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磷肥可分为水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一般水溶性磷肥施入土壤后就会开始吸收土壤水分,形成含有磷酸和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难溶性磷肥主要适用于酸性土壤,施入后会依靠土壤的酸性逐渐溶解,与土壤中的铁、铝产生反应,生成磷酸铁、磷酸铝。
怎样施用磷肥,肥效好、利用率高呢?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磷是所有农作物生长都不可或缺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磷肥的使用,了解磷的作用和土壤中的磷素供应,科学合理地施用磷肥,也才能使磷肥的施肥效果更好,利用率更高。
科学研究揭示的结果表明,在所有高等植物的组织中,磷元素的含量大约在0.2%左右。磷不仅是所有农作物细胞核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植物进行生理代谢所必须的营养元素。磷对农作物生长中所必须进行的细胞分裂和各种器官组织的分化发育,特别是开花结实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磷还具有提高农作物抗病、抗寒、抗旱、抗倒伏等抗性,促进根系发育等能力。
农田土壤中的磷素主要包括水溶性磷化合物、弱酸溶性磷化合物和难溶性磷化合物等3类。而其中的难溶性磷化合物属于难以被农作物利用和吸收的迟效磷,它们也占到了土壤中无机磷的绝大部分。只有水溶性磷化合物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才属于速效磷。水溶性磷化合物可以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只不过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极少。一般土壤中,每千克土壤只有水溶性磷化合物几毫克,缺磷的土壤中水溶性磷化合物甚至是每千克土壤速效磷含量不到1毫克。并且水溶性磷化合物在土壤中也极不稳定,非常容易被转化成难溶性磷化合物。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尽管比水溶性磷化合物含量多一些,但这种磷化合物只有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也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和利用。
农田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是衡量土壤磷元素供应的重要指标,农民可以据此考虑磷肥的科学施用量。不过,磷肥在施用后,当季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一般也就在10%——25%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两点:一是磷肥容易在土壤中被固定。磷肥一经施入土壤,便会立即进行属于它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生物化学的转化作用,并在相应转化的过程中最终与土壤中的钙形成反应,生成沉淀的磷酸氢钙,从而使水溶性磷被土壤固定。二是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差,而施入土壤的磷肥,如果不能扩散并与农作物的根系接触,自然也不能截获吸收。科学施肥已经研究证明,磷肥属于懒肥,在土壤中24小时移动的距离只有1——4毫米。不过,磷肥作为懒肥,它也同时是有较长的后效性的。
对于农民来说,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磷肥的施用效果和肥效利用率,需要针对不同的磷肥品种分别考虑相对科学的施用措施。
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水溶性磷肥,适合于各种土壤和各种农作物,但最好还是用于中性和石灰性土壤。其中的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含磷量多为含氮量的3——4倍,除豆科农作物外,为其它作物施用时,必须配施适量的氮肥,调整氮与磷的比例。否则,一味地施用磷酸一铵或磷酸二铵,不仅不能增产,还有可能因为氮与磷的施用比例不当而造成减产。
硝酸磷肥属于混溶性磷肥,也是二元复合肥,其中的氮素一半为铵态氮,另一半为硝态氮。施用并溶解后,对作物直接有效,即使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最适合在旱地施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缺磷的旱地,在选择施用磷肥时,应当选用五氧化二磷水溶率大于等于50%的高水溶率硝酸磷肥。而水田施用硝酸磷肥后,其中的硝态氮容易形成脱氮损失,最好改为施用磷酸铵。
钙镁磷肥和钢渣磷肥等枸溶性磷肥,适合施用于酸性土壤,且在酸性土壤施用的效果好于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水溶性磷肥。不过,这种枸溶性磷肥起效较慢,最好是做基肥和种肥使用。如果想做追肥,应该事先与农家肥一起堆沤后一同施用,也才能避免农作物在追肥的前期脱磷。
磷矿粉等难溶性磷肥,只溶于强酸,一般施用于酸性较大的土壤,并且最好是事先与农家肥堆沤后,优先施用于油菜、荞麦、牧草、豆类及多年生的经济林木。
为了提高磷肥施用后的肥效还需要讲究施肥方法,旱田作物可以考虑开沟条施或刨窝穴施,水田应该使用蘸秧根和塞秧蔸等集中施肥方式。前面提到的将磷肥与有机肥事先堆沤,一同施用的方法,也能提高磷肥的施用效果和利用率。
磷肥是“植物生长三大要素”之一,种植庄稼时,如何提高磷肥有效利用率?
