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是什么?
70年代玉米粗缩病在华北地区有不同程度发生,尤以套种玉米为害较重。大面积推广平播夏玉米后,病害发生较轻。近几年有回升趋势。
症状
玉米感病后节间缩短,全株矮缩,浓绿,叶背脉上有长短不等的肿胀白色的蜡泪状隆起,是该病的典型病状。蜡泪状也可在后期的叶鞘、雄穗苞叶上见到。苗期感染后幼叶两侧细脉间可见透明呈虚线状的条点,这是初期症状的主要识别标志(彩版四,22、23)。
自然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稗草和马唐等28种禾本科杂草(表2-2)。
表2-2 寄主症状鉴别
病原
属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玉米粗缩病毒(Maizerough dwarf fijivirus,MRDV)。在病毒抽提液中可见3种完整度不同的粒子:①完整的病毒,直径70~75纳米,A突起高11纳米;②去除1层蛋白外壳的直径65纳米的亚病毒粒子,具有B突起;③经胃蛋白酶去除两层外壳蛋白的核心直径约45纳米。在灰飞虱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也可看到成堆的或在管状物中排列成行的完整病毒粒子。
发病特点
MRDV是1种虫传病毒,白背飞虱传毒率很低,只有灰飞虱传毒率高,是MRDV的主要传播介体,一经得毒可终生间歇传播。
MRDV在灰飞虱体内复制增殖循回期,对灰飞虱有一定毒害作用。可致2龄若虫死亡57.7%,4龄以上若虫37%,高出不饲毒的同龄灰飞虱3~4倍。
春季麦田的病株是MRDV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有趋绿特性,主要是第一代5月下旬羽化的灰飞虱成虫,从小麦向玉米迁移,6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至小麦收获期形成迁飞高峰。这时春、套玉米上灰飞虱的虫量猛增,20~25天后玉米出现发病高峰。第二、三、四代灰飞虱主要在杂草上生活,玉米上的数量显著减少,因此,在玉米上传毒并造成为害的主要是1代灰飞虱成虫。
防治方法
(1)压低虫源和毒源。做好田间飞虱发生量的调查,在防治小麦丛矮病时彻底防治灰飞虱;春、套种玉米地,还应在1代灰飞虱迁飞盛期开展防治,同时提倡拔除绿矮型病株,以达到治麦保秋。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追肥浇水,中耕除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铲除田边、地头杂草,以减少毒源。
玉米粗缩病怎么防治?
玉米粗缩病在防,不在避。你要知道粗缩病是怎样产生的。
粗缩病:
(1)灰飞虱传毒引起,一旦带毒,终身带毒,持久性传毒,玉米一叶一心时就可受害,玉米受害越早越重, 5-6片叶开始表现症状,症状一旦表现后基本上无药可治,种玉米前干旱,菜地,周围杂草多等易得病;
(2)防治时间:6.20-30 ;
(3)用药: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 4.5 %高效氯氢或2.5 %氯氟氢菊酯25毫升, 48 %毒死蜱乳油25毫升, 25 % 扑虱灵乳油30毫升, 1.8 %阿维菌素25毫升;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
2.种子处理:用5%蚜虱净乳油按种子重量的2%拌种或 用专用包衣剂(拌种剂)处理。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田间小麦丛矮病病株和玉米发病幼苗,清除杂草,减少毒源。
4. 在麦蚜防治药剂中加入25%捕虱灵20克兼治灰飞虱,能有效控制灰飞虱的数量
5.在播种后临近出苗前后进行喷药治虫,以每亩10%吡虫啉30克加5%菌毒清100毫升喷雾,既杀虫,隔5日再喷1次,连续用药2次~3次可以控制发病。
玉米粗缩病最怕什么药?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种植当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危害结果同样会给玉米带来减产,因而在管理上“勿因微小而不为”,预防工作还是不可忽视。
玉米感染粗缩病后,我们会明显的看到它的病害症状:植株矮化,病株基部粗短,节间缩短,矮化明显,仅为健康株高的1/3,有些甚止在1/5左右,叶色浓绿,宽短质硬,叶背主脉和侧脉上有蜡白色突起物,上部节间不能抽长,粗肿短缩,顶部叶片簇生。中后期观察:雄穗不能正常抽出,雌穗短、小,花丝少,发病重的植株不能抽穗,即使抽穗也不结籽粒,使玉米整体产量下降。
那么防治上,“玉米粗缩病最怕什么药”呢,其实说白了,玉米粗宿病是一种病毒病,当前也没有什么治疗的特效药物,病毒病“宜防难治”,即主要防治工作应放在预防上,况且,玉米粗缩病侵染的病毒,有环境中直接侵染的病毒,也有传病毒介体如灰飞虱、蚜虫等害虫传染的病毒,因此,同样是预防粗缩病,一种是直接施用药剂防治病毒,另一种是有针对性的施用灭杀灰飞虱、蚜虫等传播病毒的害虫,两种方法交替或药剂复配混用,都可抑制和降低病毒基数,缓解玉米粗缩病症状,但要从根本上治愈粗缩病,当前也无特效药。
故玉米粗缩病最怕的药还真不多,因为防治病毒病的药剂,在粗缩病发生以后,治疗方面的作用和效果都不太理想,前面说了,病毒病“宜防难治”,药剂防治,只可减轻症状,不能根治病害,所以,提前预防,病后控制,才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根本措施。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措施:玉米粗缩病是由病毒侵染所致,这些病毒有可能来自种子,也有自然环境病毒对玉米的侵染,还有传毒介体灰飞虱、蚜虫等对植株传播的病毒,还有因小麦、玉米套种或轮作,病毒的衔接侵染、毒源周年循环的侵染等,因此,在预防上,主要要从这几方面加强实施:
1,选抗病品种、用种衣剂拌种: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多抗性抗病品种,是防治病毒最经济、最好的防治方法。
