在地下埋设暗管以排除农田土壤多余水分、降低地下水位,除管道外,也有挖一定深度的沟,上盖土垡或沟底填滤水材料,再回填土,称暗沟,还有用特制的鼠道犁在田面以下土层中穿透出管状通道,用以排水,称鼠道排水。
3、竖井排水
竖井排水,简称井排,是指在排水区域内布置若干井点,通过抽水机抽取井水以降低地下水位。
4、生物排水
生物排水,是指利用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蒸腾,起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
明排降水
明沟排水是指在基坑内设置排水明沟或渗渠和集水井,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出基坑外的降水方法。明沟排水(简称明排)一般适用于土层比较密实,坑壁较稳定,基坑较浅,降水深度不大,坑底不会产生流砂和管涌等的降水工程。当具备下列条件时,一般可以采用明沟排水方案。
(1)地质条件,场地为较密实的、分选好的土层,特别是带有一定胶结度或粘稠度的土层时,由于其渗透性低,渗流量较少,在地下水流出时,边坡仍稳定,即使在挖土方时,底部可能会出现短期翻浆或轻微变动,但对地基无损害,所以适宜明排;当地层土质为硬质黏土夹无水源补给的砂土透镜体或薄层时,由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其所储存的少量水会很快流出而被疏干,有利于明排;在岩石土质中施工时,一般均可以进行明排。
(2)水文条件,场地含水层为上层滞水或潜水,其补给水源较远,渗透性较弱,漏水量不大时,一般可以考虑采用明排随水。
(3)挖土方法,当采用拉铲挖斗机、反向铲和抓斗挖土机等机械挖土,为避免由于挖土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浸泡而影响施工时,对砂卵石含水层具有一定降水深度时也可以采用明排降水。
(4)其他条件,当基坑边坡为缓坡或采用堵截隔水后的基坑时,建筑场地宽敞且邻近无建筑物时,基坑开挖面积大且有足够场地和施工时间时,建筑物为轻型地基荷载时,明排降水的适用条件可以放宽。
在施工时,于开挖基坑的周围一侧或两侧,有时在基坑中心设置排水沟。水沟截面要考虑基坑排水量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一般排水沟深度为0.4~0.6m,宽等于或大于4m,水沟的边坡为1:1~1:0.5,边沟应具有0.2%~0.5%的最小纵向坡度,使水流不致阻滞而淤塞。集水井底比排水沟底低0.5~1.0m。集水井容积大小决定于排水沟的来水量和水泵的排水量,宜保证泵停抽后30分钟内基坑坑底不被地下水淹没。随着基坑的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之分级设置与加深,直到坑底达到设计标高为止。基坑开挖至预定深度后,应对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修整完善,沟壁不稳时还须利用砖石干砌或用透水的砂袋进行支护。明沟排水的抽水设备常用离心泵、潜水泵和污水泵等,以污水泵为好。
明沟排水有哪些方法及适用条件
1、明沟排水方法用水泵通过明沟或渗渠、集水井等将基坑开挖底面的地下水排走。
2、适用条件
(1)土层比较密实,坑壁较稳定,基础埋深浅,降水深度小;
(2)明排时,坑底不会发生流砂、管涌的工程。
以上2条不满足,就需进行支护和井点降水。
明沟排水由哪些部分组成
明沟排水是由集水井、进水口、横撑、竖撑板、排水沟组成。 明沟排水是一种常用的简易的降水方法,适用于槽内少量的地下水,地表水和雨水的排除。对软土、淤泥层或土层中含有细砂、粉砂的地段以及地下水量大的地段均不宜采用。
明沟排水
明沟排水是从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四角设置集水井,直接从集水井中抽出地下水,达到降水的目的。排水明沟、集水井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缘0.4m以外,排水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应不小于0.3m,沟底宽度大于0.3m,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置一直径0.7~0.8m的集水井,使基坑渗出的地下水通过排水明沟流入集水井,然后用水泵将其排出坑外。明沟、集水井排水多是在基坑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明沟,排水明沟的底面应比基坑底面低0.3~0.4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低0.5m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以保持水流畅通。
排水明沟不便长期暴露时,可将明沟改成盲沟或水平集水暗管。盲沟可采用不含粘土的级配砂石,暗管可采用水泥砾石滤水管或其他材质管材,周围填埋渗水滤料。
优点:设施简单,成本低,方便管理,适于浅基础排出上层滞水。
缺点:易使基坑底部土质软化,容易造成地下水潜蚀、边坡失稳。
图4-1 轻型井点降水示意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