磷肥是“植物生长三大要素”之一,种植庄稼时,如何提高磷肥有效利用率?
磷肥是“植物生长三大要素”之一,对根系的生长、光合产物的运输转化、地上与地下部分新生组织与器官的正常发育、抗逆性的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等生理活动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钾肥、氮肥而言,磷肥的肥效释放与功能发挥过程更加特殊,集中体现为利用率更低。
据中国农业大学冯固教授的研究,我国目前施记到土壤中的磷肥,利用率处在比较严重偏低的水准上,在其中在麦子、苞米等主食农作物上,其应季有效利用率仅约20%,而在需肥量更高的青菜和水果树上,应季的有效利用率连10%都达不上。
换句话说,大家农业生产者使用到土壤中的磷肥,有超出80%都被浪费,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并且这种无法被及时吸收的磷肥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还会继续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水平的增强,进而对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生理作用的发挥导致威逼,为增产增收导致阻碍。
因此,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在充分了解磷肥特性和施肥特性的前提下,实行合理的施肥方法是提高磷肥有效利用率,并减少施肥消耗和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水平,进而促进农牧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在生产上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土壤磷含量保持在适宜水平
使用到土壤中的磷肥,要转化为能够被根系吸收的有效磷,一般要根据二种同时发挥作用的路径来完成,其中之一是根系释放出氢氧根离子(H+),随后使磷元素变为可溶于水的磷酸根,或者是根系释放出磷酸酶等随后使磷元素变成水溶性态;另一种方式则是根据土壤中具备解磷功能的微生物来进行,具体来说是那些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溶解出酶或其他酸性物质,进而使磷元素变成可被吸收运用的有效态。
根系与具备解磷功能的微生物同时发挥作用,但是二者协调配合的解磷高效率多少,与土壤中磷元素的含量水平有直接关系,浓度值太大或过小,对土壤中磷元素释放的效果都是会造成负面影响,依据冯固教授的研究,在土壤中的磷含量做到20mg/kg时,二者一同功效可将磷肥有效释放高效率保持在较一流。
目前我国田地土壤和蔬菜水果生产土壤中的磷肥,长期存在磷肥比较严重超标准的状况,农业生产者能够与本地的农技推广单位或是施肥所等有关专业机构取得联系,并收集土壤并完成检验,进而对生产商业用地土壤中磷元素成分保证都相互了解,并且为进一步确定磷肥的施肥规范给予根据。
二、因地施肥
国内南北方全国各地的土壤酸度存有比较大转变,但是总体上展现的规律性是以西北到东南土壤酸性慢慢增强,从经营者的方面来说,充分了解生产商业用地的土壤酸碱性,是有效采用化肥种类,进而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消耗的重要环节,对磷肥而言也是这样。
农业常见的磷肥也是有酸碱度之分,磷肥、磷酸一铵归属于偏酸性肥料,这类磷肥就更适合用以西北等偏酸性的土壤上使用,根据酸碱中和能够防止本地土壤偏碱增强,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改良土壤实际效果;而磷酸二铵和钙镁磷肥则归属于偏碱性肥料,这类磷肥则更适合土层呈酸性的东西部和南方地区土壤,还可以根据酸碱中和反应来防止由于施肥而产生的土壤酸碱度加重。
因而,经营者在对土壤酸碱性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情况下,在购买磷肥的情况下,一定要选好恰当的磷肥类型,这一点对提高磷肥的有效利用率,并减低因磷肥过多累积导致的次生盐渍化水平具备重大意义。
三、减量增效
前边早已提及,磷肥肥效释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通过解磷微生物的功效来进行,土壤中这类微生物的有效成分和活力就对土壤中已经有磷元素的有效释放工作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因而,经营者在磷肥的使用领域,要变化原先注重施用量而忽略有效释放高效率的错误观念。
在现阶段土壤磷元素普标超标准的新时代背景下,应将磷肥使用的重点变换为“减量增效”。具体来说便是减少磷肥施用量,但是要注重提高土壤固有磷元素的有效利用率,具体做法便是提高芽孢杆菌、欧文氏菌、假单胞杆菌、土壤杆菌等这类具备解磷功能的微生物的含量。
目前各类解磷菌肥在市面上已经比较丰富,也很容易购买,需要提醒的是,微生物菌肥必须是活体才有效,在挑选的时候,生产者要格外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且需要注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为这些微生物的繁殖量提升和活性提高给予适宜环境。
