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问瘿蚊用什么农药防治
瘿蚊用以下农药防治:清理树上、树下虫枝、叶、果,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4月中下旬枣树萌芽展叶时,喷施下列药剂:40%氧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25%灭幼脲悬乳剂1000~1500倍液;52.25%毒·氯乳油2500—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0%乳油氰戊菊酯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20%水胺硫磷乳油400~5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间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更多关于瘿蚊用什么农药防治,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如何识别柑橘芽瘿蚊?
柑橘芽瘿蚊,又叫柑瘿蚊、橘芽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在广东、广西、江西和四川局部地方有报道发生为害。广东在廉江、深圳、广州郊区曾发生为害柑橘类等。其主要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翅展8~9毫米。头小,几乎全被黑色复眼所占;触角灰黑色,鞭状,长约2毫米。胸部背面隆起,橙红色,前翅翅脉稀少。足细长,灰黑色,后足跗节基段约占跗节长3/4处黄色,末端灰黑色;腹部10节,橙红色,圆筒形。卵长椭圆形,长0.5毫米左右,乳白色。幼虫体长3.5毫米,宽1.2毫米,蛆状,C形,体略扁,黄白色;口器褐色,胸、腹足缺。蛹体长约4毫米,宽约1.5毫米,复眼黑褐色,蛹体褐色,足淡褐色;头端有额刺1对,不分叉;腹部背后可见9节,腹面仅可见8节;前、中、后足略等长,腹部末端具臀刺数根。
防治叶瘿蚊的方法有哪些?
叶瘿蚊的防治方法:①实行苗木检疫,防止此类害虫进入新区。
②加强果园管理,力求抽梢整齐。做好整枝修剪,保持园内通风透光,经常除草松土,冬前及时清园,铲除瘿蚊滋生繁殖或化蛹场所。
③施药防治。喷治叶瘿蚊掌握嫩梢期[即在夏、秋梢抽出7天内(古铜色嫩叶转色前)]喷用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治1~2次。也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或25%灭百可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喷治花瘿蚊,可掌握杧果初花期施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连喷3~4次。
嗜菇瘿蚊是什么?
嗜菇瘿蚊(Mycophila fungicola Felt.)又名真菌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是蘑菇、平菇、木耳等菌类主要害虫。
为害状
以幼虫为害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的菌丝体和子实体。除正常繁殖外,此虫还可幼体生殖,故短期内可大量发生。在发菌期,幼虫为害培养料,覆土后多转移到覆土层为害菌丝与子实体原基。菇蕾受害后发黄、萎蔫而死。为害子实体时,主要为害菇根,虫多时可扩散到整个菇体,常可见菌膜处因幼虫的钻入而呈橘红或淡黄色(彩版三十六,204)。当菇少、虫多时,覆土呈一层红色粉状。气温低时,幼虫即钻入菌肉的浅表层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雌虫体长约为1.17毫米,雄虫0.82毫米。头、胸、背深褐色,其他为灰褐色或橘红色。头小、复眼大。触角11节,每节都有环生、放射状细毛。雄虫触角比雌虫长。前翅透明,有毛,翅脉只有3条纵脉和1条横脉。足细长,基节短,胫节小,无端距。雌虫腹末尖细。卵为肾形,初产时乳白色。幼虫纺锤形,蛆状,头不发达,有1对短触角,体13节,表皮透明,无足。卵孵化的幼虫平均体长0.79毫米,淡黄色或白色。经幼体生殖的幼虫,体长0.91毫米,淡橘黄色。老熟将化蛹幼虫体长1.83毫米,橘红色,中胸腹面有1黑色剑骨片,端部呈3叉戟状。将生育下1代幼虫的母体体长约3毫米,淡橘黄色或白色透明。蛹为裸蛹,橘红色。头顶有2根毛,为呼吸管。初期胸部白色,腹部橙红色,后期胸部渐为淡褐、棕色,翅芽变黑。
发生特点
瘿蚊成虫一般于9~15时羽化,羽化后即能交尾、产卵。卵产于菇床土缝间,每处产卵2~3粒。每雌虫可产卵15~28粒,卵产完后1~2天死亡。未经交尾的成虫寿命为2~3天。在室温18℃,相对湿度75%~80%时,卵期4天左右。幼体生殖,母虫约产20多头幼虫,在25℃恒温下繁殖1代约需3~4天。若温度降到7℃时,幼虫停止取食和无性繁殖。若温度高达37℃以上,相对湿度低于65%时,幼虫会聚集一处停止取食,已老熟的幼虫化蛹,化不了蛹的幼虫即死亡。成虫和幼虫都有趋光性。幼虫喜潮湿。
防治方法
(1)防虫入菇房。菇房门、窗及通气孔安装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菇房内产卵。
(2)搞好清洁卫生。清除菇房周围的垃圾及上1年的菇根、废料等。
(3)进料前菇房彻底消毒。可用1%847混合剂(氯氰菊酯和辛硫磷配合成)喷洒菇房的内墙、地面和床架。
(4)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杀。
(5)喷药。发生严重时,可喷洒氯氰菊酯1000倍液。采菇后削下的菇根,集中深埋。
中国荔枝瘿蚊是一种怎样的害虫?
中国荔枝瘿蚊原称荔枝叶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在广东荔枝产区均已普遍发生,海南、广西也有发现,是近年发现危害荔枝的害虫。幼虫危害嫩叶,初期出现水渍状点痕逐渐形成两面突起的虫瘿,可致叶片扭曲变形,后期被害处干枯、穿孔,影响幼树生长和成年树产量。
非洲稻瘿蚊
英文俗称 gall midges, 或 gall gnats 。触角念珠状,轮生细毛;翅脉简单,纵脉 3 ~ 5 条;足胫节无距;跗节式 5-5-5 。幼虫蛆形,第 3 龄幼虫以后的前胸腹板上有一个 “Y” 形或 “T” 形胸骨片( spatula )。
成虫喜早晚活动。幼虫 有捕食性、腐食性和植食性,植食性幼虫危害常形成虫瘿,故名瘿蚊。重要种类:非洲稻瘿蚊和亚洲稻瘿蚊是近年又严重为害我国南方山区水稻的害虫
稻瘿蚊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省,1年发生7~8代,以7~10月晚稻秧田及本田分蘖期发生最重。 一、危害特征 稻瘿蚊以幼虫潜入水稻叶鞘内侧,蛀入生长点吸食汁液,生长点受刺激后形成”大肚秧”,心叶停止生长,叶鞘愈合并生长成管状,即”标葱”,对产量影响较大。稻瘿蚊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的杂草上越冬,每年4月份开始出现成虫。成虫多栖息在近水面的稻丛基部或杂草丛中,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阴凉环境,在高温酷热、不通风的环境下很容易死亡。稻瘿蚊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多雨高温天气有利于稻瘿蚊的大发生。 二、防治方法 防治稻瘿蚊,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铲除田边、沟边的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在发生期间用药剂防治,秧田在秧苗一叶一针期、本田在抛秧或移栽后5~7天,每亩用48%乐斯本乳油200~250毫升,拌沙或尿素撒施,撒施时尽量做到均匀。乐斯本除对稻瘿蚊有出色的防效外,还能兼治同期发生的三化螟等其它害虫,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