在播种前,要采用种衣剂拌种,用于包衣的种衣衣,要含有内吸性强的杀菌剂、杀虫剂,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及病毒病。
特别是玉米植株从幼苗至10叶期内粗缩病的感病期,拌种包衣后的包衣种,能较好防治刺吸性害虫灰飞虱、蚜虫等传播病毒,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病毒病的发生,同时也可提高幼苗体质,增强对病毒、虫害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2,及时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蚜虫生存环境,减少虫口基数,防止或降低病毒的传播:
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传毒体主要是灰飞虱、蚜虫,大多在杂草中潜藏生存,后会迁移至玉米植株上刺吸汁液危害,除自身危害玉米植株外,还会把携带的病毒传染给玉米,引发病毒病发生,致使植株发生像粗缩病等不同类型的病毒病,造成植株生长畸形,产量降低,因此,及时清除玉米田内、地埂等处的杂草,可降低害虫基数,减少传毒介体,降低病害率。
3,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避免小麦和玉米套种、轮作,也是降低病毒减少粗缩病的重要措施:
小麦和玉米套种、轮作,危害小麦的灰飞虱、蚜虫等传病毒害虫,在防治小麦病虫喷药时,会转移至玉米植株上躲藏并危害,小麦收获后,又会就近移至玉米种植带,危害玉米并繁殖,形成了传病毒介体灰飞虱、蚜虫的侵染衔接和病毒源周年侵染的循环,这样更有利于灰飞虱、蚜虫,从小麦往玉米上迁移传毒,进而也使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会更大。因此,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尽量避免小麦和玉米不要轮作,更不要间作套种。
4,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病害:肥料方面,避免单一施用化肥,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毒能力,减少病害。
适时灌水,病毒病在干旱季节蔓延快,可通过适时灌水,即能解决植株缺水问题,还可以破坏病毒生长环境,控制病毒基数,达到控制病毒蔓延的目的,减少粗缩病发病率。
5,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包括对病株防治和传毒介体灰飞虱、蚜虫的防治。
病株防治:病株药剂防治,只可减轻症状,而不能根治病害。在发现病株较早时,可用20%病毒A500倍液,或病毒K300倍液,或植病灵10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喷2~3次,可缓解症状。若发病较重时,应及时拔除病株,远离深埋。
虫害防治:在玉米苗期至10叶期内,应及时防治灰飞虱和蚜虫等传毒介体,防止其传播病毒,可用25%的吡虫啉,或50%的抗蚜威,15~20克兑水60公斤全田喷雾,可有效杀灭或预防灰飞虱、蚜虫的危害,减少数量,降低传播病毒,控制粗缩病发病率。
玉米苗期,已经有四五个叶了,得了粗缩病,请问一下玉米粗缩病怎么用什么药可以控制?
感谢邀请!
你好,玉米粗缩病,是夏玉米在3-6叶期常见的一种昆虫传播的病毒病(土话叫做万年青、君子兰苗)。此病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发生在之后很难治疗,首先要防治好灰飞虱,蓟马等传毒小虫,控制传染源。最好的办法是:1、从播种时进行拌种预防:可选择噻虫嗪、吡虫啉、氟虫腈等拌种剂进行二次包衣拌种,防虫防病;2、在3-5叶期,及时喷药:功夫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杀虫药剂,同时配合病毒抑制剂如(盐酸.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吗啉呱,苦.钙.硫磺复配剂,香菇多糖,宁南霉素、植病灵、氨基寡糖素)再加营养剂(海藻酸、壳聚糖、芸苔素内酯等调节剂),杀虫防病,扼杀在萌芽状态。3、错开飞虱的高峰期。根据各地区,种植可延后3-5天左右。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互动留言、私信我会第一时间解答!
预防玉米粗缩病用什么药好!
玉米粗缩病,是病毒病的一种,预防为主,发生不好防治,土话叫做万年青。
玉米粗缩病,预防为主 ,首先要防治好飞虱,蚜虫等,控制传染源。可以用盐酸.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吗啉呱,苦.钙.硫磺复配剂,香菇多糖,宁南霉素,植病灵等加氨基酸叶面肥加吡虫啉或者噻虫嗪喷雾预防。
玉米的粗缩病要怎样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选用农大108、丹玉6号、中单2号、丰单1号、陇单1号、中玉5号、张单251等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或用除草剂喷布杂草上,减少毒源;增施氮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3)治蚜防病。
在苗期蚜虫向玉米田迁飞的盛期,及时喷药杀蚜保苗防病。可用10%吡虫啉等药剂,参见麦蚜的防治。
(4)喷药防病。
玉米苗5叶期前后,及早喷布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抗毒丰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NS-83增抗剂200倍液等,7~10天1次,连用2~3次,可抑制病毒发展、减轻发病。
如玉米种子带毒率高,可试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25分钟,之后冲净药液再播种,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1414.html