缺磷土壤中,植物可通过那些途径高效吸收磷
(1)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吸收磷酸盐也是主动运输,吸收后的磷元素可用于合成DNA、RNA、ATP等物质,因为它们都含有P元素;(2)光合作用中光合速率越大,光反应产生ATP越多,需要磷越多,无磷,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所以选B.(3)由表格可以看出,不同植物对磷的吸收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磷的吸收量也不同;故答案为:(1)主动运输
DNA、RNA、磷脂、ATP、NADPH等(2)B(3)作物种类生育期
如何提高土壤中磷肥的利用率
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且易被“固定”,因此,磷肥的利用率比氮肥等低,一般只有10%~25%。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呢?
1、集中施用。把磷肥集中施在种子或根部附近,是一种有效的施用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固定作用,又便于作物根系吸收,一般提高利用率28%~39%。
2、分层施用。通过耙磨施入5~1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苗期吸收;把其余磷肥结合耕翻条施于15~2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中后期吸收利用,也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其中,浅施以速效磷肥为好,深施可用迟效磷肥;施用量,浅层占30%~40%,深层占60%~70%。
3、与氮肥配合施用。凡缺磷的土壤一般也都缺氮,氮、磷配合施用,可使磷肥利用率平均达到23%~28%;另据在小麦上试验,亩施磷10千克,配合等量氮,比单施同样数量的磷增产16.3%,磷肥利用率提高3.91%。根据各地试验结果,氮、磷配合的比例,在土壤肥力较低时为1:1,中等肥力为1:0.5,上等肥力为1:0.25。
4、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后施用。据研究,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后施用,可使磷肥利用率提高10%~30%;其中,磷矿粉与厩肥混合堆沤30天,可使弱酸溶性磷素增加67.6%。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加入过磷酸钙的比例一般占2%~3%,钙镁磷肥占5%左右,磷矿粉占5%~10%。
5、重点在豆科作物上施用。实践证明,将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直接施在前茬豆科作物上,比施在后茬禾本科作物上利用率高,增产幅度大。
6、叶面喷施。叶面喷施能从根本上防止磷肥被土壤固定,同时也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其方法是:用过磷酸钙1~3千克,加水100千克,浸泡一昼夜后过滤去渣滓,在作物中后期叶面喷洒,一般每隔5~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每亩每次喷洒50~75千克。叶面喷施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生产上仍应以土壤施肥为主。
土地里的有效磷怎样使作物吸收
土地里的有效磷只要种上作物,作物就会自然吸收。
土壤有效磷:是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组分,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有的土壤中还包括某些沉淀态磷。在化学上,有效磷定义为:能与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
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ous,缩写为A-P,也称为速效磷,是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组分,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有的土壤中还包括某些沉淀态磷。在化学上,有效磷定义为:能与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
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全磷含量之间虽不是直线相关,但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03%时,土壤往往表现缺少有效磷。土壤有效磷是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高低的指标, 土壤磷素含量高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